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黃金很早就被人們看作擁有財富的象徵,由於黃金所特有的自然金屬特性:數量較少,總量持續穩定,不容易出現人為的數量膨脹(紙幣可以輕易印刷導致人為性數量隨意增加),生產黃金需花費較多勞動,所以黃金單位價值昂貴。黃金又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物理穩定性極佳,不易腐蝕,便於分割和攜帶等,這一切都決定了黃金成為人類商品社會中最適宜充當貨幣的商品——即一般等價物,黃金是用來給其他物品衡量價值的標準。
黃金用來給其他物品衡量價值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羅馬時代,近現代被作為通行貨幣來衡量其他商品價值的標準,在16—19世紀初期被各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所廣泛採用的金銀本位制或複本位制是比較成熟完善的體制。複本位制分兩種形式,一種是金銀兩幣按其各自實際價格流通的“平行本位制”,如英國的金幣“基尼”與銀幣“先令”,就同時按市場比價流通;另一種是兩幣按國家法定比價流通的“雙本位制”或“兩幣位制”也即通常所稱的“複本位制”。美國和歐洲大陸國家曾採用這種制度。
(1)黃金與美元價格穩定期後的第一次小牛市
1792年,美國政府規定了紙幣和黃金的固定兌換率,在本國貨幣體制內引入了金複本位制。當時的黃金兌換官價約為20美元/盎司,在隨後的100多年裡這個比例關係總體變化不大。同期英國也開始實行金本位制,標準規格和成色的金幣和金條可以同英格蘭銀行發行的紙幣自由兌換。美英兩國的帶頭作用,使得世界上許多國家也相繼採用金本位制,於是黃金逐漸發展為公認的國際貿易結算工具。當時黃金與美元的兌換價格在每盎司黃金兌換18--20美元之間窄幅波動,這一價格區間維繫了約100多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國家之間產生了大量戰爭賠款以及歐洲各國幾乎都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從1918年至30年代初,絕大多數國家被迫放棄了政府發行的紙幣可兌換黃金的貨幣體制,在這些國家內都出現了紙幣狂貶和金價暴漲的局面。到了30年代又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得世界“金本位制”徹底崩潰,於是各國紛紛加強了貿易管制,禁止黃金自由買賣和進出口。
最後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美國和英國也抵抗不住這個趨勢了,英鎊和美元最後也脫離了同黃金的原來比價關係。1931年英鎊相對黃金貶值30%,1934年美國總統羅斯福釋出法令禁止私人持有黃金,並把美元貶值40%,此時1盎司黃金價值為35美元,既1美元可以兌換0.89克黃金。並且規定只容許中央銀行及各政府之間進行黃金交易活動。形成了新的美元兌換制度,用美元可以在聯邦儲備局兌換黃金。
這些重大變故導致公開的黃金市場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世界各地的黃金市場相繼倒閉和被關閉。到1939年當時世界僅剩的唯一黃金市場---倫敦黃金市場被迫關閉,倫敦黃金市場這一關閉就是持續了15年,直至1954年才重新開張。在這個期間一些國家實行“金塊本位”或“金匯兌本位制”,大大壓縮了黃金的流通貨幣功能,使之退出了國內流通支付領域。但在國際儲備資產中,黃金仍是最後的支付手段,充當世界貨幣的職能,黃金仍受到各國政府的嚴格管制。
(2)佈雷頓森林體系下的黃金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原來的世界貨幣體系帶來了毀滅性打擊。戰爭臨近結束時,在世界範圍內政治和經濟都需要一個全新的穩定的世界貨幣體系來重建世界經濟新秩序,在這樣廣泛而迫切的要求下“佈雷頓森林體系”應運而生。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是:
(1)以美元為國際貨幣結算的基礎,美元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和流通結算貨幣;
(2)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制定了35美元1盎司的官方金價),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各國可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
(3)實行固定匯率制,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一般只能在平價1%上下幅度波動,各國央行有義務在超過規定界限時進行干預。
至此,美元取得了等同於黃金的地位,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美元也就在這個階段被人們稱之為“美金”,其原因就是由於美元與黃金的比率非常穩定,1美元可以兌換0.89克黃金,1美元擁有約1克黃金的實際購買力,美元幾乎是黃金的代名詞。
起初,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在戰後世界經濟重建中作用重大,為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復甦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初始啟動資金。歐洲各國和日本迅速從戰爭創傷中復甦,世界經濟逐步恢復了因戰爭衝擊所造成的創傷,各國政府和人民重新開始積累財富,開始儲備美元財富,那些積累美元儲備的國家並不急於兌成黃金,因為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貨幣。
(3)黃金擺脫美元困縛:戰後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60年代初美國捲入了越南戰爭,戰爭導致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連年擴大,美國政府被迫開始大量發行美元來彌補這些財政赤字,此時歐洲國家的各中央銀行已經儲備了數量龐大的美元,歐洲各國民眾與企業在經濟復甦中也都積累了大量財富儲備了大量的美元資產。當歐洲各國政府和市場人士預見到美國還將大量發行美元時,美元將大幅貶值時,就開始丟擲儲備美元而兌入黃金。
為了抑制黃金價格的上漲,保持美元與各國貨幣的匯率穩定,同時為了減少本國的黃金儲備流失,美國聯合英國、瑞士、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八個國家於1961年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八國央行共拿出2.7億美元的黃金,由英格蘭銀行為黃金總庫的代理機關,負責維持倫敦黃金價格,並採取各種手段阻止外國政府持美元外匯向美國兌換黃金。
但美國由於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導致政府財政赤字巨大,國際收入情況惡化,美元的信譽受到極大的衝擊。於是各國政府與民眾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到1968年,美國官方儲備的黃金僅存2.96億盎司(約合9200噸),而戰後的1945年有7億盎司(21770噸)之多。美國黃金儲備的大幅減少更加強了市場對美元即將大幅貶值而金價將會上漲的預期,更是促使歐洲各國紛紛丟擲美元從美國買進黃金,使美元同黃金的兌換性日益難以維持。我們目前看到的歐洲各國的黃金儲備大多是這個時期買入的。
在整個時期美國政府和西方國家花費數年的時間,試圖阻止金價飆升,試圖控制黃金恢復原來貨幣體系的穩定。他們組織的倫敦黃金基金,旨在把黃金穩定在35美元/盎司。但市場買方力量實在太強大了,這個黃金基金根本不起作用,被迫於1968年3月關閉。1968年3月在十幾天內,美國黃金儲備就減少了14億多美元(摺合為124噸黃金),3月14日這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了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如此大的黃金需求量逼迫著美國政府,美國政府再也沒有維持黃金官價的能力了。
美國與黃金總庫成員國協商後,宣佈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價向市場供應黃金,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但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仍按官價結算,從此黃金開始了雙價制階段。黃金市場被分割為官方部分和自由部分(由此可以看到價格雙軌制的制度設計並不是中國的首創)。在官方市場中以固定價格進行政府間結算及儲備計值。在自由市場中金價自由浮動,由供需關係決定,這成為當前世界市場化黃金交易的基礎。
顯然黃金價格的雙軌制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價格雙軌制的漏洞卻極容易被市場力量所利用。因為只要取得低價的官方儲備黃金,就可以在黃金自由市場上丟擲輕易獲得暴利。世界各地的美元持幣者(包括央行和私人)爭先恐後地把手中的美元兌換成黃金,而各國央行又將兌換來的美元通過佈雷頓森林體系要求兌換美國儲備的黃金。於是美國黃金儲備出現了急劇的縮減。
1971年8月金融市場上盛傳法國等西歐國家要以大量美元兌換美國政府所儲備黃金的訊息,美國政府於8月15日不得不宣佈停止履行對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美國政府放棄了在建立佈雷頓森林體系時的承諾,不肯再將它剩餘的黃金出售給西方各國,不肯再用剩餘的黃金兌換回它自己發行的紙幣---美元了,於是各西方國家貨幣也紛紛與美元脫鉤。至此,佈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