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速ocr文字識別軟體工作流程?

  現在很多的企業和單位都把捷速ocr文字識別作為必備。即使是這樣也還有很多人對ocr文字識別的認識不是很清楚。一般人都知道ocr文字識別的功能很強大能幫我們幫,但是至於他的工作原理就不得而知了。我們平常看是簡單的,幾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能幫我們解決大批的檔案。其實,他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工作流程才得出的結果。

捷速ocr文字識別軟體工作流程

工具/原料

捷速ocr文字識別軟體

方法/步驟

第一步:影象輸入:欲經過OCR處理的標的物須透過光學儀器,如影像掃描器、傳真機或任何攝影器材,將影像轉入計算機。科技的進步,掃描器等的輸入裝置已製作的愈來愈精緻,輕薄短小、品質也高,對OCR有相當大的幫助,掃描器的解析度使影像更清晰、掃除速度更增進OCR處理的效率。

第二步:影象前處理:影像前處理是OCR系統中,須解決問題最多的一個模組,從得到一個不是黑就是白的二值化影像,或灰階、彩色的影像,到獨立出一個個的文字影像的過程,都屬於影像前處理。包含了影像正規化、去除噪聲、影像矯正等的影像處理,及圖文分析、文字行與字分離的檔案前處理。在影像處理方面,在學理及技術方面都已達成熟階段,因此在市面上或網站上有不少可用的連結庫;在檔案前處理方面,則憑各家本領了;影像須先將圖片、表格及文字區域分離出來,甚至可將文章的編排方向、文章的題綱及內容主體區分開,而文字的大小及文字的字型亦可如原始檔案一樣的判斷出來。

第三步:文字特徵抽取:單以識別率而言,特徵抽取可說是OCR的核心,用什麼特徵、怎麼抽取,直接影響識別的好壞,也所以在OCR研究初期,特徵抽取的研究報告特別的多。而特徵可說是識別的籌碼,簡易的區分可分為兩類:一為統計的特徵,如文字區域內的黑/白點數比,當文字區分成好幾個區域時,這一個個區域黑/白點數比之聯合,就成了空間的一個數值向量,在比對時,基本的數學理論就足以應付了。而另一類特徵為結構的特徵,如文字影像細線化後,取得字的筆劃端點、交叉點之數量及位置,或以筆劃段為特徵,配合特殊的比對方法,進行比對,市面上的線上手寫輸入軟體的識別方法多以此種結構的方法為主。

第四步:對比資料庫:當輸入文字算完特徵後,不管是用統計或結構的特徵,都須有一比對資料庫或特徵資料庫來進行比對,資料庫的內容應包含所有欲識別的字集文字,根據與輸入文字一樣的特徵抽取方法所得的特徵群組。

第五步:對比識別:這是可充分發揮數學運算理論的一個模組,根據不同的特徵特性,選用不同的數學距離函式,較有名的比對方法有,歐式空間的比對方法、鬆弛比對法(Relaxation)、動態程式比對法(Dynamic Programming,DP),以及類神經網路的資料庫建立及比對、HMM(Hidden Markov Model)…等著名的方法,為了使識別的結果更穩定,也有所謂的專家系統(Experts System)被提出,利用各種特徵比對方法的相異互補性,使識別出的結果,其信心度特別的高。

第六步: 字詞後處理:由於OCR的識別率並無法達到百分之百,或想加強比對的正確性及信心值,一些除錯或甚至幫忙更正的功能,也成為OCR系統中必要的一個模組。字詞後處理就是一例,利用比對後的識別文字與其可能的相似候選字群中,根據前後的識別文字找出最合乎邏輯的詞,做更正的功能。

第七步:字詞資料庫:為字詞後處理所建立的詞庫。

第八步:人工校正:OCR最後的關卡,在此之前,使用者可能只是拿支滑鼠,跟著軟體設計的節奏操作或僅是觀看,而在此有可能須特別花使用者的精神及時間,去更正甚至找尋可能是OCR出錯的地方。一個好的OCR軟體,除了有一個穩定的影像處理及識別核心,以降低錯誤率外,人工校正的操作流程及其功能,亦影響OCR的處理效率,因此,文字影像與識別文字的對照,及其螢幕資訊擺放的位置、還有每一識別文字的候選字功能、拒認字的功能、及字詞後處理後特意標示出可能有問題的字詞,都是為使用者設計儘量少使用鍵盤的一種功能,當然,不是說系統沒顯示出的文字就一定正確,就像完全由鍵盤輸入的工作人員也會有出錯的時候,這時要重新校正一次或能允許些許的錯,就完全看使用單位的需求了。

第九步:結果輸出:其實輸出是件簡單的事,但卻須看使用者用OCR到底為了什麼?有人只要文字檔案作部份文字的再使用之用,所以只要一般的文字檔案、有人要漂漂亮亮的和輸入檔案一模一樣,所以有原文重現的功能、有人注重表格內的文字,所以要和Excel等軟體結合。無論怎麼變化,都只是輸出檔案格式的變化而已。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