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管理“零浪費”如何實現?

裝置管理是一種傳統、長期、細緻且不容易引人注意的管理工作。它是一種服務於生產,支撐生產但創造價值不那麼直觀的工作。它在經濟活動中時常處於被動地位,甚至很多人認為裝置工作是一種只花錢不賺錢的事情,經常不為人理解。隨著技術的進步,裝置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它的作用越來越顯現出來,對於一個生產型的企業來說,除了人的因素,最終就是裝置的競爭。

裝置管理工作同樣是一項必須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來開展的工作。一個不懂得財務的裝置工程師肯定不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師,我們必須從裝置管理活動中控制浪費,任何不必要的開支都必須得到控制,以達到“零浪費”的目的。具體必須控制好故障造成的浪費;控制維修過程的浪費;控制消耗的浪費;控制庫存造成的浪費;控制備品備件質量造成的浪費。

方法/步驟

控制故障造成的浪費

在生產過程中,最大的浪費就是故障(或事故),因為它使生產停頓下來,不能繼續創造價值且必須承擔折舊。解決這方面問題的辦法是最好實行承諾制,明確各個層面的目標,做到事事有人關心,層層有人把關。從點滴做起。建議每個崗位每月承諾做好1至2項必須解決的問題,試想你單位中有多少個崗位?每月能做好多少件事?一年又能完成多少項工作?這樣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得到解決,從而不斷減少故障發生的可能,達到控制浪費的目標。做這項工作關鍵是要做好監督檢查,要建立檔案,已經解決的問題就必須保持。

每個崗位每月都自己承諾解決兩個問題且保證保持下去,不出一年就必須挖空心思才能找到問題了,這樣裝置管理何愁搞不好呢?

控制維修過程造成的浪費

控制維修浪費主要是控制不合理維修和維修質量兩個方面。不合理維修又包函不足維修和過度維修,這兩方面都會造成浪費。那麼如何才能達到合理維修呢?首先必須把裝置維修分類,對影響重大,容易發生安全重大隱患,出故障時可使企業癱瘓的關鍵設施必須採用可靠性維修,就象是飛行器的維修,對這樣的設施經濟性已不是第一位了。簡單點講就是可修可不修的一定要修,可換可不換的一定要換。

其次是對於發生故障對企業產生較大影響的設施最好能有狀態監控手段,對劣化趨勢做到心中有數,根據裝置的劣化情況進行維修——即預知維修。這方面可以將裝置維護說明書上的注意事項製成視板豎於該裝置旁邊,時刻提醒工程師們注意。同時必須對狀態引數、曲線、報警訊號發生微小的變化都引起重視、必須一查到底直到找到原因為止,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第三,大部分的設施不可能有完善的監控手段,裝置的劣化與否依靠工程師的判斷;檢修的依據是裝置檔案,是對以往壽命週期的經驗。這方面的變數較多,有環境的、有操作習慣和水平的、有工況不同的、還有原材料及品種變化等因素引起的。這方面是檢修的重點,是講經濟性的核心,它的準確與否直接關係到維修的費用多少,做好這方面的工作關鍵在於裝置的基礎工作要出色,應該依託點檢工作,設定裝置的可控點,做好詳細的裝置狀態和檢修檔案,定期對裝置進行評估、分析和判斷。最好是全員都能參與裝置狀態的檢查。如何才能做到全員有效參與呢?我們採用的是一種叫“傻瓜點檢”的模式,也就是說任何人只要懂得文字不需要進行專業培訓就能完成點檢作業的方法。具體做法就是將裝置需要受控的點做成視板(最好是檢視),在視板上標明受控點的正常運轉引數,需要檢查的內容,檢查的意義和可能的危害,這個視板不是裝置每個細節都要檢到,而是對關鍵點進行確認,只要這幾個點受控制了,裝置就不會影響生產,就不可能釀成大事故。控制點的狀態清楚了再加上完善的裝置檔案就可以使得檢修計劃準確、合理、有序,從而達到預防維修的目的。這種做法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不怕人員流動,因為知識已被保留下來了。

第四,對於那些出現故障甚至破壞都對生產不會產生太大影響的設施,就應想方設法使它多用,損壞了修復後再用,儘量發揮它“剩餘價值”的作用,使生產的成本最低。從經濟角度考慮,以上四類維修模式,無所謂誰優誰劣的問題,關鍵是看如何應用。據統計,目前世界製造業最先進的德國,其事後維修佔裝置維修的50%,預防維修佔32%,預知維修只佔18%。

維修可能造成浪費的另一個方面就是維修質量。這方面包括維修準備不充分造成維修時間長引成的產能浪費、維修質量不好造成的返工浪費、備件質量造成壽命短的浪費和工器具選用不當造成的浪費等等。這方面可以採用如下辦法加以控制。

(1)維修前對使用的備品備件做好認真的核對,維修開始後不接受備件質量的投訴。

(2)對重大專案必須編制網路圖、進度表。施工方案由專案負責人進行講述,組織使用單位、施工單位、管理單位裝置人員進行會審,最好進行2至3次的修改和會審。

(3)施工開始後,每天均由使用單位、管理部門按網路進度提出檢查意見和質疑,由施工單位進行答辯。

(4)必須抓好專案驗收關,復產後24小時內的裝置執行狀況要和裝置使用單位、施工單位的專案負責人業績、經濟掛鉤。

控制消耗不當造成的浪費

裝置工程師往往只關心專案的檢修結果而容易忽略過程的浪費。例如:多領幾個螺栓、墊片,現場用不完隨手把它丟棄等現象時有發生。

要求各部門、各層面的人員都要養成關心消耗成本的習慣。建議每位裝置管理員均應建立消耗資料庫,實現每日對消耗進行錄入和統計,做到隨時拿得出消耗成本,並對指標、對成本的完成情況瞭如指掌。

控制庫存不當造成的浪費

庫存不當造成的浪費往往容易被人忽視。其實這方面造成的浪費有時是相當驚人的。庫存多了造成流動資金佔用,不但增加財務成本而且增加自然折舊,庫存少了又會影響生產,得不償失。建立起一個合理庫存資料庫是一項工程,因為它必須有一個長時間的消耗經驗,它的建立必須考慮加工、運輸週期;必須考慮資金的運作情況;必須考慮採購的時機以及地區差別;必須考慮事故情況下的應急;必須考慮庫存的條件;還必須考慮重點備件的儲存內容等。這麼多的“必須”足以說明它的難度和重要性。首先必須建立資料庫,對資料庫中的每一項確定最高、最低庫存量。每次制定採購計劃應查庫,再根據製作週期確定採購時機和數量,每一項消耗做好記錄,對最高、最低庫存合理性每年審定一次,這樣經過4至5年的修正後,比較合理的庫存就可以形成。比較困難的是關鍵備件的庫存量和品種的確定,因為它可能在裝置的一個運作週期中並不消耗但又非備不可。它的量要根據企業經濟的承受能力來確定,這個承受能力包括它一旦出現事故,企業能承受多少時間停產造成損失的能力。最理想的庫存規模是能由計算機根據合理庫存數進行判斷,考慮製作週期、資金需求、備件單位產品消耗係數等諸多因素後自動生成採購計劃,再由工程師加以適當的干預然後付之實施。

  庫存不當造成浪費的另一種原因就是由於保管不當導致使用時才發現其是廢品,由此導致檢修返工影響生產,這種帳上有物實際上無物的浪費才是最致命的。這方面的浪費往往被人遺忘或不引起重視。為此,除了加強庫存管理外,對庫存還必須設定合理的折舊率,每年度進行一次處理或調整,比如一些容易老化,容易受潮變質的備件就應及時得到處理,消化到生產成本中去。這方面的成本,絕大多數企業是沒有考慮的,最終可能會造成集中報廢,嚴重的可能會造成企業無法運轉。

控制備品備件質量造成的浪費

備品備件質量不好造成的浪費是巨大的。它不但使整個檢修過程變得毫無意義,使正常生產秩序打亂,嚴重會造成人員,裝置的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強化備件質量意識、重視質量管理就變得非常重要。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1)做到重要備件的關鍵工序有人監控。重要備件出廠前要有功能驗收。採購員不應再是簡單的程式設計師,在技術含量和質量管理的技能方面必須提升。對重要備件要掌握關鍵工序的要求,要編制關鍵工序的監製計劃並在採購合同中明確這些條款並負責落實。

(2)要認真管好備件的入庫驗收工作。驗收者要負起責任,要做到可索性,嚴格執行責任制。

(3)備件製作採用新材料、新工藝時,事前要經過使用單位、管理單位,甚至外圍專家的認真論證才可實施。

(4)備件供應的准入制度要嚴格執行,不能隨意更換供應商。新的供應商進入必須經過嚴格的稽核。

(5)加強倉庫質量管理規範的落實。

(6)制定備件質量的追究責任制。

裝置管理工作是一項細緻、精確、科學的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做細就是要將控制的裝置做到清楚、有效、可持續地發展。

清楚是指受控裝置的標準清楚,控制的內容清楚,發生的危害清楚。有效是指受控的方法科學可操作。可持續是指控制的技能及辦法不以人的變更而消失,甚至做到只要懂文字的人就可以控制好裝置的狀態。

做精就是要將各種裝置的控制精度發揮最好,甚至要超過設計水平。重點放在各執行圖形(或引數)更加順滑(準確),各執行壓力更加穩定,各介質儀表更加準確和實時,各裝置形位公差更加準確上。

控制好裝置管理中的浪費只是裝置管理工作中的冰山一角,但它對企業來講卻非常的重要,每個企業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追求“零浪費”,因此希望這篇文章對從事裝置管理工作的人員有所啟迪,對生產型企業有所借鑑,使各企業能夠實現“零浪費”,效益蒸蒸日上。

裝置管理“零浪費”如何實現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