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學​古​琴​者​的​幾​點​建​議?

上海文玩古琴館。給學琴人幾點建議:多聽、多看、多想,多練..。

方法/步驟

多聽。古琴歷來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師生對彈”,即老師一句一句

的教,學生一句一句的學,老師的一吟一猱,一綽一注,抹挑勾剔,輕重疾徐,在教琴的過程中,學生盡收眼底,回去如勤於練習,加以時日,便不難掌握。這種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進展雖慢,但學生最易得師之精髓。然自學者,只能通過一些古琴的入門書籍,來完成學琴的過程。學曲子時,曲譜成了最重要的老師,但曲譜只是琴曲的一根柺杖,無論是簡譜、線譜或減字譜,只能簡略記錄一下曲子的情況,而不能記錄曲子的所有細節。為彌補這一不足,唯有多聽名家的錄音資料。比如,古琴獨特的節奏形式,現在還沒有那一種譜能很完善地記錄下來。

多看。一是多看名家演奏,二是多看琴學理論。古琴演奏不僅是一種聽

覺藝術,琴姿琴容也是琴學很重要組成部分,自學者不可不知。姿勢琴容的

正確與否,不只關係到琴風、颱風等審美問題,如果姿勢過於隨意,會直接

影響到音色的優美,甚至一些較難的技法也很難完成。所以歷代的琴譜中,

都不惜筆墨去介紹彈琴的姿勢及各種手勢,將

指法合勢

列為彈琴之首要,

布指拙惡,手勢煩亂

列為琴之要病。自唐趙耶利獨創手勢圖以來,歷代

琴譜多加以引用或增修。

現代的琴書入門書籍中,

多用照片來代替古代所繪

的手勢圖,再加以簡單的解釋。但彈琴的姿勢,很難用圖解或文字來解釋清

楚的,

這就需要我們去多觀摩名家的演奏視錄相,

仿效名家的姿勢支多作練

習,久而久之,便會揮灑自如,遊刃有餘,形很落落大方的演奏臺風

多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琴學更是如此,如只一味的

盲目練琴,不去多問幾個“為什麼”,那麼進步會很慢,如多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則會事半功倍,少走彎路。比如像“鎖”這一指法,雖說教科書上都講得十分清楚,節奏指序也很明瞭,但各個流派在實際演奏時卻多有一些微妙的變化,如不多去思量,很難理解其中的精髓。比如七聲的“長鎖”,古譜的要求大致是“抹、挑、抹、勾、剔、抹、挑”,但現在好多琴家也常彈為“抹、挑、抹、挑、抹、勾、剔”或“抹、挑、勾、剔、摘、剔、挑”,孰是孰非?很難說清。但細細想來,其節奏型基本都為“四+三”或“三+四”型,即前面四個時值略長的音,另加一組很快的三個音或“三”“四”前後置換,能琢磨通這個問題,自己就會先彈熟基本的傳統“長鎖”外,再去有選擇的學習一個自己較為隨手的指法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