堅持良種先行的原則。根據市場需求,選擇生長速度中等、羽毛黃色黑色或接近黃色、黑色的良種純種土雜雞,這樣可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可以有效的降低市場風險。因生產環境接近原生態,應選擇適應性強,抗病力強、耐粗飼、適應市場需求的土雜雞或本地土雞。土雜雞最好不過二代。不要片面追求生長速度而選擇其它肉雞類或者肉雞雜交類,否則會因為適應性原因產生諸多難以預計的問題。
工具/原料
相匹配的適合面積的林地
雞苗、粗飼料、藥物、雞舍、圍網等
方法/步驟
飼養林地要求與人居住有一定距離,交通便利,通風光照良好。有充足的水源,清潔衛生。林地最好是果園,也可以是一般山林。林地周邊要有防護欄或者天然屏障,不讓飼養雞外飛或者有害動物和人隨便出入。
雞舍要建牢實,可建一層或多層,減少雞舍成本。雞舍內飼養密度約為單層每平方米20只。雞舍佈置密度可以每畝每批300-500只,也就是每畝15-25個雞舍(單層設計標準)。放養密度要視森林密度和天然餌料情況而定。植被情況好,可適當偏多。
實行兩段式飼養。即兩個年齡段,分室內和室外兩段飼養。0~1月齡在室內飼養, 1~3.5月齡在圈外林下圍欄飼養。在室內轉向室外過程中,要有一個10天左右的慢慢適應期。室內飼養階段,飼料可以選擇全價飼料,可以大幅提高成活率,不會影響雞肉品種。室外飼養階段逐漸過渡到飼餵穀物籽實,啄食飼草、昆蟲和補料的方法。室內育雛:室內育雛雞1~30日齡要求做好保溫,加強通風換氣和控制好光照管理,保持育雛室的清潔衛生,保證成活率。
牧放:雛雞30日齡後,可開始放到林地裡,並且頭20天不能讓雞跑到太複雜的林區。否則最易影響成活率。前5天料槽和飲水器應放在雞舍附近約1米處,使其熟悉環境,在這5天中,仍按原來育雛的次數飼餵,以後可逐漸減少飼餵次數和適當將食槽放遠。天氣晴好時,清晨將雞群放出雞舍,傍晚天漸漸變黑時將雞群趕回雞舍內。若氣候突然有變,應及時將雞喚回。長期惡劣天氣期間不能將雞外放。
雞群可在每天早晨放牧前最好不餵食任何飼料,讓其到野外搶野食。放牧後3小時,定點餵給適量粗糧,傍晚將雞群召回後再飼餵1次。飼餵量應依季節、雞苗大小而異,不要餵食太飽。
疫病防治:必須在當地動物防疫部門指導下定期進行疫苗接種。育雛期間以預防性投喂藥物為主,控制雞球蟲、白痢、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特別要按照程序接種雞新城疫、禽霍亂、禽流感等疫苗。在對果樹或山林噴藥防治病蟲害時,應先驅趕雞群到安全地方避開適當時間。雞群出欄後,應對果園和林地進行清理,地面可用生石灰或石灰乳潑撒消毒。果園和林地每養一批雞要間隔一段時間再養,最好是林下種一季植物,或另找一片果園和林地飼養,也就是所謂的“輪牧”。
林下養雞生產的禽肉、蛋產品是綠色無公害的,市場肯定暢銷。但是,養殖戶因為規模生產,也可能因為產量大一時找不到市場。建議業主主動和商販、酒店對接,簽訂供貨合同。同時也應主動加大產品宣傳,創新推介方式。
注意事項
秋冬季密切關注禽流感流行疫情
嚴格禽類流行病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