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線機的可重構製造?

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得益於自然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產品供應市場的日益國際化和客戶需求市場的日趨個性多樣化,催生了一種由客戶訂單驅動,以小批量、多品種、多功能、升級更新快,快速交貨和較短期的產品市場壽命等為特徵的行業現象,這種批量定製生產的模式便由此應運而生,就繞線機制造企業而言,需要由以往面向自身產品的生產,轉而面向客戶的生產,由賣方主導的繞線機市場轉向盡力滿足買方需求市場。

供求關係的倒置、市場如此重大的改變,繞線機制造業傳統陳舊的製造系統顯然很難適應這一新形勢的發展要求,需要發展一種能夠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和製造系統快速重組,將定製產品的生產問題全部或部分地轉化為批量生產的新型製造系統--可重構製造系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可重構製造系統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當今快速多變和難以預測的市場環境,表現在由激烈的全球化競爭、逐步提高的客戶素質,創新的工藝技術直接驅動的新產品上市速度,產品零部件、客戶需求、工藝技術和政策法規等多個方面的變化,反映了經濟、技術和社會之間的平衡關係。企業只有具備快速、有效和低成本的適應各種變化的能力,才能在新的環境中生存。

有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便開展了產品可重構的相關研究。1996年,美國ERC研究中心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25家公司資助下開展了相關的研究。1997年,Y-koren教授等首次正式提出可重構製造的概念。1998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RC在《2020年製造挑戰的設想》的報告中明確地將其列入六大挑戰與十大關鍵技術之中,而且名列十大關鍵技術之首。

把目光轉向國內,我國在快速反應和共享的網路製造模式下,對快速重構以及支援可重構性的製造執行系統MES的研究較多,而對底層生產系統的可重構問題的研究卻較少。從1997年起,我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十五"863計劃基金的資助下,對可重構的理論及方法進行了研究,已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正開始逐步形成完整清晰的理論體系。

繞線機制造業內初現可重構製造的苗頭,隨著客戶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各繞線機生產商為了爭搶客戶,為了拿下訂單,亦在不停的調整自身產業結構,以適應越演越烈的商戰環境。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