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約談波及原平安證券投行高管?

  萬福生科造假事件發酵半年多,牽動著數家投行的命運。

  近日,一則關於平安證券或因數次造假前科,被證監會暫停三個月保薦資格的傳聞引發市場巨大關注。

  平安證券否認了這一說法。“目前,我們還在盡力配合證監會的調查,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收到證監會出具的相關函件或通知。”平安證券迴應稱。

  而多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證監會在立案調查萬福生科過程中,對薛榮年、曾年生等目前轉投華林證券的前核心高管進行過問話。

  這似乎是暴雨前的靜謐。4月3日,證監會通報,對萬福生科立案調查,現場調查已經基本結束。

  前平安模式被質疑

  “現在證監會的正式處理結果還沒出來。證監會在調查萬福生科這事時,前平安團隊相關人員也參與協助調查。證監會還找過薛總(薛榮年)和曾總(曾年生)問話。”北京一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平安證券某高管亦證實此事,“ 薛、曾是當時萬福生科保薦機構的投行負責人,證監會找過薛、曾這是事實。至於證監會是以調查,詢問還是質詢的方式進行,不得而知。”

  2011年9月萬福生科上市,而同年8月,平安投行開始出現人事動盪。近兩年來,平安證券保薦的勝景山河、巴安水務、萬福生科,陸續被查出涉嫌IPO造假上市。

  平安證券曾盛極一時。“平安模式”以狼性、高效著稱,一度令業內側目。“原投行管理團隊在帶動平安證券投行業務的快速發展方面作出了貢獻。但在過度追求行業第一的目標導向驅使下,激進的管理風格顯現弊端。”平安內部人士如此評價,“過於注重專案數量和經濟收益,埋下比較大的風險隱患。”

  激進的投行模式,也讓平安證券付出了巨大代價,並隨後進行傷筋動骨的改革。三分之二投行人員離職,儲備客戶大範圍流失。據平安證券統計,加上主動放棄的專案,其流失和清理的客戶多達150多家,付出了十億計的巨大代價。

  而參與這些問題專案的成員有一部分已離開平安,投奔華林。據知情人士透露,勝景山河簽字保代、協辦人和專案成員已整體移師華林證券,而萬福生科相關專案承攬人也已到華林證券任職。

  “真正的平安團隊已到華林。說白了,我們現在是在代以前的團隊受過,這不公平。”平安證券一名內部人士直言不諱,“大家一起犯的錯,要一起承擔。”

  深圳某投行高管指出,問題關鍵在其原有投行模式存在致命缺陷。“當時平安投行號稱,沒有不敢做的專案,導致很多問題專案也慕名而來。”

  “問話是有。證監會向薛總、曾總瞭解情況很正常,畢竟他們是當時團隊最高領導。”華林證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我肯定沒有被證監會要求協助調查。”4月11日,薛榮年迴應理財週報。

  平安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正配合監管部門、地方政府等相關各方擬定最有利於投資者利益的解決方案,並承諾承擔相應責任。”平安證券表示。

  華林的“零中籤”

  華林證券同樣在風口浪尖上。

  4月3日,證監會抽查稽核首批30個IPO專案,此前被認為將被重點抽查的華林一單未中,引起市場猜測。

  “抽籤時,證監會重點考慮有問題的保薦機構,華林去年並沒有汙點,不需要特別對待。”北京一名投行人士說,“畢竟平安和華林是兩個獨立的法人主體,萬福生科的事情和華林沒有太多關係。”

  對於抽查“零中籤”,華林證券投行人士並不認為是好事,“我倒是希望能抽到兩家,這樣證監會及早發現問題,早日終止不良專案,免得像萬福生科那樣,把保代給賠進去。”據瞭解,證監會調查過程中,並未發現投行專案人士參與萬福生科造假一事。

  儘管如此,華林證券仍面臨著IPO真空期帶來的巨大經營壓力,以及如何修復前期問題專案所造成的品牌傷害。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