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楓涇丁蹄簡介
上海楓涇丁蹄是上海地區的特產。上海楓涇丁蹄具有冷吃“香”,蒸熟後吃“糯”的獨特味道。楓涇丁蹄品種分為全蹄、半蹄、蹄筋3種。全蹄淨重1.4市斤,半蹄0.7市 斤、蹄筋0.18市斤。
歷史文化
“楓涇”是上海金山區的一個小鎮,原名“白牛村”。相傳宋代有個姓陳的進士,曾任山陰縣令,後被罷官,隱居於此,自號“白中居士”。因他一生清風亮節,死後人們將白牛村改名為“清風徑”,繼而又稱為“楓涇”。
“楓徑丁蹄”與該鎮“丁義興酒店”有關。公元1852年(清咸豐二年),有姓丁的兄弟兩人在這鎮的張家橋地方開設了一家名叫“丁義興”的酒店,生意一般尚可,但不能滿足了氏兄弟做大生意、賺大錢的慾望。為了進一步開啟局面,擴大營業,丁氏兄弟就把主意打在楓徑豬蹄上。楓徑豬是著名的太湖良種,它細皮白肉,肥瘦適中,骨細肉嫩,一煮就熟。丁氏兄弟就取其後蹄,烹製時用嘉善姚福順三套特晒醬油、紹興老窖花雕、蘇州桂圓齋冰糖,以及適量的丁香、桂皮和生薑等原料,經柴火三文三旺後,以溫火燜煮而成。熟後外形完整,色澤暗紅光亮,熱吃酥而不爛,冷吃噴香可口,肉質細嫩,湯質濃而不膩,十分可口,久吃不厭,故很受歡迎,人們稱為“丁蹄”。 丁蹄。即“丁義興”熟食店特製的“紅燒豬蹄”。因店主姓丁,故名曰“丁蹄”。
所屬菜系
楓涇丁蹄所屬菜系:滬菜,淞滬風味,以上海菜為代表,上海菜,習慣叫,“本邦菜”,是從農家便飯便菜發展而來,比較樸素實惠,以紅燒、生偏見長,口味較重,善濃油赤醬,頗有家常風味。上海菜原以紅燒、生偏見長。後來,吸取了無錫、蘇州、寧波等地方菜的特點,參照上述十六幫別的烹調技術,兼及西菜、西點之法,使花色品種有了很大的發展。菜餚風味的基本特點:湯滷醇厚,濃油赤醬,糖重色豔,鹹淡適口。選料注重活、生、寸、鮮;調味擅長鹹、甜、糟、酸。名菜如“紅燒蛔魚”,巧用火候,突出原味,色澤紅亮,滷汁濃厚,肉質肥嫩,負有盛譽。
“糟鉢頭”則是上海本地菜善於在烹調中加“糟”的代表,把陳年香糟加工複製成糟滷,在燒製中加入,使菜餚糟香撲鼻,鮮味濃郁。“生煸草頭”,摘梗留葉,重油烹酒,柔軟鮮嫩,蔚成一格。而各地方風味的菜餚也逐步適應上海的特點,發生了不同的變革,如川菜從重辣轉向輕辣,錫菜從重甜改為輕甜,還有不少菜館吸取外地菜之長。經過長期的實踐,在取長補短的基礎上。改革了烹調方法,上海菜達到了品種多樣,別具一格,形成了上海菜的獨特風味。
製作工藝
楓涇丁蹄採用當地土種肉豬(楓涇豬)四蹄為原料,前後要經過蹄形整修、焯水、拔毛、文火燜煮、加佐料、出骨等8道工序,道道工序一絲不茍。
將楓涇豬蹄膀(豬肘)去淨茸毛,刮洗乾淨,抽掉管骨,經開水焯去汙血,修整齊;
將豬蹄膀碼入鍋內,倒入水或老滷,加入醬油、冰糖、黃酒、丁香、桂皮、薑片,先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燜煮,俗稱“三文三旺,以文為主”,使豬蹄外酥內熟濃汁原滷浸入蹄內層;
出鍋時,經旺火燒煮後,使滷汁稠濃時,加入味精,去除丁香、桂皮、姜塊的餘渣,使滷汁緊包豬蹄而入味;
食用時,切片裝盤上桌即可。
工藝提示:
在燒煮過程中,必須撇淨油膜和碎屑,保持蹄膀潔淨,避免鍋底結垢;
湯要足,以沒過豬蹄為度;
香料可以包在布袋中,下入湯鍋,收汁前,將香料袋取出;
老滷留用,儲存期間,須經常加料煮沸,以免腐壞變質。
菜品口感
色澤暗紅光亮,熱吃酥而不爛,冷吃噴香可口,肉質細嫩,湯質濃而不膩,十分可口,久吃不厭。
食譜營養
豬肘:豬蹄膀營養很豐富,含較多的蛋白質,特別是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質,和肉皮一樣,是使面板豐滿、潤澤,強體增肥的食療佳品。豬肘,味甘、鹹,性平;有和血脈、潤肌膚、填腎精、健腰腳的作用。
食譜相剋
豬肘:豬肉不宜與烏梅、甘草、鯽魚、蝦、鴿肉、田螺、杏仁、驢肉、羊肝、香菜、甲魚、菱角、蕎麥、鵪鶉肉、牛肉同食。食用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