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痘,現代醫學稱為痤瘡,是一種與遺傳、內分泌、感染以及免疫異常等多因素有關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發於面部,胸口,雙上臂,背部等,一般臉上發的較紅,綠豆大小到黃豆大小,表面帶膿頭,有時伴瘙癢或者疼痛感。
痘痘又稱“青春痘 、粉刺、酒刺、暗瘡等,學名痤瘡,系毛囊皮脂腺部位的慢性炎症,主要由於皮脂分泌亢進、皮脂排洩障礙及皮脂成份異常等造成的,好發於13-30歲青年人,男性略多於女性,多數女性月經前加重,月經後減輕,好發部位為面部、前胸和後背。
在痤瘡初期,內分泌增加,刺激皮脂腺,皮脂分泌增加,因皮脂腺開口在毛囊漏斗部,毛囊及導管受刺激發生無菌性炎症反應,在其他綜合因素作用下,毛囊漏斗部相對狹窄,皮脂排出受阻,續而,毛囊漏斗部擴張,毛囊導管過度角化,使毛囊壁肥厚,可見海綿樣形成,伴淋巴細胞浸潤,如狹窄沒有解除,進一步阻止皮脂排洩。晚期損害可見毛囊漏斗部上皮細胞破裂,中性白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異物鉅細胞聚集在破裂處,角質物,皮脂及微生物可進入真皮.在擴大的毛囊內,毛囊周圍有炎性變化,可見有顯著的淋巴細胞浸潤,同時可見一小部分毛囊壁開始破裂。主要分為兩大型別,六種臨床表現。
青春痘型別
粉刺:為毛囊漏斗部的上皮囊腫,是痤瘡的早期階段,粉刺並非尋常痤瘡特有的症狀,老年性痤瘡,職業性痤瘡,粉刺樣痣都有此皮疹,臨床所見的粉刺多是1-2MM左右的小丘疹。 粉刺又分為黑頭粉刺(開放性粉刺)和白頭粉刺(閉鎖性粉刺)。
黑頭粉刺毛漏斗部擴張,其內充填著粗0.5~3.0MM ,長1.0到2.0MM的角栓,頂端呈黑色,角栓由角質,脂質和塵埃構成。之所以呈黑色是因為脂質氧化,塵埃或毛漏斗部的黑色素細胞產生黑色素過多,黑頭粉刺可長期存在,然後角栓自然排出,皮疹吸收痊癒,但也有少部分轉變成炎性丘疹,小膿胞,形成炎性痤瘡。
白頭粉刺是微突出表面的小丘疹,呈黃白色,如果擠壓可見少量白色乳酪樣物排出,其組成除角質,脂質外,尚有少量微生物,而色素減少,故呈白色,白頭粉刺一部分自然消退,一部變成黑頭粉刺,大部分變成炎性丘疹和膿皰。
炎性丘疹:和毛孔一致的,淡紅或暗紅色的小丘疹,直徑約1-4MM,呈圓錐形,組織學可見真皮毛囊周圍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應。丘疹一部分經2-3周後消退,一部分經一段時間變成炎性結節和膿皰。由於粉刺包裡的壁破裂或其中的細菌引起發炎,外觀看起來,是一顆顆又小又紅的突起,還會有輕微疼痛與壓痛。
膿皰:系直徑為1-6MM內含少量膿汁的小膿皰,周圍繞以紅暈,膿皰可分為深淺兩種,淺在性膿皰無浸潤,無痛,1周左右乾涸痊癒,或排出少量膿汁後殘留潮紅而痊癒。深在性膿皰深而大,有浸潤,1周左右一部分吸收痊癒另一部分變成炎性丘疹或囊腫,深在性膿皰消退後通常留下小凹坑。
結節:當青春痘發炎反應嚴重到某個程度,原本的粉刺內容物就在面板當中散佈祼露,在這當在所引起的水腫和幼芽組織反應,都會使痘痘變得又硬又痛,很難消除。為直徑1-2CM紅色或暗紅色腫物向真皮深部和毛囊周圍浸潤,觸診可感覺質地較硬並有熱感。結節病程較長,可持續數月甚至1年以上,愈後遺留瘢痕。
囊腫:大小在1CM以上,呈半球狀隆起的伴有炎症的囊性腫物,觸疹質地較軟,時有波動感並有疼痛,囊腫由深在性膿皰或結節演變而來,在真皮內形成大的囊腔,其壁完整或缺損如將波動者切開,流出白色乳酪樣物和膿汁,隨之囊腫縮小,但因囊壁殘留,尚可復發。囊腫病程漫長,經久不愈,在病程中常繼發感染也可互相穿通,此時治療因難,囊腫愈後遺留瘢痕。
聚合性:皮疹呈多形損害,病情複雜,有很多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和膿腫及瘢痕。
疤痕:青春痘消退,治癒,當初粉刺,丘疹,結節,囊腫的一切病理變化造成真皮或深部組織缺損或破壞,面板開始修復,但是,機體只能用新生結締組織修復,此組織為無其它功能的纖維組織,較堅實無彈性,修復後既是疤痕。
色素沉著:通常所說“紅印”,是痤瘡炎症後使色素加深或紊亂引起。色素加深是炎症介質和炎性細胞直接作用於色素細胞,使其加速其合成黑色素。輕度痤瘡無明顯炎症,故一般的不會留下色素變化,但有一些患者經常有意無意的擠壓"痘痘",造成炎症反應,最終導致色素變化。
判斷黑頭型別方法
根據黑頭的分佈位置,如分佈在T字部位可以確定是黑頭粉刺,每一種黑頭型別都有自己的特點,具體判斷需從上面八種類型中選出一種最適合自己的黑頭特點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