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成人心理最大的不同?

如何讀懂孩子呢?我常說的一句話是:想想你自己!因為孩子的基本心理規律、感受和我們是相似的。具體參考如何讀懂孩子的心理---學習孩子的“…

這是貫穿我博文的一個理念和方法,也是能夠理解孩子的關鍵之一。比如我們看喜歡的電視劇也是想要看完,所以孩子看動畫片到了約定時間沒看完不想停是可以理解的。簡單來說就是:有時要“以己度人”。

但是我們有時又不能“以己度人”。看似矛盾的兩面也是統一的,家庭教育的奧妙就在這裡,這也是教育的中庸之道。

我們說,成人和孩子的基本心理規律是相似的,但是對於一件事情的認知是不同的,所以,對同一個事情孩子和我們的反應可能是不同的。其實,成人之間也是如此,認知的不同是千差萬別的心理表現的重要原因。

比如成人和孩子都會為自己覺得著急的事情而著急。但是同一個事情,是否要著急就有不同的認知了。以我女兒為例,她和大多數孩子一樣,有時會磨蹭,不著急。除了有時是因為不想做之外,還有個原因就是她覺得不著急,或不需要抓緊時間。比如昨天我們一起去看麥蒂的CBA比賽,離開場還有二十分鐘了,我著急催她快些穿衣服出門,但她還不急不忙,就是因為她CBA沒怎麼看,對要早些趕到沒有清晰的概念。但是我們經常去青島大劇院看演出,她知道要早些入座,所以,她到了大劇院外面就比較著急進去,拉都拉不住,而我知道時間來得及,所以不怎麼著急。

另外,成人和孩子對一件事情的價值判斷也不同。昨天我不小心把孩子的新語文書壓折了一頁,孩子不高興。我道了歉她還是比較在意。我開始覺得沒有必要,後來反省,這是我們之間的價值判斷不同。我覺得書早晚是要舊的,而且只是折了一頁;而她很愛惜和喜歡新書,所以,即使只是折了一頁,她覺得很可惜。所以,用我的價值判斷去揣度她的心理就錯了。這兩種認知不能說誰對誰錯,價值判斷不同而已。再如,如果選擇外出旅遊還是在院裡和小朋友玩,有的孩子也許會選擇後者,因為他覺得這更有意思。

前幾天網購了《阿衰》,因為下雨的原因耽擱了兩天,我覺得早看晚看沒什麼關係,而女兒想早早看到,所以很著急,抱怨快遞員怎麼還不送來。這兩種認知不能說誰對誰錯,所以我也能理解和接納孩子的表現。不過著急和抱怨會給自己帶來困擾,所以,我嘗試讓女兒理解快遞員:前幾天沒到是因為下雨,今天來得晚是因為人家本來送貨有次序,不可能專門給我們來送貨啊。孩子理解了就不再抱怨了。

我們去理解孩子認知的不同,不是說孩子的認知就不需要改變。而是接納孩子認知的現狀,因為認知的改變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接納之後,大家都心平氣和了,再嘗試去影響孩子,使之更加符合現實。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