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修家譜的歷史悠久,中華民族的家譜文化是伴隨著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從遙遠的母系氏族社會晚期到今天,中華民族的家譜文化綿亙數千年,貫穿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史,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我國的家譜文化與中華文明一起綿延五千年,記載著家族歷史,也承載著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情結。資料更多瞭解:百姓通譜!
在家譜萌芽時期,先民在矇昧時代過著群婚制的生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漸領悟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物學原理,發現和直系親屬繁衍後代不利於“優生優育”,於是開始注重區分血緣,有了氏族集團,這就為記述血緣集團世系的家譜提供了可能。所以中國最原始的家譜是適應家族健康繁衍的需要而萌芽的。
在家譜的誕生、興盛時期,家譜的功能帶有很強的政治性。周代建立了以血緣的親疏為基礎的宗法制,國家集中記錄家譜,以鞏固周王朝的宗法制。漢朝分封同姓和異性王侯,等級和血緣觀念更強,記載血緣的家譜更為重要。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根據門第選官,“有司選舉,必稽譜籍”,家譜是身份的證明。唐代為鞏固新建帝國的統治,樹立以李氏士族和武氏士族作為最高地位士族的權威,由政府主持三次大規模編修譜牒活動,規定唐朝皇室和功臣為主要成分的士族集團處於最高等級。
宋代以後逐漸輕門第、重科舉,宋代的家譜主要功能在於德育、教育。進入明代,家譜進入完善期,家譜功能逐漸轉化為教育、倫理功能,宣揚和實踐“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等倫理思想,成為編修家譜的宗旨。明清講究孝治天下,家譜也是注重尊祖、敬宗等德化功能。
如今,家譜中不僅有人們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而且在歷史上發揮過倫理道德作用的家譜依舊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家譜中家訓、家法、族規等內容中包含的傳統美德和倫理規範至今仍值得大力提倡。另外,家譜是古籍的一種,現在存世的不少家譜,已經屬於珍本、孤本,因此具有文物價值。另外,家譜往往記載一個家族的重要內容,因此具有資料價值。
家譜是記載人物世系和事蹟的歷史書籍,是囊括同宗共祖的血緣“證書”,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家譜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經濟學、歷史學、教育學、人物傳記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對開展學術研究有著重要價值,同時對海外華人尋根問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