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學生幸福觀培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幸福一直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中所追求的共同目標。每個人對待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樣,但相同的是每個人都為了實現自己的幸福而不斷努力追尋。每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導致他們的經濟情況、教育程度、社會認知、興趣愛好、個人修養都不盡相同,所以對幸福也存在著多種不同的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就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幸福觀。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論大學生幸福觀培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論大學生幸福觀培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全文如下:
摘 要:目前高校大學生的幸福感現狀不容樂觀,其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就是心態問題。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正確幸福觀,如何從心理的角度對其進行健康的教育,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通過問卷調查分析了大學生的幸福感現狀,及其心理影響因素,並從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的角度進行了培育探討。
關鍵詞:幸福觀;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大學生的幸福感現狀不容樂觀,其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就是心態問題。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正確幸福觀,如何從心理的角度對其進行健康的教育,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幸福觀教育,通過教育和引導幫助大學生的精神追求與幸福追求達成一致。
一、解讀幸福感與幸福觀
幸福是指人們在創造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的實踐中,由於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感到精神上的滿足。它是一種感受良好時的情緒反應,一種能表現出愉悅與幸福心理狀態的主觀情緒。主觀幸福感主要是指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整體評價。包括生活滿意感和情感體驗兩個基本成分。
幸福觀屬於社會意識的一個範疇,是人生觀的一部分或一個方面,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大學生幸福觀是指大學生對自身一系列幸福問題的整體思考,是大學生幸福感受中的理性部分,它影響和制約著個體的幸福感知和幸福體驗,對大學生幸福感具有指引和調適作用[1]。大學生的幸福觀是他們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的直接反映,是他們對什麼是幸福和怎樣獲取幸福的一種人生態度的體現[2]。
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不難可以看出,幸福感是人們對幸福的感受,其強弱與否與其對幸福的看法和其人生態度等密切相關,也即幸福感與人的幸福觀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絡。
二、大學生幸福感現狀及影響因素
一調查物件
本研究選取了遼寧省某高校學生160人進行了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狀況測量,量表採用症狀自評量表SCL-90和總體幸福感量表GWB修訂版。回收問卷160份,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151份,佔被試總數的94.4%。調查結果使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3]。
二調查結果
1.學生幸福感分析
根據修訂後的總體幸福感量表GWB的全國常模,將男性得分為75分,女性得分為71分以上者確定為總體感覺幸福人群,此分數以下人群確定為總體感覺不幸福人群。調查結果顯示,感到幸福的學生佔所調查總人數的35.1%,感到不幸福的學生佔所調查總人數的64.9%,具有不幸福感的學生所佔比例遠遠大於有幸福感的學生,說明大部分學生幸福感不強。
2.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經分析,學生感覺有症狀,其程度為中到嚴重的人數比例為8.6%;學生感覺有症狀,其嚴重程度為輕到中度,存在心理困擾者的人數比例為57.0%;學生感覺良好,心理健康者的人數為33.1%。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
3.幸福感和SCL-90兩變數的相關分析
經相關分析後發現,學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非常顯著地負相關,係數為-0.474,即SCL-90分數越高,幸福感分數就越低,說明心理問題越多,幸福感就越低。
4.不同型別學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的差異比較
1不同年級學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的多重比較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年級組的學生在幸福感和SCL-90得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一年級學生和三年級學生、一年級學生和四年級學生在幸福感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其他年級組之間不存在差異。分析其原因可能為一年級學生因為剛剛進入大學,幸福感比較強烈,而三年級和四年級學生因為即將面臨就業與考研的選擇以及找工作的困難和境遇,因而他們會很少體驗到幸福感。在SCL-90測驗上,一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存在著顯著差異,其他年級組之間不存在差異,分析其原因可能為一年級學生經歷了高考的洗禮,其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會稍遜於二年級學生。
2不同性別學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的差異比較。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差異顯著。女生比男生表現出更多的心理問題,但是女生的幸福感要比男生更加強烈,差異邊緣顯著。可以解釋為本研究所調查的高校為一所工科院校,男生數量比較多,而女生的數量比較少,因此,女生可能會相對於男生來講,感覺很幸福;此外,女生在主觀上容易感知到幸福,會主動去思考自己關於幸福與否的問題,而男生在這方面沒有女生表現得更細膩,因此,他們不會主動去思考關於幸福的問題。
3不同政治面貌學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的差異比較。結果顯示,不同政治面貌的學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4不同職務學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的差異比較。結果顯示,不同職務的學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都存在顯著差異。學生幹部的幸福感要比普通學生強,心理健康水平高,且都達到了顯著性水平,具有統計學的意義。其原因可能為,身為學生幹部的學生在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優越,因此自信心比較強,容易感知到幸福,且心理狀態也自然達到了愉悅的境況。
5不同專業性質學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的多重比較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專業性質學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幸福感方面,工科學生的幸福感要弱於文科和藝術類學生,但理科學生的幸福感卻強於藝術類學生。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工科學生一般男生比較多,而文科和藝術類學生女生多,然而理科學生的幸福感卻強於藝術類學生,這可能說明理科學生的幸福感知度要弱些,即很容易感知幸福。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理科學生要強於藝術類學生,其原因可能為藝術類學生比較感性,相比理科學生來講更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6不同籍貫學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的差異比較。結果顯示,不同籍貫學生在幸福感和SCL-90上都存在顯著差異。城鎮的學生要比農村的學生體驗到更多的幸福,且心理健康水平要高於農村的學生。其原因可能為家住城鎮的學生要比農村的學生在生活等方面有優越感,自然會容易感知到幸福,而且心理健康水平也要高些。
三、影響大學生幸福觀形成的心理因素
從以上的調查中發現,目前大學生的幸福感普遍偏低,主要是因為其未建立正確的幸福觀,不知道如何去評價和感知幸福。而幸福觀及幸福感的形成,其影響因素眾多,心理因素是重要的一個。
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複雜因素的影響,心理因素有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邢佔軍就從知足充裕體驗、心理健康體驗、社會信心體驗、成長進步體驗、目標價值體驗、自我接受體驗、身體健康體驗、心態平衡體驗、人際適應體驗、家庭氛圍體驗10個方面對我國居民的幸福感加以度量[4],其中大多數方面都屬於人的心理因素的內容,此外還把“心理健康體驗”單獨提了出來,這更顯示了人的心理因素對於幸福感及幸福觀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造成目前大學生幸福感低的原因除了上述調查結果中的不同學生型別造成的差異之外,從心理層面上的原因有比較心理、沒有目標、消極心態、不知道奉獻和過於焦慮等。
四、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幸福觀培育中的路徑探析
一加強低年級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包含職業理想規劃、職業選擇規劃和學習目標規劃。大學低年級學生的主要任務更多的是儘快融入新的集體,適應大學生活,抓好基礎課的學習。因而要大力加強低年級學生的職業生涯,包括職業理想的規劃、職業選擇的規劃和學習目標的規劃。
二加強高年級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
大學高年級的學生因為會直接面臨著考研與就業的選擇,以及如何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因而此時的學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態問題,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首先,讓學生秉承正確的就業觀念非常重要。其次,讓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就業心理準備。最後,讓學生學會選擇。
三加強對普通學生的幸福觀引導
從以上的研究中發現,作為學生幹部要比普通學生的幸福感要高,因此要加大對普通學生的幸福觀教育。首先可以通過溝通交流或者通過對學生的幸福感採用自陳量表的形式進行評估,分析出學生本身對幸福的認識,總結出學生出現錯誤幸福觀的結點,針對這一結點進行心理輔導[5]。
四加強對於特殊群體的幸福觀教育
通過研究結果得知,農村群體的學生幸福感較低,因此應該加大對以上特殊群體學生的幸福觀教育。首先,應通過多種渠道如心理行為訓練等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其次,多與特殊群體學生進行談心、鼓勵其多參加課外活動、給予其積極關注等。此外,還可以通過量表測驗加分析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評估和指正,從而對其進行幸福觀教育。
五塑造大學生的積極人格特質
積極心理學家賽裡格曼等人研究發現,有六種美德和二十四種積極人格特質普遍存在於每一個個體身上。六種美德是智慧、勇敢、仁慈、公正、律己、卓越,二十四種積極人格特質是創造力、好奇心、開明、好學、洞察力、誠實、英勇、堅持、熱情、善良、愛心、善於交際、公平、領導才能、團隊協作、寬容、謙虛、謹慎、自律、鑑賞、感恩、希望、幽默、虔誠。這些積極人格特質在不同年齡的人身上表現會有所側重,但是這些積極人格特質對提高人們生活的滿意度很有幫助[6]。大學生群體正處於人格形成的關鍵階段,應該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活動等形式幫助學生形成以上的人格,從而為大學生的人生髮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淺談服刑家庭子女的心理髮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