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易給孩子做出的五個壞榜樣?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的言談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為了教育孩子,父母該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規範,不能把錯誤的、不良的習慣在不知覺中傳染給孩子。生活中,家長最容易把以下5個壞習慣傳染給孩子,如果你有以下的壞習慣,就要提高警惕了,因為你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樹立不良的榜樣的。一起來看看吧,給自己先打個預防針。

  父母壞榜樣一:遇事先追究責任,而不是解決問題

  案例:球球和小朋友在小區裡追逐,踢球。球球不小心把球扔到房子的窗戶上,把玻璃打得有裂痕了。球球很害怕,於是急急忙忙跑回家告訴媽媽。誰知道,媽媽聽了後,直接問:“你確定是你打壞的嘛?會不會是其他小朋友打壞的。”當球球確定地告訴媽媽是自己打壞的,球球媽媽反而不高興,還不斷的責罵球球又打壞東西,老是給自己添麻煩。其實,球球是想找媽媽幫忙想辦法解決辦法的,球球心理也很著急。而此時媽媽也沒有第一時間跟球球去解決問題。

  點評:球球媽媽的行為會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是在請移默化中告訴孩子,遇事先追究責任,而不是解決問題。這樣,也打破了球球本身的想法,做錯事要先想辦法解決。這樣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支招: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情,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所在,怎樣解決,等事情解決完畢,再跟孩子分析哪裡錯了,以後要怎麼做才對,這樣孩子不僅樂於接受,還會學會遇事要先解決問題,而不是埋怨,追究責任。

  父母壞榜樣二:沒有耐心聽孩子講話

  案例:媽媽和丁丁在奶奶家吃飯,丁丁盯著幹炸帶魚,伸手夾過一大塊,可是不小心把他弄掉在地上。於是,丁丁媽媽就責備的說:“你這孩子怎麼總是毛手毛腳的?”丁丁說:“地上的帶魚不是我弄得……”丁丁媽媽頓時火冒三丈了,大聲地說:“丟塊帶魚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你居然當著這麼多人的面撒謊,我平時是怎麼教你的,你氣死我了……”幸好有奶奶的勸解,不然丁丁媽媽肯定要責罰丁丁了,而那頓飯也吃的寡淡無味,不歡而散。

  點評:很多家長老是責罵孩子沒耐心,不願意聽自己的話,其實家長自己也要好好反省,自己是不是總是喜歡打斷孩子的話呢?這樣孩子也會學家長,變得很沒耐心的。在大人眼中,孩子小小年紀是不需要“有面子”的,只要犯錯了就可以當眾責罰。其實,孩子在建立自我認同的同時,自尊心也就建立起來。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既要理解,也要照顧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家長當眾批評孩子,甚至打罵孩子,會讓孩子覺得丟人,漸漸了,孩子就不願意向家長表露心聲,抵觸家長的教育。

  支招:從孩子1歲左右開始,家長就要學會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這不僅是鼓勵孩子說話怒,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開發孩子的言語智商,也是表明家長充分信任孩子。

  因此,家長要學會控制情緒,耐心聽孩子講話。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向孩子妥協”的過程。要處處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認知水平,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理解孩子的犯的錯誤;尊重孩子,顧忌孩子的自尊心,相信孩子做事的動機和理由,先聽聽孩子的道理,而不是急著下判斷、打斷、甚至發火責罵。

父母壞榜樣三:在沒有了解全部事情的情況下做出結論

  案例: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她六歲的兒子和年邁的父親去郊外踏青,大家都走累了,有點口渴,於是這位年輕的媽媽就拿出兩個蘋果,給兒子,叫他拿給外公一個。可孩子拿到這兩個蘋果後,各咬了一口。見到孩子這樣,媽媽心理很不是滋味,兒子平時很乖巧的,怎麼現在變得那麼自私啊,她擔心父親責怪自己沒有把兒子教育好。

“媽媽”兒子好象有話要說,但看見媽媽瞪著自己,於是將想講的話嚥進肚子裡去了。外公看到孩子欲言又止的樣子,就問孩子:“告訴外公為什麼要把兩個蘋果都咬上一口?”孩子滿臉童真的回答:“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外公”。媽媽聽了心裡一悅:如果不是父親問了孩子最後一句話,那她將在沒有了解兒子最純潔的想法時,將會扼殺了孩子最無暇的童真。

  點評:很多家長都會一見到孩子做事情的表面現象就妄下結論,認為孩子這樣做事好的或壞的,接著就責罵孩子。卻不知道孩子這樣做是有原因的,只是還沒來得及說出來,或者想等會再說。可是,家長的“急性子”卻忽視了事情的全部,只看到一點。還好,這位家長沒預先責罵孩子,不然就會扼殺孩子的童真。

  支招:遇事先等等,不要著急,要了解事情的全部才下判斷,這是大人常說的,也是不少家長教育孩子的。可是,當家長面對孩子時,總是在沒了解事情的全部就做出結論,以偏概全了。其實,家長要不可以等等,看看孩子的表現再做決定,或者可以直接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做,聽聽孩子的想法,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父母壞榜樣四: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案例:6歲的小杰,爸爸做翻譯,小杰爸爸經常會向幼兒園請假帶孩子出去應酬。去年孩子上小學了,以為上學也是可以“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的,於是小杰每天找各種理由賴學,家長當然是不會答應的。每當小杰不想去上學時,父母就拿出一大堆理由去責罵小杰,也沒跟小杰說明小學必須上學的原因,而是直接把矛頭指向小杰的任性。

  點評:小杰賴學,父母就直接把矛頭指向小杰,而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其實是家長沒有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也沒跟小杰及時說明幼兒園和小學的上學區別,才會讓小杰產生誤解。其實,除了調整作息等行為上的準備外,家長更要重視孩子心理上的準備,學習環境改變了,但孩子還不能完全理解,為什麼以前可以隨意請假,現在怎麼就不行了。如果心理上不能及時調整,孩子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支招: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是父母沒有及時發現和糾正而逐漸累積而成的,比如說當父母看到孩子翹腳,或者說話輕佻、做事沒大沒小,就直接責罵孩子的壞習慣,其實孩子是跟大人學習的。孩子年紀小,認知能力還不強,父母在做某些事情前,可以跟孩子打個招呼,或者解釋一下,這樣孩子就會慢慢理解,不會對突然的變化產生抵觸情緒。同時,當孩子出現某些問題時,父母不要直接認為是孩子錯了,孩子的有些問題,其實是父母潛移默化中造成的。父母要先冷靜下了,思考是否自己的原因讓孩子變成這樣,在從孩子身上找到突破口一起解決問題。

  父母壞榜樣五:總把自己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去評價別人

  案例:豆豆依照範畫畫好後,在動物旁邊加了一團黑色,豆豆媽媽問:“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豆豆回答:“影子。”豆豆媽媽責備道:“誰叫你畫的?範畫上哪有影子?”豆豆呆呆地的點了點頭,順從地塗抹了影子。當豆豆子啊畫畫時,把花草樹木、白雲太陽圖上不同的顏色,豆豆媽媽就說:“不對,白雲是白色,不是藍色的,你怎麼那麼笨啊!”

  點評:常受責備的孩子感到自卑和恐懼,不再喜歡畫畫。每次繪畫時,總是邊畫邊用手遮掩著自己的作品,或是遲遲不敢動筆,甚至拒絕畫畫。而歸根到底,是家長總是喜歡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思維,或者把自己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去評價別人。這樣子,會打亂孩子的思維發展,不利於孩子智力開發的。

  支招:孩子做事總有自己的一套邏輯思維原因,家長不要輕易下結論判斷,而是可以先聽聽孩子的理由,如果孩子實在是錯了,可以用委婉的方式給孩子糾正,如果家長直接說:“這是錯的!”孩子慢慢的就不敢嘗試更多的,思維也會禁錮。有時候,家長認為是對的,未必真的全部是對的。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