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的學習倡導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學習活動,以形成對自然進行探究的態度、技能和獲取關於自然知識的學習方式
工具/原料
課件小學五年級上冊
方法/步驟
課堂上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中的內容有什麼不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用語言描述什麼是冷與熱。然後提出問題:手指能準確地感知水的冷熱嗎?並讓學生進行簡單的猜想,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更準確描述物體的冷熱程度,激發學生探究冷熱問題的興趣,為下面的教學奠定基礎。
然後分組實驗,我先對活動的內容、方法、過程及注意事項提出具體的要求。特別要強調熱水的溫度不要過高,實驗中先用指尖感受一下水的溫度,讓學生按教材要求分步進行實驗,用手指分別感受冷水和熱水,並用恰當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手指對冷水和熱水的不同感覺。
再組織學生先在小組交流自己的感受,並試著分析其原因。當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我信步走到學生中間,一幅讓我深思的場面呈現在我的面前,只見一個組的組員在為誰先回答哪個問題而爭吵的面紅耳赤,當我走到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驟然停止。另一個組:一位女生見到了我,如同見到了裁判,立刻舉手後便說:“老師,他說錯了,應該是這樣的。”而那位同學則搶白道:“我沒錯”。為了不引起大的波動,我回到講臺。當我環視四周,在教室的角落處,一組中有一名同學正呆呆地坐著,他好象對大家的討論並不感興趣。短短的討論時間到了,幾位同學進行了回答,很快通過了問題。一節課很快結束了,但不知為什麼我卻沒有感覺到輕鬆,那個呆呆的眼神和那兩張爭執的面孔我始終不能忘記,這使我在思考到:什麼樣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學習,什麼樣的問題才是學生值得討論而同時又能吸引學生參與的問題呢?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他要求教師在授課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等各方面都要有助於學習方式的形成。無論教師的每一步都應遵循:“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則,合作學習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學習是有組織、有分工的,尤其針對低年級學生組內學習,必須讓每個學生知道自己的任務。例如:組長、記錄人等。從而達到每個人都能參與並發表意見。另外,當學生之間發生爭議時,教師要給學生方法,組織意見一致的同學進行題,即有必要討論再討論,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樂於參與討論,並與其他意見進行爭辯,切不可放之不管。其次,教師要求學生討論的問題必須是大家希望解決的問題外,教師還要把握當出現新知識時,需要時再進行討論。新課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幾十年的教學大綱,這一變革有如春風拂面,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生機,讓我們體會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們教育者應看到並關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質的東西,挖掘其內涵。這是某一節課,某一週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標。我們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不是不要接受學習,更不是浮於研究學習的表面,也應該因課而定,因人而異,要通過老師的不斷引導,讓學生不斷體驗,終究領悟,努力接受新知識的過程。
分享小組合作的快樂!
注意事項
要注重對學生的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