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手中的股票解套
方法/步驟
多數的投資者,都有一個賺點就跑,虧了死抱的原則。在股票虧損時,絕對不賣股票,不等到解套,就一直拿著。有的股票一跌就是幾倍、十幾倍,結果一套就是幾年,甚至永久不得翻身,最終不得不割肉,心灰意懶,退出股市。 這種人,連做股票的基本特性和風險都看不透,真的不適應做股票。
那麼這種人犯了什麼錯誤呢? 首先,心態上戰勝不了自己,喜歡想當然,賠的時候,不願意接受現實,自己不斷說服自己:我的股票一定還會漲起來。 其次,認死理,拿定了不賺不賣的主意。股票就是一個起伏波動的市場,有賺肯定有賠,連這點都看不透,還做什麼股票? 第三,不懂技術。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買,什麼時候該賣,買賣靠賭運氣。做股票絕對是一門技術,沒有技術的人等於不會游泳的人自己跳進大海去撈金子,不淹死才怪。
在這裡,真的很不願意談“解套”這個詞,其實這個詞是因為有“套牢”才發明出來的,但發明這個詞的人實在害人不淺。何以見得? 道理很簡單,買對了股票,做好了操作,賺了是盈利,這不叫套牢。但虧損了,套牢了,再想法子扳回來,其實也是從低價到高價,把握好機會回本。從套牢後的低點到“解套”後的高點這個過程看,其實就是一個買賣贏利的過程,這一段,如果誰去做了,就絕對不叫“解套”,只是因為你先“套牢”了,才叫“解套”的。 更可笑的是,有許多“磚家”去研究什麼狗屁“解套方法”,做股票,絕對沒有區別於一般贏利技術之外的“解套”技術,解套的過程和一般操作贏利的過程是一樣的。這樣誤導了大多數的被套牢的投資者,積極點的,機械地去“解套”;呆板點的,等著不動,靠消磨時間和心志來“解套”。
但這裡既然談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借用一下“解套”這個詞,姑且,我也做回“磚家”,來說說如何“解套”罷。 1、最好的解套,就是不被套。道理夠簡單了吧?怎麼才能不被套?那就要克服前面說的三個錯誤,學習技術,解決心態問題(戰勝自己),最後真正做到敢於止損。下刀見血,不疼是不可能的,學學關公剔骨療毒的本事吧。 實在不會?再教你一招笨笨的法子,那就是看不大清楚的時候不要去賭,不買大不了不賺,總比買了套住好得多。也就是說,你沒有經驗的話,那就只做牛市初好了,差不多就走人吧。 2、告訴你沒有專門解套的技術,想解套,就去操作,不是去等待。這樣一想,道理就簡單多了——其實,這就是一個“認虧”重做的過程,對吧?難道不是?如果你說,我不會做啊。那你為什麼要買股票,還是差不多少虧的時候,賣了去幹別的好了。 3、實在你是那種木木的人,你也不想承認虧損,還大談“不賣就不賠”的話,那你至少也要用“攤平”來解套。但絕對不要在下跌趨勢沒有止住時去買,跌的時候,買的機會有的是,如果你亂買,往往又買在相對高點。因為真正的底部只有一個,等確認回頭你再買,即使沒有買到最低點,也合適得多。 比如從100元跌到10元的股票,你套在90元,然後你在80買了,再跌(疼啊),70再買,再跌(挖心的感覺),60再買(已經沒錢了,家底都攤進去了)。怎麼還跌?50、40,有完沒完(心死了)?繼續30、20、10(人也死了,沒感覺了)。這時,你回頭看看,家底都掛在60以上,平均70多塊啊?!天哪,什麼時候回本?那你為什麼不在10元不跌之後去買,哪怕是漲到13-15元了去買? 記住,下跌通道不斷加碼攤平,絕對是典型的虧損技術,而不是“解套”技術,醒醒吧,朋友們! 4、解套不一定要靠手裡被套的股票來解套,如果自己股票股性開始活躍,別人也會去選,買了來賺錢的時候,那你就拿著。不然,痛快的換別的股性活躍,反彈慾望更強的股票,一定“解套”更快。如果你實在解不了虧損的“心魔”,那就把前面股票的虧損,折算到新股票裡好了。 再說一次,許多股票進入下跌通道後,常常幾個月甚至幾年翻不了身,不要幻想壓著股票來“解套”,當身邊山花浪漫,風光無限時,積極去把握機會,從頭來起吧,這就是解套了。(找其他的好的方法來解套,其實賺錢就是解套。
1,找到活躍的股票。
2,通過其他的途徑解套。
(1),實體投資
(2),分倉(其他的投資市場)
賺大錢,賺錢快,賺錢簡單) 5、有一個方法,叫“拔襠”,其實就是借比較大的反彈機會出掉,然後在低點再買回來。如果確認市場是長期熊市,這個法子是可行的。但首先你要戰勝自己,敢於出。不過,能做好拔襠的人,一般也是有一定經驗的“老手”。 大致就是這麼多:不被套(少損)、主動操作、置換股票、底部攤平、拔襠。
其實仔細去想這些操作,就是做股票的一般手法,不是特定的“解套”技術。比如底部攤平,說白了,就是前面的虧了,後買的賺回來,對衝損失;前面如果不虧,不就是買低賣高嗎?又比如說“拔襠”,就是做反彈啊,不套牢,不也一樣做嗎?至少人家做反彈的比你聰明,高點賣掉,再跌未必立即買回,因為還可能繼續跌下去,這樣的人才是智者。
陷於“套牢”和“解套”怪圈的人,要從怪圈中走出來,首先必須戰勝自己,消滅心魔。如果自己覺得戰勝不了,那就不做,或者用一點點錢少做(當學習)。因為這個階段,你肯定是要虧的,何苦?
古人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山中”,遠觀近取,卻原來有很大的不同。在“淡”和“濃”之間,人們總喜歡選擇“濃”的東西,從而忽視“淡”的存在。
表面繁榮未必是好事,拋開表象看實質才是人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