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和田玉的鑑定證書?

不光是和田玉,包括其他很多玉器珠寶產品的鑑定結論都存在這樣那樣的鑑定爭議,這裡面有玉石礦產先天的因素,也有鑑定部門和科學技術的侷限所在,根據自己對鑑定部門和相關標準的瞭解,來談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廣大玉友參考。

步驟/方法

和田玉的鑑定,目前存在的最大爭議無非是品質和產地兩方面,例如:
看著有些灰的玉料,其鑑定結果卻是羊脂白玉,而一些很白的玉料,鑑定部門的鑑定結果卻是白玉等,鑑定部門是否有比較可信的鑑定標準?
青海料的小掛件,鑑定結果卻是和田玉,這是否是鑑定部門在做假?

在這裡,很多玉友(以新玉友居多)都認為羊脂玉是白度極佳的玉,越白越好,而作為國家標準的鑑定依據,則是以綜合品質作為羊脂白玉的鑑定依據的,白度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羊脂白玉是一種品質的表述,而非單純上的白。
其次,鑑定部門做鑑定的時候,玉質鑑定靠的是經驗和眼力,畢竟肉鬆肉緊,有棉有裂是可以用眼睛看出來的,白度在早先的鑑定也是依據經驗,但人的判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主觀性,沒辦法納入國家標準當中,這才有了色板的出現。色板的基本概念就是一種公開的最低標準,玉料是白玉還是青玉,用這種色板一比較就可以歸類,減少了因為人為判斷而導致的鑑定結果混亂的局面,這裡的標準也包括了羊脂玉的標準,所以很多玉友覺得這個這麼白,鑑定結果是白玉,這則很有可能是因為玉質稀鬆而造成其不符合羊脂玉的標準;有的玉算不上很白,但也鑑定為羊脂玉,其原因也是因為達到了羊脂玉色板的最低標準。
另外有種情況,也是普遍的老玉友中存在的,那就是羊脂玉的“普遍不存在論”,大意為現今已無羊脂玉,這種情況一是由於開採過度,新開採的料品質普遍比不上好料(新老坑的概念),另一種原因就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無限追究,乃至到上綱上線的標準,這本無過錯,只是人心態和個人標準的不同罷了
產地一直都是和田玉鑑定的爭議所在。起初我也認為鑑定部門在做產地鑑定上存在一定的功利主義傾向,但在具體瞭解了國標概念後,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這種鑑定方式有了些理解,這種理解也是源自人類在對比大自然時所體現出的渺小和無知。

怎樣看和田玉的鑑定證書

這裡有三個重點我們要來看看
不難看出作為“全國範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這種標準必須有廣泛的代表性才行,其技術標準是廣義的標準,是作為大類別的技術標準而存在的,而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則是更細節的對國家標準進行補充和完善。
國標作為一種廣泛的技術標準,是不可能專門為存在某種特殊體徵(產地或者產狀)的寶玉石做專門的標準的,也就是說,同樣為大部分透閃石成分的青海玉和和田玉,其從國家標準層面上來看自然是符合同樣的技術標準的,而地域和產狀是人為劃分的,沒有任何具體的指標和標準,是完全可以人工模仿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要想從廣泛的技術標準上來確定,這從技術上就是不可行的。

和田玉的鑑定則納入了GB/T—16552《珠寶玉石·名稱》和GB/T—16553《珠寶玉石·鑑定》兩項國家標準之中,屬於推薦性標準,所以鑑定部門在做和田玉的鑑定的時候,既可以依據國家標準,又可以依據行業標準。
由於GB/T—16552屬於推薦標準,所以鑑定部門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鑑定依據,也就是說國家標準並不是鑑定部門的唯一選擇,這也是小白開始最不理解的地方,為什麼和田玉的鑑定要採用一種廣泛的技術標準,而不是更細節更專業的行業標準呢?可回頭一想,和田玉發展這麼多年了,從千年前的開採到如今的上百億的市場規模,何時有過行業標準? 平心而論,目前的中國和田玉市場的經營還是非常粗糙的,經營和管理這個市場的人中,其經營和管理水平相對其他行業來說還有很大的差距,而行業標準的誕生需要從業人員有一定的集體意識,但目前這種集體意識的體現還只是在民間組織上,和田玉行業組織還缺乏對組織和協調能力,象制定行業標準這種集體性工作的能力,行業組織在短期內還難做到。

在GB/T—16552裡有一條“產地不參與定名”的規定。
國家標準雖然是廣泛的,但卻是最嚴謹和科學的。只有被科學實踐證明有共性和公信力的標準才能被納入其中,只要有一點爭議便不能成為國家標準。 而和田玉的產狀和產地,玩玉的人都知道,產狀和產地的辨別只能依靠最基本的經驗判斷,玩玉十幾年的老鳥都有看走眼的時候,這種鑑定標準帶有太大的不確定性,而科學是嚴謹的,是不能允許這種不確定性的。

總結

和田玉無論是產狀還是產地的鑑定,目前唯一能依靠的還是國家標準,這種標準廣泛而嚴謹,具有非常強的公信力,這點是毫無置疑的。而作為和田玉這一有特徵體表的礦產來說,想要做到更為細緻的鑑定(產狀和產地),只能依靠行業標準,在行業標準未建立之前,我們能期望的還就是行業的自律。鑑定證書依然有他存在的必要,他所做出的結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保證了你所購買玉器產品的一個最基本價值(不排除被商家海宰一刀的意外),畢竟好的青海料和俄料,其價值一樣不菲。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