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本質是期待他人貢獻與眾不同的看法,我們通過清水源投資團隊,對投資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要換位思考,要知道溝通不好很可能演變為傳統組織“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命令而非溝通的關係:整個組織只需一個正確的管理者,而其他人都是隻需執行的被管理者。其實這也是傳統工業組織最惡劣的典型做法:做一個不折不扣的執行者。我們需要“換位思考”,也就是假設我處在你的位置,想一想我會怎麼辦?大體上,等同於俗語所說的“將心比心”。
方法/步驟
據我們瞭解一般清水源投資內訓的時候是根據自身的培訓需要,量身定製培訓課程,按照不同層級不同部門的需求,制訂相應的培訓計劃和方案。在課前,以客戶期望所達到的目的為基準,設定更貼近於客戶需求的更具專業性和針對性的課程。在課中,致力於發展出多樣性、適用性的教學模式,讓員工不僅能學懂,還能運用到工作當中去。在課後,積極接受客戶反饋,持續改進,希望和客戶建立持續性的合作關係。
坦白地說,(道德層面的)將心比心或換位思考,即便不是騙人的鬼話,也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原因不僅僅是由於“位置決定腦袋”的常識告訴我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除非有一天我們屁股確實坐在了位置上,才會感受到位置上的快樂或艱難,否則,換位思考連一種理解都算不上,更不要說行動了。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對於溝通的深度誤解:溝通不是勸誡!或者說,勸誡式的溝通,只是傳統工業組織的溝通方式。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對於溝通的深度誤解:溝通不是勸誡!或者說,勸誡式的溝通,只是傳統工業組織的溝通方式。
溝通技巧分兩種,一種直線或垂直的製造組織“說服式溝通”,另外一種圓的創造組織“貢獻式溝通”,如果固執己見而不貢獻新看法,溝通很容易演化為衝突。
說服式溝通”作為傳統工業組織的主流溝通方式,要麼試圖說服,要麼苦口婆心勸誡。“貢獻式溝通”恰好相反,如果我們不貢獻出新看法或新思維,那麼,溝通很可能演變成爭辯的鬥雞場。至少,對於典型的工業組織而言,如果一個管理者跟一個被管理者說溝通一下,你就要小心了!因為他的所謂溝通,至少隱含著命令的成分。
當然,“說服式溝通”與“貢獻式溝通”之間,還有一種夾心層的溝通方式,即:包容式溝通。某種程度上,“包容式溝通”也是工業組織最大尺度的溝通方式。
至少,慢慢習慣並學會了“只需分享、無須認同”的包容式溝通,表明當下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的包容時代,減少了大量的無意義的衝突。當然,我們需要警惕“包容式溝通”的陷阱:某些精通權術的中國管理者們,以“包容式溝通”的名義藉機找出誰是支持者誰又是反對者。從這個角度來說,貢獻式溝通與包容式溝通,完全是兩回事。換言之,包容式溝通與我們是否貢獻智慧一點關係都沒有,最多隻意味著管理者的大度或寬容。
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貢獻式溝通,總是表現為“我需要你(的智慧)”。尤其是對於急於找到創新之路、卻找不到路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事實上,真正擁有智慧的人與他人溝通時,絕無一根筋式的固執己見,絕無喜歡專挑人家毛病的性格缺陷,相反,它們總是本著“東方不亮西方亮、此路不通走彼路”的智慧原則,顯得機智又靈活,絕不跟你無休無止地糾纏與爭辯。因為它們懂得一個常識,辯論不是溝通的目的,甚至連溝通手段也不是!事實上,當一個人有了想法而又試圖與你溝通時,一部分原因是期望得到你的認同或讚賞,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期望得到你與眾不同的智慧點撥。一般來說,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至少有三種或三種以上的不同角度或不同解決方法,因此,只有當我們需要說出第二種、甚至第三種的看問題角度或解決方法,才是智慧工作者的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