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份高薪的工作,還是穩定的工作?一個家裡有權有勢,一個雖然不富卻很愛你,要選哪個?女性到了職場關鍵期,是要升職還是生孩子?下屬工作完成得不太好,是嚴厲批評,還是保護積極性?糾結。現如今,“糾結”這個詞已經成為繼“鬱悶”、“煩”之後,又一個被人掛在嘴邊的詞彙。
糾結原本指相互纏繞,現來,好像是特意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右為難、無法抉擇的矛盾心情。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教授沃爾特·考夫曼研究了這種“缺少勇氣或意志,從複雜多面的事情中尋找真理”的糾結行為,並稱之為“選擇恐懼症”。原來說到底,糾結就是害怕做出決定。
為什麼我們會越來越糾結呢?首先,想求全、怕失去。現代社會誘惑太多,比如同一時間,如果去海南,就會錯過哈爾濱的冰雪燦爛。大家往往魚和熊掌都想兼得,難以取捨。其次,個人定位不明確。可選擇的機會多了,很多人卻茫然了,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最終苦苦糾結。另外,過於追求完美。有些人渴求盡善盡美,不允許自己犯一點錯。結果,遲遲不敢決定。最後,可能還有一部分人依賴性過強,習慣了跟著他人的步伐,自己遇到事情後,很難做出決斷。
其實,每個人生活中,都會不斷面臨各種選擇,如果每次都伴隨糾結、掙扎,甚至痛苦,那麼人的情緒很容易被鬱悶和搖擺的心情佔滿,變得苦悶不堪。
哲人說,“智慧和聰明的區別,就在於智慧的人懂得如何選擇”,擺脫糾結,能讓我們心胸更豁達,生活更灑脫。糾結時,告訴自己“有得必有失”,選擇西瓜,就勇敢地丟掉芝麻吧。此外,兩相比較,找出自己最有益的選擇。實在下不了決心,也可以尋求家人、朋友的幫助。
最後,偶爾相信你的直覺,直覺是來源於你過往的經驗和感受,它幫你做的選擇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