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別名: 苦荼、檟、荼、郭璞注、苦瑹、蔎、臘茶、茶芽、芽茶、細茶、酪奴。
性味: 苦;甘;涼
歸經: 心;肺;胃;肝;脾;腎經
功效: 清頭目;除煩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
主治: 頭痛;目昏;目赤;多睡善寐;感冒;心煩口渴;食積;口臭;痰喘;癲癇;小便不利;瀉痢;喉腫;瘡瘍癤腸;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沸泡。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用藥禁忌: 失眠者忌服。1.《本草拾遺》:食之宜熱,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使不睡。2.《綱目》:服威靈仙、土茯苓者忌飲茶。
功效分類: 清熱藥;清熱解毒藥;滲溼利尿藥
解釋一下,茶葉的苦味是屬火,歸心經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茶對於心血管疾病的一個顯著冶療作用,中醫認為的心不是單獨指心臟。包括頭腦,心血管系統等都是屬於中醫“心”的範疇。
甘味是入脾經的,脾經出問題,經常表現為現代的糖尿病,脾臟無法運化,導致血液中血糖濃度升高,中醫認為氣虛,以自身體驗來看,好的普洱古樹茶經過陳化後,是滋補五臟,而特別是針對於補氣,很有功效。
茶葉獲效的原因主要是:
1.1.抗茵作用。
1.2.通過改變機體調節機能,加強吞噬作用及抗體之產生而使疾病痊癒。
1.3.茶汁中含鞣酸頗多,與細菌中的蛋白質相遇,即被吸收結合而使細菌停止生活。
1.4.副作用:部分病例服藥後有興奮失眠、頭暈、心跳、噁心、嘔吐、多尿、便祕等反應,平素飲茶少或治療時所用茶液的濃度高者尤易發生,服溴劑後能使興奮失眠等反應減輕或消失;少數病例舌邊緣出現炎症或潰瘍改變;個別病例發生過敏性皮疹,甚或引起中毒性精神障礙。
茶葉殺菌的原理,其實是很簡單的,也就是與細菌中的蛋白質結合。(當然也會和食物中的蛋白結合)這就是說,什麼我們喝了濃度高的普洱茶後,對於肉類的飢渴,因為你身體缺少蛋白,而身體太多的蛋白質,會轉化成脂肪,這又解釋了,為什麼茶葉對於減肥有功效。而體質虛弱的人,缺少蛋白質的人,簡單來說,就是不吃肉的,營養不良的人,再喝茶葉,就容易頭暈等副作用。
PS:對於陰陽解釋,懶回答,附內經素問氣運篇
鬼臾區曰: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帝曰:上下週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週。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週。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聞之。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帝曰:其於三陰三陽,合之奈何?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醜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溼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天干地支,不是用來算命的,而是古人理解天地法則的一種方式,工具.西方人是肯定不會理解的,作為中國人,三千年前老祖宗的東西,你又明白多少?我附這個,,是因為有人質疑中醫,而這種陰陽五行,正是中醫的源頭,看懂後,再質疑吧.我們的祖宗,可是很偉大很偉大的.
各家論述:
1.《湯液本草》:茗,苦茶、臘茶是也。治陰證湯藥內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陽,大意相似。茶苦,《經》雲:苦以洩之。其體下行,所以能清頭目。楊士瀛:姜、茶治痢,姜助陽,茶助陰,並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熱,調平陰陽,不問赤白冷熱,用之皆良。
經,這裡是指黃帝內經,苦是清火的。姜是冶寒毒,茶是克熱毒。以自身為例,一般受寒了,煮點薑湯喝。而一般煩渴了,泡點茶葉喝喝。
2.《綱目》: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虛實,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此茶之功也。若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脾胃惡寒,元氣暗損,土不制水,精血潛虛,成痰飲,成痞脹,成痿痺,成黃瘦,成嘔逆,成洞瀉,成腹痛,成疝瘕,種種內傷,此茶之害也。蘇軾《茶說》雲,除煩去膩,世故不可無茶,然暗中損人不少,空心飲茶入鹽,直入腎經,且冷脾胃,乃引賊入室也。惟飲食後濃茶漱口,既去煩膩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堅齒消蠢,深得飲茶之妙,古人呼為酪奴,亦賤之也。又濃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湧洩為陰之義,非其效能升也。
精闢呀,茶葉苦而寒,這裡是剛剛採摘的當年茶葉,新茶。味重為陰,味淡為陽,氣厚為陽,氣薄為陰。陰中之陰,即茶味重而氣薄,所以沉也,降也。這裡的血虛,即上文,我說的,缺少蛋白質的人。所以,吃素的人,吃得少的人,最好不要多飲用濃茶。
3.《本草經疏》:茗,《本經》味甘,氣微寒,無毒,藏器言苦,然亦有不苦者。太陰為清肅之髒,喜涼而惡熱,熱則生痰而津液竭,故作渴也;瘻瘡者,大腸積熱也;小便不利者,小腸熱結也;甘寒入心、肺而除熱,則津液生,痰熱解,髒氣既清,腑病不求其止而止矣,令人少睡者,蓋心藏神,神昏則多睡,清心經之熱,則神常自惺寂,故不寐也。下氣消食者,苦能下洩,故氣下火降,而兼滌除腸胃,則食自消矣。凡茶之種類極多,方宜大異,要皆以味甘不澀,氣芬如蘭,摘於夏前者為良。夫茶能滌腸胃一切垢膩,寧非木中清貴之品哉?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發黃消瘦之說,此皆語其粗惡苦澀,品類最下者言之耳。
這裡的太陰是指脾臟,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胃為陽,脾為陰。消渴症,今之糖尿病,90%就是脾臟的問題。茶葉可以間接的利於脾臟的運化。這裡又說明了,茶的種類是很多,但是好的茶一定是味甘甜而不澀的,氣芬如蘭的(蘭香之茶最為高貴)。春茶為最好的,這個是古今定論。很多人以為茶葉苦寒不利於脾胃,那是你自己身子虛弱,受不得茶,為你的排毒,清腸胃。古人也有說茶葉苦澀,難喝的,那是因為你沒喝到高階的茶,自然的茶。
4.《本經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開鬱利氣,下行之功最速,故《本經》主瘻瘡,利小便,去痰熱之患,然過飲令人少寐,以其氣清也。消食止渴,無出其右,兼香鼓、蔥白、生薑,治時疫氣發熱頭痛。凡茶皆能降火,清頭目。其陳年者曰臘茶,以其經冬過臘,故以命名。佐劉寄奴治便血最效。產徽者曰松蘿,長於化食;產浙紹者曰日鑄,專於清火;產閩者曰建茶,專於闢瘴;產六合者曰苦丁,專於止痢;產滇南者曰普洱茶,則兼消食闢瘴、止痢之功,蒙山者世所罕有,近世採石苔代充,誤人殊甚。其餘雜茶,皆苦寒伐胃,胃虛血弱之人,有嗜茶成癖者,久而傷精,血不華,色黃瘁痿弱,嘔逆洞洩,種種皆傷茶之害,而侵晨啜茗,每傷腎氣。酒後嗜茶,多成茶癖。又新茶飲之。令人聲音不清,以其能鬱遏火邪也。至於精氣寒滑,觸之易洩者勿食,宜以沙菀蒺藜點湯代之。
茗茶是,茶中粗者,味苦而寒。(所以各位認為茶之苦澀的,那隻能說明喝的是“茗",而非“茶”),景邁布朗人叫茶稱之為臘,我開始不明白,看到這裡,我終於恍然大悟,臘,即經冬,命名的。這也就是說,布朗的祖宗,早就明白,生普不經冬,是茗,茶之粗者。只有經過冬天,陳茗方能叫茶,叫臘。
5.《隨息居飲食譜》: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法,收藏不洩氣者良。色紅者,已經蒸庵,失其清滌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飲也。
6.《本草經集註》:(主)好眠。
7.《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悅志。
8.《唐本草》:主瘻瘡,利小便,去淡(痰)熱渴。主下氣,消宿食。
9.《食療本草》:利大腸,去熱,解痰。
10.《本草拾遺》:破熱氣,除瘴氣。
11.《本草別說》:治傷暑,合醋治洩瀉甚效。
12. 張潔古:清頭目。
13.《湯液本草》:治中風昏憤,多睡不醒。
14.《日用本草》:除煩止渴,解膩清神。炒煎飲,治熱毒赤白痢;同芎藭、蔥白煎飲,止頭痛。
15.《綱目》:濃煎,吐風熱痰涎。
16.《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
17.《隨息居飲食譜》:清心神,涼肝膽,滌熱,肅肺胃。
製法最重要的是不能失其茶之氣,無論你是炒,焙,晒,色紅的茶葉沒有清心的功效.以上文來看,茶確實為熱毒之聖藥.
出自《本草便讀》。
1.《本草圖經》:舊不著所出州郡,今閩、浙、荊、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今通謂之茶,茶、茶聲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葉,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飲,與古所食殊不同也。
2.《茶經》曰:茶者,南方佳木,自一尺、二尺、至數十尺,其巴川峽山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蘆,葉如桅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拼桐,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性極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痰。
3.《綱目》:茶有野生、種生,種者用子。其子大如指頂。正圓黑色,其仁入口,初甘後苦,最戟人喉,而閩人以榨油食用,二月下種,一次須百顆乃生一株,蓋空殼者多故也。畏水與日,最宜坡地蔭處。清明前採者上,穀雨前者次之,此後者皆茗爾。
4.《綱目拾遺》:雨前茶產杭之龍井者佳,蓮心第一,旗槍次之,於穀雨前採撮成茗,故名。三年外陳者入藥,新者有火氣。
凡茶皆能降火,清頭目。其陳年者曰臘茶,以其經冬過臘,故以命名。佐劉寄奴治便血最效。產徽者曰松蘿,長於化食;產浙紹者曰日鑄,專於清火;產閩者曰建茶,專於闢瘴;產六合者曰苦丁,專於止痢;產滇南者曰普洱茶,則兼消食闢瘴、止痢之功。
茶一網(TeaEn)普洱茶品牌_網際網路茶葉B2C品牌 整理髮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