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送茶與鬥茶的歷史演變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9日

  在我國的飲茶歷史當中,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說鬥茶,但你有沒有聽說過點茶與送茶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點茶的歷史

  點送茶是茶道與民俗的結合,頗富民間色彩。宋代文人雅士、達官貴人、浮浪子弟一方面繼承唐代的品飲藝術,但另一方面卻拋棄了唐代茶道基本精神,將飲茶變成了玩茶,分茶、鬥茶便是他們百無聊賴的創造。

  提茶瓶者沿門點送茶在"朔望日"顯得最為重要,朔日是農曆每月初一,望日是農曆每月十五,是早晚三炷香祭祀家神的日子,茶在西周時代曾作祭祀品,南宋臨安的百姓們或許以茶代酒,是否古風猶存?待考。提茶瓶者點送茶遇上本街婚喪之事還起著"往來傳語"作用,北宋孟元老撰寫的《東京夢華錄》卷五《民俗》載: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鄰里,互相支茶,相問動靜,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門。

  鄧之誠的註解雲:提茶瓶即是趁赴充茶酒人。尋常月旦望,每日與人傳語往還,或許集人情分子。看來提茶瓶者利用點送茶之機,在本社群內傳遞資訊,如某家老人去世,某家少壯夭折,某家嫁女,某家娶媳,某家做壽,某家喬遷……這些社群大事全靠提茶瓶人"傳語往還",有時還當"分子頭",歙錢集體送禮。提茶瓶者點送茶不僅給千家萬戶送了茶,還送去茶之精神:致清導和。於聯絡感情、和衷共濟大有裨益。

  送茶的歷史

  上面所提到的東京,即今之開封,時為北宋都城。說明提茶瓶點送茶早在北宋就已有之。

  點送茶另一方式是"齪茶",送茶人是"街司衙兵百司人",身份不高貴,但比尋常百姓是樓上鋪晒席--高出一篾片。就因為有那麼小小一點權勢,他們便可借點送茶之機,敲街市商賈的竹槓。和尚道士也點送茶,以廣結善緣,沽名釣譽,並藉機張羅"生意"***為人辦法事***,以此作進身之階。

  在南宋大酒樓還有另一種點送茶。食客登樓就座,便有跑堂的"提瓶獻茗",待以上禮,別具一格的是盞中加入時令鮮花,以增茶香,稱之為"點花茶"。

  分茶遊戲始於北宋末年,蔡京著《延福宮曲宴記》記述了一件事: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徽宗皇帝召宰執親王等曲宴於延福宮,宴會之上徽宗露了一手:令近侍取茶具,親自煮水煎茶,注湯擊拂,其手法妙在不同於一般點茶,盞面乳白色,幻化出"疏星朗月"圖象。

  這便是古怪刁鑽的分茶遊戲。要求擊拂後盞面的湯紋水脈的線條、多彩的茶湯色調、富變化的嫋嫋熱氣,經茶人臆想,組合成一幅幅朦朧畫面,狀若山水雲霧,狀若花鳥蟲魚,狀若林蔭草舍……稱之為"水丹青"。據說僧人福全最擅此道,他甚至能將茶湯幻成一句詩,若同時點四盞,便得四句詩,並連貫成一首絕句。這位分茶能手頗有名氣,常有施主請求他表演,以一飽眼福。福全驕矜自詠道:生成盞裡水丹青,巧盡工夫學不成,卻笑當時陸鴻漸,煎茶贏得好名聲。這位僧人自視甚高,竟不把茶神陸羽往眼裡瞧。社會風氣如此,也難怪這位和尚自吹自擂。

  宋代詩人詠分茶遊戲的詩句有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矮低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楊萬里的《澹庵座上觀顯上人分茶》寫的最生動傳神,詩曰: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禪弄泉聲,隆興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紛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

  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宋人不滿足於實實在在的煮水、擊拂,而將茶事昇華為一種奇特的不可思議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從茶事中"分"出一個未載入藝術史冊的藝術門類。顯上人就是當時頗有造詣的"分茶藝術家",巧手擊拂,竟在盞面形成這樣的畫面:高天行雲,飄飄浮浮,遊離不定;萬木蕭索,江影幻變,不可捉摸。傾瓶點茶,線條瀟灑,盞面又如現狂草,字型雄健遒勁。我們姑且稱之為"分茶畫",有如今之抽象畫,卻曇花一現;有如今之朦朧詩,卻無法印成鉛字。宋人遊戲人生並不足取,但他們對藝術的靈性令人佩服。或許他們缺乏唐代藝術家的大氣派,但豐富的想象力及細膩的藝術感覺並不遜於前人。

  鬥茶的歷史

  分茶或許過於雅奧,在宋代並不普及。蔚為全社會風尚的是鬥茶。

  鬥茶又叫"茗戰"、"點茶"、"點試",是茶事中的"兢技專案"。主要比賽煎茶、點茶和擊拂之後的效果:一比茶湯表面的色澤與均勻程度。湯花面以鮮白為上,象白米粥冷凝成塊後表面的形態和色澤為佳,稱之為"冷粥面"。茶末在茶湯麵分佈均勻,形成"粥面粟紋";二比湯花與盞內壁相接處有無水痕。湯花緊貼盞壁而散退叫"咬盞",不佳;湯在散退後在盞壁留下水痕的叫"雲腳渙亂",亦不佳。兩條標準以第二條為最重要。比賽規則一般是三局二勝,誰水痕先出現便叫輸了"一水"。蘇東坡有詩云:"沙溪北苑強分別,水腳一線誰爭先。"另有附加標準,是比較茶湯的色、香、味。色尚純白、青白、灰白、黃白次之。為了便於較色,茶盞流行色以黑為佳,普遍使用的是黑色兔毫建盞。

  描寫鬥茶的詩作如北宋晁衝之的"爭新鬥試誇擊拂,風俗移人可深痛",一方面慨嘆世風日下,一方面又欲罷不能而隨波逐流,在《陸元鈞宰寄日注茶》寫道:"老夫病渴手自煎,嗜好悠悠亦從眾。"大文豪蘇東坡倒樂此不疲,《西江月》一詞吟道:龍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來從北苑。湯發雲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人間誰敢更爭妍,鬥取紅窗粉面。經蘇東坡這麼一美化,鬥茶倒成頗有詩意的雅事。

  鬥茶源於前朝,興於宋代,究其原因:一由於宋代城市經濟發達,豐裕的物質生活刺激了人們對茶藝的進一步探索,於是茶道社會化、大眾化,併成為一門娛樂藝術。鬥茶傳入日本,日本僧人去其遊戲人生的一面,賦予莊重嚴肅的主題。重新設計近乎羅嗦的程式,從而改造成今之日本茶道。在本書前面已論及。再者,宋代政治不重開放,而重"內修",治國的重心著眼於國門內之事。雖有外患內亂,大部分時間是"太平年月"。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安而忘危,連皇帝宋徽宗也有閒心著《大觀茶論》,以品茶為樂,何況一般庶民百姓?所以,當時上至帝王將相、達官顯貴、文人雅士,下至浮浪歌兒、市井小民,無不以鬥茶為能事。

  點送茶、分茶、鬥茶在宋代興盛,風光了二、三百年。宋亡於元,蒙古族入主中原,遊牧民族的草原文化雖未能取代中原的農業文化,但已如洪水猛獸在中原大地衝擊掃蕩一番。蒙古人也要飲茶,但那因為吃了牛羊肉片,要用熬煮得發苦的茶汁化食去腥羶,並不解茶道,對鬥茶之類的遊戲更不感冒。皇帝忽必烈不欣賞,茶道自然遭到冷落。到明朝烹茶由煎茶變成沖茶,鬥茶之類遊戲隨之消逝。茶宴·茶話·茶會以上三者皆由"煎茶待客"演化而成的聚飲方式。茶宴源於魏晉,興於唐代,重在宴請;茶話是品茗清談,重在一個"談"字,或叫"閒聊";茶會是以茶聚會,重在社交;茶話會是後二者的結合,今已風行全國,併為世界各國所接受。
 

  

毛蟹茶的歷史淵源
坦洋工夫怎樣鑑別真假
相關知識
點茶送茶與鬥茶的歷史演變
傳統陶藝的歷史演變是怎樣的
關於資訊概念的哲學定義和資訊功能的歷史演變
淺析稅收原則理論的歷史演變及評價
清明節的歷史演變
元旦的歷史演變
七夕節的歷史演變
少林武術的歷史演變
唯心主義的歷史演變
臘八節的歷史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