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子勳老師探討:什麼樣的心理最健康,兼論抑鬱症的治療?

李子勳老師是我國目前最有名的心理諮詢師之一,在《心理訪談》中出現的李子勳呈現出學富五車的廣博,再加上鎮定溫和、儒雅的形象,人們紛紛被他極富親和力的個人魅力所吸引。 李子勳老師參加了央視的《人物》節目的錄製,我反覆看了這個節目的視訊,其中李老師的一個觀點我不敢苟同,現撰文專門進行探討。

根據談話、字幕整理:

“如果不想讓自己抑鬱的話,就不要讓自己太高興。因為高興的結果就是情緒會低落的。或者我們要讓高興慢慢地來,他才會慢慢地走。”

“最健康的狀態就是保持了一點輕度的愉悅感,就像我們看玫瑰花的那種感受,我們不是很喜悅,不是非常興奮,但是我們看那玫瑰花,輕輕地問著它的香味,內心有一種淡淡的喜悅,那種感覺是一種最健康的狀態。因為這種感覺你可能維持很長很長。狀態最健康,因為最持久。”

什麼樣的心理最健康?或者我們心理調節的目標是什麼?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我們可以對一些基本事實進行探討,爭取對這個問題有個更清楚的認識。

一、高興的結果就是低落嗎?

“高興的結果就是低落”,如果說在某種情況下會如此,是正確的。比如樂極生悲:由於過於高興,失去了謹慎而導致悲劇的發生。或者有時過於高興,過於high:搞得透支精神體力,導致之後疲憊,有些失落。或者目前的很高興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想象的的基礎上,如果知道想象是假的,也會低落。

如果說高興的結果可能是低落,我舉雙手錶示贊同。但是如果說“高興的結果就是低落”,這就違背生活常識了。我們看孩子,他們常常很高興,但是高興之後最多是平靜,很少看到低落啊,更不要提抑鬱啊。成人也是如此,一般說來高興之後就是恢復平靜,低落一般是由具體的事情引起的,與之前的高興一般沒有什麼因果關係啊。

我為什麼要在這裡咬文嚼字?不是在做文字遊戲。是因為李老師把這個觀點作為抑鬱症預防方法的一個理論基礎,所以有必要澄清。

既然高興與低落一般沒有大的因果關係,那麼“如果不想讓自己抑鬱的話,就不要讓自己太高興”這個觀點與方法就沒有什麼價值了。

說句實話,(恕我可能我孤陋寡聞),我檢索了一些關於抑鬱成因的論文,抑鬱的原因很多,但是我目前還沒有發現他人關於高興導致抑鬱的研究。也許正如《人物》節目所說:他的理論讓醫學界震驚!

二、我個人推薦的最好心理狀態

什麼樣的心理最健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標準答案。先談談李老師的觀點:最健康的狀態就是保持了一點輕度的愉悅感。因為李老師認為這樣最持久,而很喜悅、很興奮是不大好的,因為這會帶來低落。

我從符合一般人“人性”的角度出發,認為:最好的狀態是適合於情況的自然狀態——該高興的時候就高興,該興奮的時候就興奮,該平靜就平靜;該緊張的時候就緊張,該放鬆的時候就放鬆。其中自己喜歡或接受的情緒順其自然就行了,自己不喜歡、覺得不舒服的情緒要主動調節、改變。

什麼情緒好?沒有標準答案,喜歡就好,適合情景就好,不要過度就好。以憂傷為例,有時你會喜歡淡淡的憂傷,詩意的失落。如果是憂鬱症的憂鬱,一般不會喜歡了,需要改變。高興,一般挺好,但某些場合你忍不住笑就不好了,需要控制。悲痛,有時是適合的情緒,但過頭了,就需要調節。

今年蘇迪曼杯在青島舉行,我到鑽石館現場全程觀戰中國隊的比賽。觀眾氣氛熱烈,看到林丹很興奮,球打得好也很高興,打到激烈之處有的人說緊張得“心提到嗓子眼了”。這樣是自然的,是符合人性的,是一種痛快淋漓的享受。如果你此時告訴他應該淡定,他會用看外星人的眼光看你的。但是作為林丹,在保持適度興奮的前提下保持平靜、放鬆,比較淡定,把它當做平常的一場比賽,這是他此時應有的狀態,因為這是最適合比賽的一種狀態。情況不同,應當有相適應的情緒。

三、要通過“不要太高興”來預防或治療抑鬱嗎?

這是個李老師獨創的方法,沒有見過研究論文,所以無法判斷其有效性。抑鬱症除了通常的藥物治療之外,還可以通過認知療法來進行。

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證實:在減輕抑鬱症症狀方面,這種方法比傳統的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要快得多。這項革命性的治療方法被稱作“認知療法”。(伯恩斯《新情緒療法》P4:這是一本可以自助的書。

心理, 老師, 抑鬱症, 李子勳,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