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國投金匯兌本位制?

金匯兌本位制

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為“虛金本位制”,其特點是:國內不能流通金幣,而只能流通有法定含金量的紙幣;紙幣不能直接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外匯。

實行這種制度國家的貨幣同另一個實行金磚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價,並在該國存放外匯和黃金作為準備金,體現了小國對大國(“中心國”)的依附關係。通過無限制買賣外匯維持本國貨幣與金磚本位國家貨幣的聯絡,即”釘住“後者的貨幣。國家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黃金的輸出輸入由中央銀行負責辦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一些拉美國家和地區,以及二十世紀20年代的德國、義大利、丹麥、挪威等國,均實行過這種制度。

金磚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都是被削弱了的國際金本位制,本質上是反映了黃金緊缺和紙幣發行氾濫之間衝突的妥協。從1914年至1938年期間,西方的礦產金絕大部分被各國中央銀行吸收,黃金市場的活動有限。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迫使各國放棄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各國紛紛加強了貿易管制,禁止黃金自由買賣和進出口,公開的黃金市場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倫敦黃金市場關閉。一關便是15年,直至1954年方後重新開張。從此資本主義世界分裂成為相互對立的貨幣集團和貨幣區,國際金本位制退出了歷史舞臺。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