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指的是女性的盆腔生殖器官、子宮周圍的結締組織及盆腔腹膜的炎症,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其中慢性盆腔炎多是有急性遷延而至,主要病因在於細菌感染。患者主要症狀表現為下腹墜脹疼痛,特別是在經期或是勞累後加重;白帶增多、呈膿性有臭味,尿頻、月經不調,婚後不yun等。最好使用清炎婦善方帖調理,中醫認為,盆腔炎是因稟賦不足,攝生不慎,陰戶不潔或勞倦過度所致。盆腔炎的常見症狀為一側或兩側小腹疼痛、墜脹、腰痛、帶下量多、月經失調、xing交痛、經期發熱等。
中醫盆腔炎的分類
1、熱毒型:高熱,寒戰,頭痛,小腹疼痛,帶下量多如膿,臭穢,尿黃便祕,舌質紅,苔黃,脈滑數或弦數。
2.溼熱型:低熱,小腹疼痛灼熱感,口乾不欲飲,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或赤黃相兼,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3.溼熱淤滯型:小腹脹痛,口苦口乾,帶下黃而稠,小便混濁,大便乾結,舌黯紅,苔黃或白,脈弦或弦數。
4.淤血阻滯型:下腹持續疼痛拒按,或經行不暢,或量多有塊,舌紫黯,或有淤斑淤點,苔薄,脈沉弦或澀。
5.衝任虛寒型:小腹冷痛,喜暖喜按,帶下量多色白質稀,畏寒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常用中成藥內服丸劑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可綜合用藥。
盆腔炎的中醫治療方法
1.中藥治療
臨床以清熱解毒為主,去溼化瘀為輔。慢性盆腔炎多為邪熱餘毒殘留,與衝任氣血相縛結,凝聚不去。臨床以溼熱淤積、氣滯血瘀、氣虛血瘀、寒溼凝滯症多見,其中以溼熱型居多,治則以清熱利溼,活血化瘀為主。
表現為下腹部疼痛,惡寒或者寒戰,下腹部疼痛拒按,咽乾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祕結,帶下量增多,色黃,質黏稠,味臭,經行則量多或者淋漓不盡。舌紅赤,苔黃厚,脈滑數。
方藥用:丹蔘18g、赤芍15g、木香12g、桃仁9g、金銀花30g、蒲公英30g、茯苓12g、丹皮9g、生地黃9g。痛重時加延胡索9g。有些患者為寒凝氣滯型,治則為溫經散寒、行氣活血,常用桂枝茯苓湯加減。氣虛者加黨蔘15g、白朮9g、黃芪15g。中藥可口服或灌腸。
2.艾灸
(一)取穴
主穴:氣海、中極、歸來。
配穴:大腸俞、次髎。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效不顯時加配穴。每次取2~3穴。操作可用傳統法隔姜灸亦可用經穴灸療儀灸照。傳統法為:取純艾做成直徑1.5釐米,高1.8釐米的艾炷,置於0.4釐米厚之鮮薑片上點燃,每穴灸3壯,每壯約需6~7分鐘。灸照法為:用經穴灸療儀,灸頭固定在穴位上,穴上置0.2釐米厚之鮮薑片,每次灸照20分鐘,溫度以病人感到舒適為度。上述均為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約需二~三療程。
3.體針
(一)取穴
主穴:關元、水道、足三裡、三陰交、歸來、蠡溝。
配穴:腰痠加腎俞、次Liao、委中;白帶多加地機、陰陵泉;月經不調加照海、行間;腹脹加帶脈、氣海;炎性腫塊加府舍。
(二)治法
每次選主穴2~3穴,據症酌加配穴。關元穴針感要求達到陰道,水道、歸來宜往附件部放散,手法要求提插輕勻,並結合小幅度捻轉,重在激發得氣。以停針時,患者感到腹內有一陣陣如發病時的腹痛感為佳。餘穴得氣後,作平補平瀉手法。均留針15~20分鐘,腹部穴留針時可加用溫針。針刺時,不宜直接刺炎症部位和包塊區。月經期暫不用溫針。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4.拔罐
(一)取穴
主穴:關元、腎俞、三陰交、第十七椎下。
配穴:氣海、腰眼、大椎、八髎。
(二)治法
主穴為主,效欠佳時加取或改取配穴。每次選用2~3穴,先按摩穴位,待周圍絡脈顯露後,即用三稜針點刺,按症情輕重而決定點刺數量及深淺,再以投火法或抽吸法拔罐5~10分鐘。出血量少則3~5毫升,多可達數十毫升。
並可先取罐具以閃火法吸拔,留罐15~20分鐘,再以三稜針(亦可用面板針)迅速點刺十數下,散刺輕刺,以微出血為準。接著艾條薰灸15分鐘。
上穴方法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交替輪用,10次為一療程。
5.穴位敷貼
(一)取穴
主穴:下腹痛:歸來、水道,腰痛:命門、腎俞、氣海俞、腰陽關;腰骶痛:關元俞、膀胱俞、上髎、次髎、炎性包塊: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處。
(二)治法
敷藥製備:炮姜30克,草紅花24克,肉桂15克,白芥子、膽南星各18克,麻黃、生半夏、生附子各21克,紅娘子、紅芽大戟各3克。用香油5斤將上藥炸枯去渣,按每斤油加入樟丹240克,1.5斤油加麝香4克、藤黃面30克,攤成大膏藥每張重6克,小膏藥每張重3克,備用。
使用時將所選穴區洗淨拭乾,把膏藥加溫烘烊後貼穴,除阿是穴用大膏 藥,餘均用小膏藥。夏季12小時換藥1次,冬季2日換藥1次。月經期停用,12次為一療程。
6.溫針
(一)取穴
主穴:關元、歸來、足三裡。
(二)治法
先讓患者排空小便,以1。5~2寸毫針刺入穴區,得氣後,採用中等刺激1~2分鐘。然後在針柄上套一2~3cm長的艾段,點燃。為防燙傷,可在穴區方一紙墊,待艾段燃盡針冷後出針。每日一次,10 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一般要三個療程。
7.刮痧療法
選穴:脾俞,腎俞,次髎,下髎,白環俞,帶脈,氣海,關元,足三裡,陰陵泉,三陰交。
方法:1、用平面刮法由上而下分段拭背部兩側的脾俞至腎俞,次髎至下髎,白環俞,重點刮白環俞,此法有調理氣血,益腎固精,調理經帶的功效。
2、用面刮法分別刮拭腹部兩側的帶脈,氣海至關元,可有效改善盆腔炎症狀。
3、用平面按揉法按揉下肢的足三裡穴,再用平面刮法刮拭陰陵泉至三陰穴,此法有助於治療內溼較重導致的盆腔炎症。
中醫治療盆腔炎的偏方
1、金銀花30克,土茯苓15克,牡丹皮10克,通草6克,大黃5克,白雞冠花15克。水煎,每日一劑,適用於急性盆腔炎。
2、敗醬草、魚腥草各30克,紅花、赤芍各15克,川楝子10克,柴胡10克。濃煎成300毫升,冷至38℃左右保留灌腸。治療前需排便,灌後側臥15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3、黃連30克,黃柏、黃芩各90克,大黃60克。共研細末,蜜調或水煎,熱敷於下腹部,每日兩次。適用於急性盆腔炎炎症浸潤期。
4、丹蔘20克,赤芍、元胡各15克,木香10克,夏枯草、薏苡仁、敗醬草各30克。水煎,每日一劑,15天為一療程,適用於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