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情緒影響到小孩?

關於孩子的情緒管理和心靈成長,我相信大家也看過不少的文章。但是小編和大家一樣都有相同的迷惑:如果我們太關注孩子的情緒,會不會讓孩子變得太“敏感”?尤其是男孩子,是不是應該大氣一點?

這個問題的確引發了我很多的思考,因此我花費了點時間去研究和分析,雖然沒有任何心理學的理論依據和資料支撐,純粹是信口開河個人拙見,歡迎大家拍磚扔雞蛋。

(一)接納孩子的情緒,是否會讓孩子變得太“敏感”?

我的觀點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表達情緒,不否定、不排斥、不抗拒、不逃避、不壓抑。但是,但是,請注意區分漢語的意思:“接納”和“允許”並不等於“慫恿”!我在《反省:把“哭”的權利還給孩子》一文中也專門強調過,“允許孩子哭”並不等於“鼓勵孩子哭”!

“接納”和“允許”的意思是:一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已經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那麼,我就順其自然地接受它、承認它,我允許它的存在,我的內心不做無謂的抗拒。

接納孩子的情緒,其實只是父母的一種育兒理念,理念決定著行動的方向,所以它引導著我的日常行為、以及與孩子相處的方式。習慣成自然,面對問題我會怎麼做,基本上都是很簡單的。大概是我因為我每次把這些事情寫出來,長篇大論滔滔不絕的,讓大家誤以為很複雜、很繁瑣。其實,“接納”是最簡單的生活方式,相對於抗拒、壓抑來說。

如果在接納孩子情緒的過程中,忠於客觀事實,不誇大、不刻意渲染,那麼,孩子並不會因此變得“敏感”。父母的接納,是對孩子的一種精神支援,也就是說,無論孩子受到什麼傷害,父母永遠愛你,於是孩子獲得了無窮的力量,能夠獨立地、勇敢地、堅強地面對生活,這恰恰是內心強大的表現。

(二)孩子為什麼會“敏感”?情緒化的家長造就敏感的孩子。

孩子的性格,我覺得主要來自於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取決於遺傳因素,也就是先天的基因;另一方面,取決於成長環境,也就是後天的培養。

“敏感”,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本身的性格屬於敏感型,那麼,孩子可能順理成章地從孃胎裡就帶著這個特性而來。同時,孩子的成長環境也有不可磨滅的重要影響。

什麼樣的環境容易造就“敏感”的孩子呢?那就是,孩子周圍的大人,容易“情緒化”。

我先舉一個例子:

比如,某一天,你的領導拿著你提交的專案報告,心平氣和地告訴你:“這份報告花了你很多時間和精力,我知道你很用心,大多數地方做的都不錯。但是,有幾個細節問題還需要完善一下,你看,這裡……是不是可以改成……如果……會不會更好……”

在這樣溫和的氛圍中,我相信,你從頭到腳全身心的注意力一定都集中在如何寫好專案報告這件“事情”上,你滿腦子想的一定都是如何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辦法”。為什麼呢?因為,領導不帶任何個人“情緒”。所以,你也不帶任何個人情緒,而是客觀地做事。

換一種態度:

如果領導火冒三丈怒不可遏,面目猙獰地訓斥你:“跟你說了多少遍,專案規劃裡必須分析可行性?還有,預算裡怎麼又忘了專家諮詢費?”語氣中明顯帶著抱怨和不滿。更有甚者,把陳述事情轉移到進行人格攻擊,領導氣勢洶洶衝過來,指著你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臭罵:“你看看你寫的什麼報告?狗屁不通?還大學生呢?小學還沒畢業吧?……”

在這樣緊張的氛圍中,請問,你還會想著如何寫好專案報告這件“事情”嗎?你還能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嗎?顯然不會,因為領導帶著個人“情緒”,而你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領導的“情緒”上了!

現在來看看後果:

第一.情緒傳染

領導的抱怨、不滿、批評和指責,原本的目的是激勵你更好地完成工作,結果呢?這恐怕根本不能激起你的反省和自我檢討,而是,激起了你的憤怒,也許還會不幸成為“導火索”,引爆你內心深處積壓的負面情緒。也就是,A的情緒引起了B的情緒。

第二.推卸責任

在溫和的氛圍中,你會集中精力做事情、你會想辦法解決問題,但是相反,在情緒化的緊張氛圍中,你也許會找各種藉口去推卸責任。比如,“還罵我?哼,你就給我三天時間,總是事到臨頭才交代下來,怎麼不早一點通知啊?”“要不是小李的財務預算沒寫全,我也不可能搞錯?”“嫌我做的不好,下次你自己做!”

也就是,面對A的憤怒情緒,B會推卸責任。

第三.偏見

從領導怒吼的第一秒鐘開始,你的直接反應就是“領導的脾氣可真大”。隨著訓斥的暴風驟雨席捲而來,你可能還會進一步對他產生偏見:“動不動就發這麼大火。”這個評價將會影響你和他以後的相處方式。也就是,A的情緒,讓B對A產生了偏見。

原作者: 有福網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