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隨著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密切結合生活飲食上的需要,饅頭逐漸演變由“饅頭”裡邊裝上肉餡的食物,名曰為“包子”了,因為是用面和肉包成的,故被人們恰到好處。包子是一種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發酵後通過蒸籠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在江南地區,包子一般叫做饅頭。
包子起源於三國。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軍隊車馬準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遂生一計,即命廚子以米麵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從此,在民間既有了“饅頭”一說,諸葛亮也被尊奉為麵塑行的祖師爺。明代郎瑛在其筆記《七修類稿》中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裡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複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出現了白饅頭(不帶餡的)。 清軍入關後,漢族的饅頭為滿族貴族所喜愛。由於滿語中饅頭稱之為“餑餑”,於是有餡的饅頭就叫做“餑餑”,後來又稱為“餑子,包子”,無餡的白饅頭就簡稱為饅頭。 包子是一種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發酵後通過蒸籠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在南方地區,包子仍然保留了老的說法,叫做饅頭。饅頭叫做白饅頭。
食材
主料 面500g肉500g菜500g
輔料 酵母2-3g味精15g鹽30g佐料少量
方法/步驟
一、發麵: 有兩種發麵的方法 1.用麵肥發麵(通常叫大鹼發麵) 把麵肥用水先泡開然後把麵粉倒進去合勻,醒8小時待面發起是原來的1倍,然後對鹼當面沒有酸味,稍微有一點點鹼味,再醒半小時既可,蒸時鍋內放點醋 以免蒸出的包子皮有花點, 一定要用涼水把包子放進去再通電. 2.用酵母發麵(通常是快速發麵法) a.配料:麵粉500克,乾酵母3克 泡打粉5克,豆油1兩, 溫水(250克--300克)根據麵粉的吃水量,糖20克. b.做法: 1.將麵粉倒在案板上,加入乾酵母,泡打粉,糖,拌合均勻,扒坑. 2.在坑內加入溫水,放入豆油.抄拌揉合成麵糰稍醒.大約1小時左右. 3.待面醒好後,做成自己想做的包子,慢頭,花捲. 4.把做好的生坯擺入屜內.鍋內放入冷水.再插電蒸13分鐘既可.(如果蒸饅頭大約在30分--40分如果蒸花捲17分鐘)
二、製作包子餡兒 1、肉包子餡 買一斤豬肉餡(羊肉、牛肉),大蔥一顆,姜一塊把蔥和姜都切成末和肉餡放在一起,在倒入醬油、香油、植物油鹽、味精(雞精)攪勻即成為包子餡 2、三鮮包子餡 用料:麵粉70克(兩小碗)豬肉30克(小半碗),鮮蝦仁 5-6個(切碎成泥),雞蛋半個炒碎,白菜心適量(2兩),香菇 一個(切碎)蔥、姜、鹽、香油適量,自發面一小時前弄好 待用,料酒少量。 做法:將蔥姜香菇加水三分之一杯),料酒與蝦肉、 肉末一起拌勻後加鹽,再拌勻加入炒好的雞蛋,把白菜心切碎放在一起攪拌均勻不加醬油,做包子餡。包子溫火蒸15-20分鐘。
注意事項
佐料的使用多少
蒸包子的時間長短都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