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時期為時雖然短暫,但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府財力雄厚,國內外市場活躍,制瓷工藝突飛猛進,在繼承康熙朝制瓷工藝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創新、變化和提高,不僅品種多、題材廣泛、造型多樣,而且原料的選擇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講究。青花瓷在雍正時期儘管不是官窯的主流產品,但其質量之精美,花色品種之豐富,藝術水準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無法比擬的。雍正時期的青花瓷,無論造型和裝飾,都可以用一個“秀”字來概括,與康熙青花挺拔、遒勁的風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風格。
工具/原料
鑑定清雍正青花瓷器的方法
方法/步驟
雍正青花面多呈橘皮紋狀,而仿品沒有這一特徵,這是區別雍正青花真偽的重要標誌。
橘皮紋就是瓷器的釉面上摸起來有像橘子皮一樣的那個小點點的那個感覺,你仔細觀察橘子皮就知道了,就是橘子皮可以擠出水的那些小點點,特點是點很小,分佈均勻,小點向裡凹,凹面不深。
胎釉
雍正官窯青花的胎骨晶瑩潔白,在20倍放大下呈糯米飯狀。胎壁薄而堅硬,瓷化程度很高,用手指輕叩,發出清脆的金屬聲音。修胎一絲不苟,看不見旋削痕。民窯高檔瓷與官窯瓷胎基本接近,很難發現未粉碎的瓷石顆粒,即使有也是很微小的。
典型的官窯青花釉呈青白色,純淨潤澤。釉薄而精純,釉中密含氣泡,且大小氣泡混雜套疊,有的釉表見細橘皮紋。有些民窯青花為粉白釉,胎釉結合處無火石紅。部分民窯青花的圈足上塗抹一層黃色護胎釉,與純淨潤澤的青白釉交映成輝
造型
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繼承也有發展,結構精巧,器型圓柔纖麗,修長俊秀,陳設與實用保持完美的結合,形成高雅而樸實的藝術風格。雍正青花善於博採眾長,無論是仿古銅器式樣,還是對於自然界的花果形態,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單純機械的模仿,而是以簡潔、洗練的手法來增強其清秀的表現力。雍正官窯中期開始基本不再製作康熙時期的觀音尊、棒槌瓶、馬蹄尊、鳳尾尊等器物,瓷器足部處理也沒有前期常見的臺階痕、雙圈足,均為滾圓的“泥鰍背”,用手撫摸十分潤滑,俗稱“燈草根”。
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盤、碗、碟、杯、盅及各種小件文房用具外,還有許多大件琢器及創新式樣。創新器型如琵琶尊、燈籠尊、牛頭尊、四聯瓶、貫耳斜肩大瓶、貫耳六方大瓶、八方扁瓶、如意耳瓶和海棠式果瓶等。仿永樂、宣德、成化作品,如一束蓮大盤、雞心碗、纏枝蓮碗、執壺、天字罐、十六子小罐等,仿品製作規整,造型細巧,打磨精緻。其中纏枝蓮大盤、一束蓮大盤是雍正時期仿得最多的,質量超過永宣時期。
碗類:有撇口、斂口、花口、有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為流行。碗壁普遍較薄,口、足處理很精細,有圈足和臥足兩種,圈足切削整齊,比較大。民窯青花足內有砂底,帶旋坯痕
茶壺類:壺形俊秀,既實用又美觀,有菊瓣式、桃式、瓜稜式、端把式、提樑式等,以提樑壺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類:有玉壺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頭瓶、葫蘆瓶、雙耳六方瓶、直口瓶、賞瓶(賞賜之用)、燈籠瓶(形似燈籠)、四連瓶、六連瓶、撇口瓶、橄欖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豐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樂、宣德的溜肩式樣。天球瓶有細砂底和釉底兩種
尊類:造型古樸,多是皇室的大型陳設器。一般高度在50-70釐米。有如意耳尊、雙螭耳尊、燈籠尊、蒜頭大尊、撇口圓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
紋飾
雍正青花紋飾風格高雅細膩,內容以翎毛花卉為主,山水次之,人物較少。用筆精細纖柔,構圖清晰,色彩雅麗,層次分明,紋飾簡潔清晰,強調主題突出,圖案整體感強,規矩中富於變化。不少畫面配有詩句、印章,使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完整地移植到瓷器紋飾中來。畫面疏朗,留白較多,既不同於康熙的恢巨集大度,又不同於乾隆的縟麗繁華,以清新淡雅為特徵。與康熙紋飾比較,雍正紋飾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人物故事畫面減少,刀馬人則更為少見。雍正紋飾除傳統的纏枝蓮、雲龍、龍鳳紋之外,多以優雅嫻靜的花卉、花蝶、花鳥、花籃、博古、竹石、石榴、三果、八寶、八仙、梵文及各種吉祥紋樣為主題畫,即使是人物紋也多是四妃十六子、嬰戲圖等。在畫美女時,突出人物的修長、小腳,給人以弱不禁風的感覺。其中梵文裝飾,有時一器全用排列整齊的瘦體梵文佈滿整個器面,為一大特點。
官窯青花以繪龍鳳及纏枝蓮花為代表,畫風工麗,花式一致。民窯青花不拘一格,運筆熟練,追求自然隨意的畫風,具有很強的民間風格。
雍正仿古紋飾,從大小器物上看,大件器物以仿永宣花卉為主;小件器物以仿成化、弘治花卉為主。從內容上看,人物以仿嘉靖紋為主,動物以仿萬曆紋為主
款識
雍正款識多而雜。有本朝官窯款,有民窯款,有仿款,每一類款識又有許多種寫法。
官窯款有專人題寫,因此各類瓷器上的字型大致相同。常見的官窯款是“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製”三種題款。楷書款早期為三行雙圈,晚期為雙行雙圈或雙框。楷書款筆法挺拔峻峭,結構方正均勻。早期款略帶宋體字風格,橫平豎直,橫細豎粗。中後期的橫豎粗細大體一致,字型極為工整漂亮,成為雍正楷書的自有風格。清代官窯篆書款大量出現是自雍正朝開始的。篆書款也有雙行六字、三行六字、雙行四字的。字型筆畫粗細大體一致、工整漂亮。總體來看,雍正官窯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其次是六字篆書款和四字篆書款。四字楷書款少。一般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書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寫楷書款,個別也寫篆書款。
仿明代款識有“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但也有仿明代器物寫本朝官款,有的寫仿款,有的不寫款。另外比較特殊的是青花四聯瓶,在每一個瓶底分寫一字,加在一起正好是“雍正年制”四字款。青花六聯瓶是在中間小瓶的足內寫“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
民窯“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篆書款皆有。字型明顯不如官窯工整,筆力欠佳。仿宣德、成化、嘉靖、萬曆等官窯款不少,但與真款相比形神皆相差甚遠。花押款不僅在粗瓷上有,在細瓷上也大量出現。還有鼎、爐、靈芝、如意等實物款。
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與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閣制”、“敬恩堂”、“椒聲館”、“慶宜堂”、“養和堂”、“燕喜堂”、“立本堂”等
青料
雍正青花呈色有純藍、灰藍和青紫三種。灰藍色是典型的民窯粗器,青紫色的多屬民窯仿明作品,標準的雍正官窯青花呈色極為純正,潔淨無瑕,有深淺不同色階,略見暈散。
青料髮色有三種。使用浙料的呈色基本與康熙時期使用浙料的瓷器相同,藍中帶紫,多采用上等浙料繪製官窯青花;仿宣德青花髮色青中有黑褐色疵點,略有暈散,官窯仿宣德青花瓷髮色幽靜而勻潤,雍正早期有康熙時期的指捺紋特徵,中後期比康熙時期髮色更加淡雅,藍中帶有藏青色點;深沉的淡藍色澤,色沉釉底,髮色穩定雅麗,具有典型的雍正特點。
雍正時期除了傳統的白地青花外,還有青花胭脂紅、琺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裡青花、青花釉裡紅、藍地白花、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其中青花釉裡紅燒製很多,尤為精美,以青花繪輔助紋飾,釉裡紅繪主題紋飾,既保持了青花幽靜雅緻、沉靜安定的特點,又增添了釉裡紅渾厚壯麗、鮮豔奪目的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