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語言精練、意境深邃,字裡行間常常給學生提供一個個廣闊的思維擴充套件、想象的空間。通過資訊科技展現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既訓練了學生品詩賞畫的能力,又引發他們心中的情感,激引學生的審美情趣。
1.1畫面展示,感受意境
古詩的語言極其凝練含蓄又生動形象,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資訊科技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符號,這樣有利於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有深刻意義的詞語,反覆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
如杜牧的《山行》教學中,“白雲生處有人家”,“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體會。而課件的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是什麼意思?詩人為什麼不用“升”而用“生”呢?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影,畫面上:草木蔥蘢,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疊疊,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課件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雲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教學時詩畫對照,相映成趣,為學生想象活動提供了豐富、鮮明的表象資訊,學生很輕鬆地踏入詩的意境之中。
1.2音樂渲染、感悟意境
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曲曲生情,由曲引情。在教學中因詩而異,藉助資訊科技為豪放詩配上高昂激越的曲子,為沉鬱的詩就配上悲涼悽清的曲子,為清麗的詩就配上清新明快的曲子,來引發學生的情感。
如學習《江南春》一詩,要體會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中首先播放一段《春芽》樂曲,學生一聽樂曲,便置身於優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悅、向上的情緒便油然而生,詩人筆下美麗多姿的春景,很快喚起學生的共鳴。學完全詩後,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伴隨著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柔美的音響,學生必然浮想聯翩……
1.3熟讀成誦、體驗意境
古詩節奏明快,格律嚴整,充滿韻律和節奏美。因此教學時,採用形象直觀的畫面,配以優美和諧的音樂,輔之以聲情並茂的朗讀,創設美妙的情境,則能幫助學生迅速、深刻地感知詩文,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如在指導朗讀《望廬山瀑布》時,先請學生觀看錄影,形象感知瀑布壯麗景象,感受到瀑布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緊接著教師再播放韻律悅耳的朗讀錄音來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做示範;最後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學生很快就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美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