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地形圖?

地形圖作為地圖的一個主要類別之一,如何進行閱讀呢,接下來,小編帶你一一來了解。

如何閱讀地形圖

工具/原料

地形圖一張(以陝西省土基鎮地形圖為例)

一、輔助要素閱讀

圖名:土基鎮地形圖;

比例尺:1:5萬

位置

陝西省 富縣 甘泉縣(緯度:36º00'N-36º10'N;經度:109º00'E-109º15'E)

編制信息:

①時間:1959年4月航攝,1960年8月調繪,1979年第二版。

1954年北京座標系。

1956年黃海高程系,等高距為10米。

1971年版圖式。

②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測繪總局

③說明:本圖系基本比例尺地形圖樣圖,不作資料使用。

圖例:此處略(地圖上一般標的都很詳細)

二、自然地理要素分佈總體特徵

地形地貌:

西北高東南低;位於黃土高原區,地勢總體高,多在1000米以上。處於我國第二級地形階梯上。地形高差變化較小,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形態複雜。可以看出黃土塬、樑、峁地形黃土高原基本的地貌類型。山、原、川三大地貌類型是高原的主體。“聳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猶如海洋中的孤島。”

①最高點:1627.0米(36º008',109º03')位於孟家山附近。

②最低點:1151.0米(36º5',109º13')位於黨家塔附近。

③相對較高的點(1500米及其以上):大約有15個。且集中於西部地區。

④總體地形:屬於高原地區,溝壑縱橫,且破碎。但總體高低起伏不大。

如何閱讀地形圖

水系特徵:

河流:金錢河、沙家河、黃家河、延豐河、渭家河、兩水河、白道川、柳川等。有關河流的特徵:主要河流的長度(在圖上):金錢河:約19500m;延豐河:約16750m;渭家河:約21250m;兩水河:約11500m;白道川:約12500m;柳川 :約6500 m。支流:少且短。落差:由於高原地形和溝壑縱橫,其落差較小。

關於土基鎮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

(1)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四個方面。人為因素:人類對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以致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2)治理: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綜合治理

氣候:

本地區位於黃土高原,由於,整個地區都能受到季風的影響,所以屬於季風區。但季風區內由東到西的降水量也是有變化的,西部地區的降水比東部降水少,再加上土質的原因,自然植被主要是草地,甚至出現沙漠。所以西部就形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基本上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因此夏季多暴雨),也有少部分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植被:

黃土高原植被類型是溫帶落葉闊葉林。歷史上,黃土高原曾經是植被覆蓋率較高的地區;後來,由於人類長期活動,自然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現在是地表破碎,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導致了地表植被稀疏。在土基鎮附近有苗田,角家莊附近有蘋果園。

三、社會地理要素分佈總體特徵

行政區域:

(1)省會:石家莊;

(2)鎮:土基鎮、石泉鎮;

(3)其它:劉家院、樑家溝、南莊子、申家塬、雲裡府、黃家河、七家賢、瓦翁河、金家河、路家塔、李家河、強村、強寨、張家峁、愛曲河、南峁、柳池村、黃家塔、要峴、三岔公社、楊家峁、許家河、孟家山、木昌村、寧家河、甘石咀、下樑村、陳村、張家塬、董家川、界子河、石門河、新家塬、謝家峁、吳家峁、雞子灣、安家塔、白頭窯、樑家山、前窯科、後窯科、木昌橋、山窪、侯家山、橋莊、牛家莊、趙家窪、董村、白村、馬連咀、段村、寨頭村、石頭街、安固村、良作村、居德、上短交、中短交、高村、白家馬村、西良谷村、東良谷村、廟爾合、南關頭、鄭城、新莊科、王家莊、嚴家莊、呂家塬、楊家河、長花塬、牛家河、康窯河、黃連河、太留、北故現、南固現、西固現、陳家莊、臘元、上西湖、下西湖、劉家莊、李家村、白道莊、阿廣營、清池、張家寨、西石泉、桃坡、東楊武、西楊武、白草靈、鄧莊等。

如何閱讀地形圖

交通電信:

(1)交通情況:

I:交通方式多樣,有公路、簡易公路、大車路、鄉村路和小路;車行橋和人行橋;水路運輸也挺方便。

II:公路等運輸線路橫貫地區,多是延黃土塬分佈,最大限度的連接了居民點,從而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

III:小路多是延河流分佈。

IV:但地區總體交通能力並不強,相對於平原地區較落後。由於地形因素,鐵路等運輸方式仍然欠缺。同時河流運輸也不發達。運輸方式仍很古老。

Ⅴ:交通工具:傳統:騾馬作役蓄馬車;現代:鐵路、公路。

Ⅵ:淤地壩還能以壩代橋,大大地改善黃土高原的交通條件。淤地壩的建成,壩頂成為連接溝壑兩岸的橋樑,改善了黃土高原地區的交通條件,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促進了物資、文化的交流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據調查統計,黃土高原地區壩路結合的淤地壩佔20%,相當於建設了2萬多座鄉村公路橋。

(2)電信情況:通信線和交通線一樣,也是最大限度地連接了居民點,較稀疏。通信方式並不多樣,較落後。且多是街區有通信線連接,窯洞地區則幾乎沒有。從而可見地區之間信息交流較少。

如何閱讀地形圖

民居:

窯洞:黃土高原是以黃土為名的,黃土質地均一、層理不顯、富含鈣質、具有一定的膠結力、不易崩塌。那些直立懸崖和土柱,即使經過風吹雨打,也能長期不倒、不塌。同時那裡的地形也有利於避開西北風,人住在窯洞裡,冬暖夏涼,自得其所,並能與自然融為一體。

居民點的分佈:多是延交通線分佈,還有在黃土塬上。居民點相對集中。最合適的居民點應是溝壩地上面的緩坡丘。在平原地區居民點多分佈在河流附近,但由於這裡河岸相對陡峭,則幾乎沒有居民點延河流分佈。在黃土塬上分佈的居民點多是不堅固的街區和獨立居民點。同時可以看出窯洞分佈在黃土塬的邊緣。廟和古塔也分佈在上面。

如何閱讀地形圖

四、各要素之間的關係分析

交通對於社會經濟及生態環境的影響:

對於交通信息不便的丘陵溝壑區來說,城鎮規模和數量都明顯不足,輻射、引導能力十分有限,不利於區域經濟的發展 。整個地區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緩慢而且艱難,主要集中在一些大的河流兩岸和較為開闊的川地內進行。而對於一個小流域而言 ,只有溝口部分和外界聯繫較頻繁。

地理環境對社會建設的影響:

整個區域由大大小小上千個流域組成 ,每個流域又包括若干個大小不等、不同等級的小流域、支溝、支毛溝 ,是區域人口、農業生產和小城鎮的聚集地。獨特的區域景觀結構特點 ,決定了該區小城鎮建設要以小流域為單元。

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居民的影響:

目前丘陵溝壑區仍處在社會經濟不發達、生產力水平低下、區域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的前工業化階段 ,加上交通通訊等設施落後 ,城鎮間經濟聯繫不緊密,彼此呈孤立的發展狀態。一個小城鎮就是當地的經濟中心 ,控制著商品的生產和交換 ,對於當地的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生態環境建設對經濟的影響:

退耕還林(草)政策的實施,為小城鎮建設與發展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和豐富的人力資源。將促使農產品種類趨於多樣化,為小城鎮發展提供充足的物資基礎。此外,隨著退耕還林 草 政策的落實 ,大批勞動力將從傳統種植業中解放出來。同時,草業帶來的畜牧業的繁榮,將加快勞動分工和新興產業的形成 。

如何閱讀地形圖

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區域內農戶提供的產品主要是附加值低的農林牧副產品,為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務、加工和製造業提供豐富的廉價原料 。小城鎮建設將使區域內第二、三產業比例增加,產業結構更趨合理,使區域在發展經濟的同時 ,減輕對土地等自然資源的需求壓力 ,有利於區域生態環境的恢復和保護。其次 ,減少佔用土地 ,減輕環境汙染 ,又可以減少道路、管道、電網、通訊等基礎設施投資,這對於地形複雜、環境脆弱、經濟落後的黃土丘陵溝壑區來說至關重要。

如何閱讀地形圖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