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孩子相伴效應初體現?

Tags: 孩子, 效應, 止境,

小兄弟開始互相守望了,這就發生在短短的這個月,我開始收穫最初的生養兩個孩子的喜悅。這種相伴,正是我生老二最大的期待。

很多時候,兩孩子是各玩各的,但止境下意識就會靠近弟弟,好像這樣更有“相伴”的感覺

也許是奶奶回國了,止境失去了他的“大玩伴”,而也許正是奶奶回去了,媽媽總是忙碌這忙碌那,很少會非常集中時間跟他長玩,而老二,也失去了一直被抱著的優待。兩孩子開始各自尋找新的樂點,這也正是媽媽我培養兩孩子獨立玩耍和互相陪伴的著陸點。

奶奶陪著止境玩,我一直覺得不妥,因為那種陪伴,有些“被使喚”,孩子很少學到尊重和剋制,止境玩得也很“重口味”,一下沒滿足就容易發脾氣耍態度。而老二,老人也習慣一直抱著他,彷彿這樣對他最好,這也讓我覺得不妥,只是如前所言,老人說多了會難受,而且,即使說了,她也未必能改掉。乾脆忍著,等候奶奶回國再來糾正吧。

讓我欣喜的就是,孩子的適應力遠遠比我期待中來得強大。奶奶回去的最初幾天,止境很快就適應了奶奶不在的事實,心情並沒有太大的受到影響,一度讓我覺得他是“小沒良心”的,畢竟奶奶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的伺候了十個月啊。

陪伴的感覺,就是有這樣一個人,雖然兩人不一定會玩一種東西,或者隨時密切的互動,但只要同在一個空間裡,互相看到對方的身影,聽到對方的聲音,甚至聞到對方的氣息,就有一種不孤單的感覺,心情就會安定,情緒就會愉悅。

止境最擅長耍寶,笑點很低的他,經常別人沒笑他就自己先笑個不停,幸運的是,小寶竟然也有幾分相似,很容易逗笑。他正在給弟弟煞有介事的表演

我這點小小的猜想和理論,就在現實中得到了印證,奶奶回去後,我的第一步就是訓練二寶的獨立睡眠和獨立玩耍,然後就是戒抱。第一二天,孩子會哭鬧不少,坐在圍欄裡伸著手一直鬧媽媽抱,我狠著心就是不搭理,只是語言安慰和鼓勵。第三天,孩子哭鬧明顯減少,開始獨立打發時間,一個小小的區別是,當媽媽在他的視線內時,小寶會更安定些,如果媽媽離開他的視線,則會更不安些。

這點小小的不安,就在止境哥哥回到家後迎刃而解。止境沒有了大玩伴,也拿忙忙碌碌的媽媽沒辦法,掃瞄一眼,就剩下八個月大的小弟弟了。於是,止境也會湊近去,玩些小名堂取樂,這下可好了我了。小弟弟竟然非常吃哥哥這套,被哥哥的那些小名堂逗得哈哈大笑,情緒可謂非常高漲,更不會鬧媽媽抱了。而止境是個需要觀眾和關注的孩子,看見自己的那點名堂竟然逗得弟弟如此開心,大概頗有成就感,於是更加的來勁了。

孩子都喜歡充當老師,止境也很喜歡“教”弟弟怎麼怎麼玩,可惜八個月大的小傢伙可沒有這麼配合。

良性迴圈,兩孩子就這樣互動起來了。我趁機給止境不斷戴高帽子,“good boy”“great job”說個不停,同時給他提些小要求,讓他逐漸承當起當哥哥的責任,譬如“給弟弟拿個玩具”“逗弟弟玩一下”“把弟弟扶一下”等等,孩子在鼓勵之下,還是很樂意的去做。

這些小小的嘗試和努力,現實些給我省下了不少時間,至少我可以安心在廚房做飯,只需不時來看一下是否有狀況,很多時候,孩子其實是各得其樂,畢竟年齡不同,但這種在同一個空間下的互相守望,本身就是一種溫暖的陪伴。拿小寶來說,只要客廳裡有哥哥的身影,他就能自己玩很久,哪怕沒人特意去搭理他。如果哥哥跑到廚房或者房間裡去了,他就自然會大叫起來,彷彿在說“到哪裡去了,快來啊”,哥哥再次出現,小寶馬上又恢復安心了。這種陪伴的力量,可是效果顯著。

止境時常會有“怪招”玩法,如此哥哥推著弟弟,兩人互為對方的“玩具”,兩人都很開心

沒曾想在小寶八個月開始,小兄弟就開始有了這種陪伴的意義,欣喜之餘,更多的是感動。寂寞的澳洲,孩子有個伴比擁有什麼都來得有意義。當我們老了,我們也可以安心的離去,因為至少他們兩個,還有個互相守望的物件。

當然,培養深厚的兄弟情,依舊是路漫漫……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