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的攝影書?

出門在外不如意的天氣十有八九,可是時間機會有限,拍?還是不拍?

攝影師趙嘉將為大家支招,分享他在不同天氣狀況下的應對方法,颳風下雨全不怕,為你的拍攝計劃保駕護航。

一、在特別的時間拍攝

1.風天拍攝

大家旅遊時都希望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正所謂“風和日麗”,人的心情舒暢了,拍照時也能操控自如。不過要想拍出點新鮮的花樣,還得吃點苦頭。有句話叫“壞天氣是攝影師最好的朋友!”以後你會懂的,下面列出幾種值得挑戰的天氣狀況和拍攝時間,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你的照片就能與眾不同。

攝影時把風拍進去就更富有生活氣息。所謂“風景”,沒有風,景就顯得十分枯燥。

拍風,要利用一些技巧,如1級風,漁船略微搖動,炊煙隨風向傾斜,看到樹葉的輕搖。1級風的風速是0.3~1.5米/秒,如果要想把風搖樹葉的動感拍出來,可用1/2秒或1/5秒的快門速度。

從拍風的效果上看,5~6級風最容易出效果,而且無損於照相機及鏡頭,不需要特殊保護裝置。5~6級風時大樹已經搖動,河水吹起漣漪:此時風力大多在8~10米/秒,用1/20秒的快門速度就可以拍出樹的動感。人的頭髮及頭巾可以吹起。

7~8級大風,迎風步行已經感到困難,但作為生活攝影,拍攝一幅迎著7級風行走的生活照,會襯托出人物的堅強性格。

9級以上的大風威脅較大,屬於危害性天氣,沒有特殊裝備與特殊任務,還是躲到咖啡館裡安心喝一杯吧。

風是藉助樹枝、煙、旗幟等可隨風飄擺物襯托出來的,可以用相應的快門速度使其“凝固”或使其產生動感。欲使其“凝固”,就用高速度,如1/200秒或1/150秒;欲使其有動感,就用慢速度,一般用1/5秒就可以拍出動感。如4級風速為5.5~7.9米/秒,可用1/15秒,5級風速8~10.7米/秒,可用1/20秒,6級風速10.8~13.8米/秒,可用1/30秒等。

對於一些有危害性的風,首先要保護好相機,勿使沙土進入。鏡頭前面要加個UV鏡,又可以保護鏡頭。

2.雨天拍攝

春天的江南小雨綿綿,別有一番情趣。“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雨提供給攝影師無盡的靈感。可以拍雨中的泥濘,拍如露珠的雨滴,拍如細絲的雨絲。有時還可以選擇含苞待放或已開放的花柳枝芽為前景,就更能表現出春天的景緻。

而大雨中的都市有別於往常的繁忙,露出難得的安靜時光。雨中街頭的紅綠燈、小朋友撐的花花綠綠的傘,都給城市添上一分俏皮的色彩。

拍雨珠或雨絲,要選擇深暗的背景,採用快門優先,根據雨絲的大小,用1/15~1/8秒,再根據亮度情況選用光圈。雨天往往伴隨著霧氣。霧可以增加空間感,為了使景物層次分開,要選擇有近景、中景、遠景層次分明的場所。霧有濃重稀薄之分,從攝影效果著眼,薄霧比濃霧好。拍霧不宜用順光,應用側光或逆光。因為霧天陽光不強,沒有投影,景物影調過分柔和,順光不宜分出景物層次,而用側光就會好得多。

由於霧比正常景物亮而反差小,因此拍照時應防止曝光過度而缺乏層次。記得拍RAW格式,靠後期技術增加光感。

3.雪天拍攝

初試拍雪的人,往往有一種誤解,哪裡雪多就到哪裡去拍,哪裡雪白就到哪裡去拍。實際這樣拍出的效果不一定能把雪“拍多”、“拍白”。其實量感或質感都是陪襯出來的,要利用陰影和襯托的作用。比如用逆光、斜側光或斜側逆光拍出的雪,比順光質感更好。而一枝松柏枝上的雪,要比廣場上的一大片雪質感更強。

樹掛是降雪後的一種景觀,為拍樹掛的質感,最好以樹掛為近景,再用遠景的雪陪襯。若用彩色拍雪景,最好使用偏振鏡。一方面能夠調整天空的顏色,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反光和降低色溫。若用黑白片拍雪景,最好使用黃濾色鏡或紅濾色鏡。因為雪後的天空一般呈灰白色。儘可能用遮光罩,以防止雜亂的反射光進入鏡頭。

拍攝雪景的最佳時間與方法如下:

在拍攝雪景時最好過曝一擋,增加雪的明度。雪正在降落時,特別是在降鵝毛大雪時, 用小一點的光圈, 如用標準鏡頭可用f/11或用f/16的光圈,將相機裝在三腳架上, 找一個暗的背景, 用較慢的快門速度, 如1/8~1/2秒,就可以拍下落雪的痕跡。

張千裡:挪威真的不錯,冬天的時候比較有挑戰,基本都是冰雪路面,開車時我拍了段視訊,拜託我的朋友幫忙剪成片子。那個視訊展示的就是我們在盤山公路上行駛,白茫茫一片,後面有些樹、白色的雪松,然後你就看見上面大片的雪花衝著我們的車飄過來。

4.夜景拍攝

現在的普通遊客都能意識到夜景的重要性,白天看著尋常的景色,卻在夜幕降下時讓人眼前一亮。不過,卡片機很難拍到出色的夜景,照片容易產生較大的噪點、顏色灰暗甚至出現白斑。所以夜景拍攝不僅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更要求攝影者多練手,嘗試多種拍攝技巧。

調低感光度(ISO),自備三腳架

大家都知道,高感光度可以在相同光圈下使用更快的快門速度,以減低拍攝時的晃動。但高感光度也令照片產生噪點。尤其是拍攝夜景時,長時間曝光令暗部的噪點特別明顯,所以如果環境許可,應使用三腳架和較低的ISO值,以獲得最佳拍攝效果。

大光圈取景,小光圈拍攝

在晚上或者暗光環境下拍攝時,我們建議攝影人儘量使用光圈更大的定焦鏡頭進行拍攝。由於大多數相機的自動對焦系統都需要光照達到一定的強度時才能保證其準確程度,因此在暗光環境下能夠提供更對多光線的大光圈鏡頭顯然更加有利。當然這也並非就完事大吉,當使用大光圈鏡頭時,我們仍需面對景深過淺容易焦點脫離的問題,因此在我們拍攝時需要注意使用小光圈進行拍攝,以得到足夠大的景深保證被攝物的清晰度。

如果需要使用光圈小的變焦鏡頭,那麼最好能夠配備一支可以提供對焦輔助功能的外接閃光燈,這樣既可以提高自動對焦的準確性,還能在拍攝時補光,是不少旅行攝影師的標準配置。

長時間曝光

這也是夜景拍攝的一個常見技巧。長時間曝光(快門值慢至10秒、30秒或數小時),可用於拍攝車軌、星軌、海浪等。長曝不但可以令海浪變得平滑或者記錄下汽車紅色尾燈的軌跡,還可以令一些平時肉眼看不見的光線顯現,效果絕對引人入勝。當然,前提是要使用盡量穩定的三腳架,還有記得用手動對焦。

所以之前去拍的人估計對片子也不是太滿意,不要指望太高。結果後來我去看了一下,這地方不錯,雖然有一些方面的缺陷,但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整體光的照度比較低,你可以用閃光燈去調,等於你可以通過一些技術手段把這些缺陷當成一個特別的元素。

這趟片子出來,之前去過的人一看,覺得跟我們去的時候拍的感覺特別不一樣。那一年,有一個玩越野車的網站叫“越野E族”,那會兒剛開始一年吧,人氣還挺旺,我就去上面發片子,很快管理員給置頂了一個月,挺過癮的。雖然去拍那個挺麻煩,最後也還是沒多少人去,但覺得這套片子感覺不錯。

按需要設定白平衡

拍夜景時不建議使用自動白平衡,因為在黑暗環境下,自動白平衡容易導致相片出現色差。要根據當時環境、個人喜好或是客戶要求來選擇最適合的模式。要獲得偏暖的效果,調高色溫;要使畫面偏藍,產生冷峻的感覺,調低色溫。另外,把相片存為RAW格式,攝影師可以事後調整白平衡,比較方便。

提防過曝

晚上使用自動曝光模式時,很容易出現過曝。我們可以使用全手動模式或B快門(快門一直開啟直至攝影師關閉它),這樣就能自己設定合適的快門及光圈。當然,要找出不同環境下的光圈快門組合需要經驗,初學者可以多拍幾張來看看效果。如果想知道照片是否過曝,可觀察照片中的光點是否清晰。正常曝光下拍出的光點,看起來清楚分明;如果照片過曝,光點會有“化開”的感覺,線條不太清晰。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