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鮮豬肉:肌肉有光澤,紅色均勻,脂肪呈乳白色;外觀微幹或溼潤,不粘手;纖維清晰,有堅韌性,肌肉指壓後凹陷處立即恢復;具有鮮豬肉固有的氣味無異味。 正常凍豬肉:外觀肌肉呈均勻紅色,無冰或僅有少量血冰,切開後,肌間冰晶細小;解凍後,肌肉有光澤、紅色或稍暗,脂肪白色,肉質緊密,有堅韌性,指壓凹陷處恢復較慢;外表溼潤,切面有少量滲出液,不粘手。 死豬肉:吃痛死、毒死或死因不能的豬肉,會引起食物中毒,或引起人畜共患疾病。鑑別方法是死豬肉一般放血不徹底,外觀呈暗紅色,肌肉間毛細血管中有紫色淤血。 變質豬肉:變質的豬肉無光澤,脂肪失去光澤發暗或呈灰綠色,肌肉暗紅;肉表面乾燥或粘手,肉質彈性低,指壓後的痕跡不能消失,嗅之有腐臭味。 母豬肉:一般胴體較大,皮糙而肉厚,肌肉纖維粗,橫切面顆粒大。經產母豬面板較厚,皮下脂肪少、瘦肉多、骨骼硬而脆,乳腺發達,腹部肌肉結締組織多,切割時韌性大。 米豬肉:這種肉內帶有囊蟲,它是綠蟲的幼蟲。米豬肉最顯著的特徵是瘦肉中有呈橢圓形、乳白色、半透明水泡,大小不等,從外表看,像是肉中夾著米粒。 豬瘟病肉:病豬周身面板都有大小不一的鮮紅色出血點,全身淋巴結,呈紫色,個別肉販常將豬瘟病肉用清水浸泡一夜,第二天上市銷售,這種肉外表顯得特別白,不見有出血點,但將肉切開,從斷面上看,脂肪、肌肉中的出血點依然明顯。 豬體有很多部位,各部位的肉肥瘦老嫩和味道不盡相同,營養成分、食用方法也不一樣。買豬肉時要根據烹調需要選購。豬體各部位分法和名稱並不完全一樣,大體上可做如下劃分: 裡脊肉:肉中無筋,時豬肉中最嫩的部位,可切片、切絲、切丁。適合做溜、炒、爆。 坐臀肉:都是瘦肉,但較老,質地實,纖維長,可做白切肉,回鍋肉。 臀尖肉:肉質細嫩,多是瘦肉,可炒、燉或做醬油。 五花肉:是肋條部位剔去肋骨的肉,肥瘦相間,五花三層,適用於紅燒、白燉。 奶脯肉:又名下五花,結締組織多,多時泡泡狀肥肉,肉質差,不易煮爛,可煉油。 夾心肉:質老有筋,吸水力較強,適用於剁餡、制肉丸。 前排肉:瘦中夾肥,肉質較嫩肉,做燒、燉、米粉肉。 勃肉:俗稱血勃、槽頭肉,這塊肉肥瘦不分,肉老質次,吃起發脆,只能煉油或做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