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行業,誰是贏家?
目前國內健身俱樂部發展的整體環境處在一種很微妙的境界,據相關調查機構得出的數據表明,國內的健身俱樂部中能夠做到盈利的不到25%,能夠持平經營的俱樂部不到15%,那剩下的60%基本處於虧損和瀕臨倒閉的狀態。
方法/步驟
不忌諱的說,當前健身行業普遍經營狀態欠佳,那些曾經經歷了行業輝煌的俱樂部,在固有思維影響下面對銷售業績下滑便開始在會籍的價格上做文章,打價格戰!但是價格戰打了這麼久,有目共睹是否解決了當前俱樂部的經營發展問題呢?還是反而為今後長遠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經營難題。我理解健身市場的好壞跟俱樂部的銷售價格是有間接關係的,如果所有俱樂部的價格都低到人人都能接受,那麼就可見此行業的發展勢頭和指向沒能夠立體的融入社會……
十多年經歷了健身行業的巔峰和低谷,也目睹了從業人員的迅速膨脹和黯然離去……最初其他行業的精英白領率先進入俱樂部成為會員,使用俱樂部時他們驚歎做為俱樂部員工可以有如此的工作環境和不菲的待遇。之後從會員成為員工的例子屢見不鮮。形成對比,近幾年那些為數不多的健身行業明星,集聰慧和能力於一體的業界“高人”卻又因為種種原因流失到其他的行業了。
所以我就在想,這個行業出了什麼問題?俱樂部為什麼在虧損?不盈利的原因是什麼?縱觀行業的起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現在又從大到小,從多到少。
首先,我理解為心態的問題,就是說投資人理想化的認為健身俱樂部是一個好生意,開業後可以有很豐厚的利潤回報。結果可想而知,因為期望過高帶來的失望導致俱樂部在銷售上急功近利或者在運營上關門轉型。
其次,就是行業發展迅速,真正瞭解行業有經驗的專業人才匱乏。例如某知名連鎖俱樂部在其發展期,本來入職門檻就很低的一個一線員工,工作半年運氣好就可以做到店總經理的職位。專業、服務都被業績所掩蓋,從上至下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向錢看”更高、更大、更強就是為了賺更多的錢。這樣就自然導致支持行業健康良性發展的軟性原動力不足。
最後,那些其他行業的投資人做俱樂部,想求發展,因為陌生他就會想辦法找健身行業內專業的人士來幫他操作。殊不知也許他所找到的這個所謂的“專業人士”,就只是在健身行業做了一段時間,成績也並不理想或者是並沒有負責過俱樂部的整體運營,也沒有實際的開店運作經驗。合作中或是面對部分比較強勢的投資人,因為自己在其他的行業做的成功,自我意識很強,不能接受別人的建議。這樣的俱樂部成功機率其實是非常小的,市場上像這樣的案例最終倒閉也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