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已經受夠了佈滿青苔的石面?經常從石板上滑下來?追不上那隻在岩石上跳來跳去的石板蛙?夠不著近在咫尺的美女?讓我們來幫助你吧!要讓溯溪更有樂趣,你要穿上更專業的鞋。和一般的戶外涼鞋不同,溯溪鞋要求有更頑強的抓地性、良好的減震、排水和沙石過濾功能。
工具/原料
溯溪鞋
步驟/方法
優異的排水排沙和速乾性
溯溪鞋是經常出水和入水的,這就要求鞋子的排水性要好,而且泥沙也能隨水一同排出,減少對腳步的磨損,現在有一些水陸兩棲鞋在設計上就考慮在鞋面及幫部大面積地使用網布以達到快速排水的功能,同時一些憎水織物或速乾的材料也被使用以達到快速乾爽的效果。同時在鞋幫或鞋根處設計一些空隙能夠將沙石排除。實際上一些戶外涼鞋在設計上對以上提到的方面都有其本身的優勢及考慮。但對於以下的實際情況,它們可能就不太勝任了。
良好的防滑性
一般來說,溯溪所要經過的多是峽谷中的水道,水道中可能會有形態各異的石頭,在不同的季節中它們可能露出水面,也可能隱於水底,它們或幹而穩定,或佈滿苔蘚,溼滑難立,這就首先要求溯溪鞋要有優異的防滑性,特別是在潮溼後依然能起到良好的止滑效果。大部分VIBRAM底的鞋被證實是不適合用來溯溪的,因為溯溪鞋並不要求特別耐磨,相反一些較軟的橡膠鞋底,比如說使用STEALTHS1或AQUASTEALTH底的越野鞋,涼鞋或徒步鞋都會有出色的表現。還有如使用蜘蛛橡膠的TEVA鞋都表現不錯,溯溪的環境中沙石較多,因此環境要求鞋的附著力較強而非抓地性出色。對於在一些V型峽谷中溪流邊裸露的岩石面上行走時,有時其坡度可能會超過四五十度,鞋底的齒型也不象一些徒步穿越鞋一樣有較深的齒紋設計,而是要求鞋底要與岩石面有較大的接觸面積以增加摩擦力。這種摩擦力除了來自於鞋底花紋的設計,比如說吸盤式或波浪式,最主要還是要看使用橡膠的本身所能帶來的效能表現。就如同大部分攀巖鞋一樣並不需要鞋底有特殊的花紋設計,但溯溪的環境較複雜,除了考慮水中的情況外還要滿足叢林穿越或澗行的要求,所以鞋底大部分還是設計有花紋的,用來增加應付複雜地形的抓地效能。
不可或缺的減震性
在溯溪時難免要在石頭間蹦來跳去,或在淺水的河床中行走,鞋子的減震效果和對碎石的過濾性要強,這就要求最好有較厚的EVA或PP中底,試想穿著一雙高筒膠靴在滿是高低不平的鵝卵石水中行走是件多麼不舒服的事。
鞋子與腳部的貼合與保護
溯溪過程中充滿樂趣與刺激的莫過於遇到一些瀑布了,超過三米落差的都可認為是瀑布,低矮的瀑布可以通過器材甚至是徒手攀登通過,這就要求溯溪鞋具有一定的攀爬特性,除了有較好的摩擦效果外,較尖的類似攀巖鞋的鞋頭設計可以很好的在溼滑的巖面上找到支撐點,而較硬的鞋頭對於保護腳尖也會很有幫助
在溯溪過程中,對於腳部可能遇到的傷害多數會來自於不明情況的水下環境,不小心的崴腳或將腳插入石縫或石頭翻滾都會造成腳部的受傷,所以對於腳面及腳踝的保護也是必要的,這就要求溯溪鞋能有不同於戶外涼鞋的腳面保護,同時中高幫的設計對於在較複雜的水道中溯行時對腳步的全面防護也會較好。另一個有同樣要求的環境是當我們遇到一些高而溼滑的瀑布時,無法直接翻越,必須從側面迂迴而到其上時,必須且多數情況下一定是要通過一些陡上陡下的坡,中高幫的鞋的支撐力明顯要好於低幫鞋,而對腳趾的擠壓也會小些
溯溪鞋有全包型設計和非全包型。一般來講,全包型更能貼緊腳部和保護腳部,均勻包住腳掌。
如何來保養溯溪鞋
溯溪後的鞋子是潮溼的,一般人的想法是太陽下曝晒來晒乾,但因為太陽光會加速溯溪鞋橡膠層的氧化,而造成溯溪鞋橡膠層的損壞和降低鞋對腳的保護作用,正確的保養方式是〝陰乾〞,也就是放在陰涼的地方讓它慢慢晾乾。
注意事項
一般的餅乾包裝袋內都會放一包乾燥劑,當你餅乾吃完後,可將此防潮劑收集起來放入鞋內〈布鞋、皮鞋皆可〉,可防黴及讓鞋子內不會有腳氣味。
一般的溯溪鞋在正確使用與保養時,經實驗證明最多的磨損次數為百次以上。但在實際應用環境中,根據使用的頻率、時間、次數、環境、使用方法、保養方法和戶外運動者的不同,一般可運用5~30次左右。
因為鞋子多次的使用會減少鞋底毛氈的厚度和堵塞毛氈的毛細孔,使得鞋底的防滑係數降低很多,為了戶外活動時,生命有更安全的保障,溯溪者應該在出發前檢查鞋子的底部是否有泥土或鞋子底部已有平滑的現象。而有經驗的溯溪者都會在第七至十次時就考慮換一雙新的溯溪鞋了,而舊的溯溪鞋就用於海邊活動和游泳時,預防腳部被海膽和岩石等異物所劃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