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會孩子編故事?

引導孩子編故事的主要形式

仿編;《小馬過河》——《貓醫生過河》《猴子過河》續編;《雪孩子》——《雪孩子回來了》改編;《烏鴉和狐狸》,《狐假虎威》

創編——自己創造

一、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作品的構成要素 要讓幼兒創編故事,首要條件是讓幼兒瞭解一個完整的故事的構成要素,即故事的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如果幼兒不能明確這一點,他們便無從著手創編故事。而幼兒對故事構成要素的理解來源與他們平常所聽所講、所閱讀的童話和故事。有目的地選擇一些適合幼兒實際水平的故事作品講給幼兒聽,選擇一些趣味性強的、故事線索清晰的圖書引導幼兒閱讀,並與幼兒一起分析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故事中有誰,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結果怎樣。幼兒正是在對那些故事中的人物、情節、主題和語言的日積月累的感受認識中,增長起他們對故事構成要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如:《媽媽,我要去旅行》,《今天運氣怎麼這麼好》

二, 豐富幼兒的知識與經驗 ; 創編故事,需要調動個人的經驗,需要幼兒具備有關的知識。例如創編一個關於“貪吃的狐狸”的故事,幼兒必須積累有與“狐狸”相關的知識與經驗,同時還需要有“因吃得太飽而造成的後果”的經驗。幼兒創編故事的知識經驗準備,來源途徑之一是日常生活經驗積累。正是如此,在平時我善於鼓勵幼兒多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一些初淺自然科學現象,人與自然的關係,動植物與自然的關係。另外,引導幼兒從大量的童話、故事或其他體材的文學作品中,獲得各種資訊。幼兒通過這些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積累,為幼兒創編故事提供了內容上的準備。

三、 豐富幼兒的詞彙,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一些語言遊戲,如說量詞、形容詞、動詞、名詞等活動來豐富他們的詞彙;或者創設一些情景讓幼兒運用詞彙說一句或一段話; 引導幼兒學習一些故事、童話中優美的詞彙、句式並感受理解作為故事作品的語言表達方式。 這樣,幼兒在創編故事時就可能仿照它們的語言創造樣本 比如,有的幼兒可能在創編故事開頭時說“在一個××地方,住著一個××的小白兔和××……”,幼兒也可能在創編故事結局時說“後來,××就再也不……了”。這樣幼兒經過不斷的積累,他們的詞彙豐富了,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直接提高了幼兒創編故事的質量。

看圖編故事

看圖編故事就是讓幼兒觀看畫,然後自由想象,自己組織,編出一個有頭有尾的完整的故事。這是訓練幼兒思維能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方法。 引導技巧: 首先是教孩子看清圖片上的一切:人、動物、物體、人物動作、表情等。然後進行猜測:他(它)們正在幹什麼?這是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以前他(它)們可能幹了什麼?以後可能幹什麼……讓幼兒看清後,展開想象。看清了圖畫之後就可以開始編故事了。 一般說來,故事的開頭較難編,可以由老師編故事開頭,然後讓孩子編故事的中間或結尾:在編的過程中,如果幼兒編不下去了,成人要立即想辦法啟發他,幫助他編下去,但應注意儘量不要使幼兒受成人的想法所限制,要讓幼兒自己去想象,培養他們的想象力。編完之後,成人應給予評價,以鼓勵為主,指出語言上或想象上的毛病。 編了一次以後,還可以讓幼兒編第二次、第三次,但應讓幼兒來編開頭,成人來編後面部分。這樣既訓練了幼兒,成人又把自己的想法交流給了孩子多次訓練之後,再拿出一張圖畫就可以啟發幼兒完整地編故事了。

看多幅圖編故事:

首先從多幅畫開始,因為多幅圖提供的內容較多,有較完整的故事內容,只要一幅幅編下來,儘可能也加以想象,肯定能編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來的。(理由) 幼兒故事書、繪本故事,嬰兒畫報等,會有不少趣味的、故事色彩濃厚的多幅漫畫或無文故事,這些都是幼兒練習編故事的好材料。(圖畫來源) 重要的是一定要放開幼兒的想象力,大膽的去幻想,不要拘泥於圖畫原本,要能夠看到畫面以外的東西,使情節、故事更加豐富和精彩起來。(引導原則)

小明釣魚

在夏日炎炎的一天,小明興高采烈地來到清澈見底的小河邊釣魚。 小河裡的魚兒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河邊綠草如茵,兩邊的花兒爭奇鬥豔。小明身後垂柳鳴蟬在微風中搖擺,他在靜靜地等著魚兒上鉤。 忽然,小明覺得魚竿動了,他趕緊一拉,小魚上鉤了!小明真是喜出望外,高興極了!

雨傘該給誰

一天,青蛙、烏龜、鴨子和大公雞準備到好朋友小山羊的家裡去做客。忽然,天上一片烏雲飄了過來,馬上就下起了傾盆大雨。小動物們只能冒雨走著。 小動物們經過小花貓的家時,小花貓正好看見它們冒雨走過,連忙進屋拿了一把雨傘。可是,這把雨傘該給誰呢?小花貓心裡想:青蛙、烏龜、鴨子一定不怕雨,因為它們生活在水裡。所以這把雨傘應該給大公雞。於是,小花貓趕緊把雨傘給了大公雞,大公雞很感動。 就這樣,小動物們順利地到達了小山羊的家。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