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茶道的特性與理念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5日

  茶道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的特性與理念,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特性

  最早說到茶道“愛”的特性的,是岡倉天心的《茶書》:“茶道的要義是崇拜不完整的事物。”即愛好不勻稱的東西。茶碗、茶盒、水罐,乃至花器,全都是不勻稱的,有趣味、有品頭的東西,一眼看去,有說不出的妙趣,這就叫不完整吧。

  茶器中沒有特別勻稱的東西,太過正規,便索然無味。表面凸凹不平,形狀有歪有扁,反而會因此生起喜好茶道,親近茶道之心。 茶道有“數寄”之語。雖然寫作“數寄”,但數寄的寄是奇,奇數的奇,是相對於偶數而言的數字。《茶道要錄》中說這是不可能分成相等兩份的,不能用除法除盡的半端之數,不完整之物。或者說成表現少欲知足,或者說因奇數無法除盡,所以才會有此起彼伏的妙味,也可以解釋成沒有盡頭的意思。

  所謂數寄就是喜歡的意思。因為在萬葉假名中,與其發音相同的還有嗜好,即文雅之道的嗜好,所以數寄的意思不僅限於茶道。最早,好色之人也被叫做數寄,但現在這種意思已經不用了。作為喜歡花、茶,或者親近和歌之道的人的稱呼,數寄是室町時代特別流行的話。

  “因為喜歡,所以很棒。”

  如同這句俚語所說,不喜歡的話,藝道就不能提高。自己的嗜好,也能成為他人的嗜好。沒有自他分別,便會達到和合一體,室町時代歌道中的名人今川了俊的“一子傳”歌寫道:

  我之情趣,名之數寄。

  不成數寄,此道捨去。

  “數寄不做自他之別,禁止外有之心”。更有“同類和歌得人之意,此為難得之志”之說。

  這是讓自己的喜好和他人的喜好融為一體,彼此的歌心已非外物。獲得自他同類之心時,心中惟有深深的謝意,這種可貴之處,正是數寄的意義。

  茶祖珠光也在其《珠光一紙目錄》中說:“奇妙數寄生自內心。”青蓮院宮尊鎮法親王對珠光的養子宗珠很欣賞,稱之為“市中之隱”、“數寄張本”。然而這裡的數寄所含有的“喜歡”,不能不說是茶道的第一特徵。由此,還出現了“數寄屋”、“數寄道具”等詞語。花道的無心

  下面,解釋茶道“如”的特性。前一特性,講了茶道的不勻稱。不勻稱處有情趣,也被嗜好。但那不勻稱如果是人為的,是故意造成的話,反而會令人生厭。樸素自然,毫無裝飾的東西,用珠光的話來說就是“粗相”。不煩瑣也不花哨的東西,簡樸之物,枯槁之物,有幽玄的價值。

  中國的臨濟祖師臨濟禪師厭惡造作造業。造作造業是指費盡心機,裝飾外觀。不管多麼好的事情,有了造作之心,都會成為地獄之業,所以要厭棄它。同樣,禪的宗旨是大講本來面目,講本來的自然形象。加上了人為的東西,討厭!沒意思!製造外觀形貌,有違禪宗本意。臨濟禪師的《臨濟語錄》中有一段記述:

  “師示眾雲:道流!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拉屎撒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佛法不是離開自己的東西。悟道之事並不遙遠,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起居動作就是佛法、佛道、悟道。臨濟禪師稱之為“平常無事”。或者叫“本來無事”、“無事是貴人”等。這“無事”之處,便是佛的形象之所在。臨濟祖師還說:

  “求心歇處即無事,大德,且要平常,莫做模樣!”

  “模樣”,就是別有用心的意思。外表體面,可以打扮。著意於修飾,那不是禪。要保持自然,平素裝扮。像一休禪師那樣,留著長髮,蓄著鬍子的樣子,便是他本來應有的模樣。也叫“本來的如如模樣”。像那樣的模樣,就是沒有偽飾的模樣。用玩笑話說,就是“原來是這樣啊!原來是那樣啊!”如果模仿他人,用心造作外表,就不能說是無事。換句話說,就是要“法爾自然”,自然無心地面向茶道,任何茶事的動作,都應該自然輕鬆地進行,這是非常重要的。不帶任何勉強,一切動作都由此向彼,漫不經意地轉向無心的境界。澤庵禪師在《不動智神妙錄》中巧妙地說到了這一點:

  “心有所物,故有所思。此物若去,心成無心。無心應用而動,與用相應。然若生心物不去之想,此想還成心物。心若不作想,任其而去,自然便至無心。常此而往,終有證悟之時。非此,則不達。”

  古歌曰:

  若作“不思”想,“不思”還成思。

  不作“不思”想,方為真“不思”。

  要做到無心,就不能用心,且應與自然相應,沒有造作。做茶事就要像做茶事那樣,天衣無縫地和茶事融為一體,這就叫“如”。《金剛般若經》的說法是“如如不動”。

  以上是茶道的第二種特性。

  茶道的脫俗

  茶道的第三個特性是“脫”。脫就是脫俗,關於世俗的話,必須禁止。談論如何賺錢那樣的俗事,是茶席的大忌。茶席上所有的話題都要遠離塵俗。

  首先,一到茶室,就得撣去一切俗塵,忘掉浮事,進入一個清淨無染的世界。心中惟有清爽,不攙雜任何念頭,靜靜地安詳地入席。茶室裡所有的東西,都是非常典雅的,都能吸引人心。那些東西,越看越餘韻無窮,越有含蓄的魅力。無論多久,它們都不會令人生厭。

  其次,主人和客人之間的談話,也都是脫俗的,一切都合乎茶道的內容,猶如遨遊於羽化般的仙境,心曠神怡。

  這裡所說的脫俗,雖然指厭棄俗事,離開紅塵,但實際上,沒有所謂的俗事,只有一個真實的世界,美妙、清淨、爽朗,這便是脫俗。在這樣的地方,雖說告別了世間,像出世間一樣離開迷惑,進入覺悟的境界,但即便非常的細微,也會有差別之心在活動。棄動取靜,身處清淨之地,並且歡喜地處於清寂之地,多少有些心動,相信也是不得已的。

  茶道有“佗數寄”***即喜歡幽寂***主語o“佗”雖然有許多意思,但首先根據《茶道辭典》裡的解釋,“佗”為表達不完美的狀態,並且滿足於那種不完美,更不他求。這樣的茶人叫“佗茶人”,也是茶道的脫俗之處。茶界有一位和一休禪師進行問答的一路居士,像他那樣的人應該說便是佗茶人,也是脫俗者。

  一路居士本來是仁和寺的住持,因而也是一位不尋常的人。但是,因為他是個脫俗之人,厭棄了世間的繁雜和糾葛,便悄悄地躲起來,在泉州界東邊的石津上市村蓋了一個草菴,將一個簸箕懸掛在屋外,一邊讓行人投食過來,一邊吟詩自娛,樂於茶事。

  在茶道的發展過程中,還有慄田善法、與五郎、道六等眾多的隱逸茶人。善法是珠光的弟子,他隨身只帶一個銅壺,滿足於吃飯和茶事。他在沒有鋪木板的房間設了一個圓座,獨自一人歡笑著喝茶。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可以說他只是一個怪人,而不是真正的茶人。千宗旦在《本阿彌行狀記》中說:“沒有禮節也不雅緻的人,不過是怪人而已。”世俗的模仿,是大忌之事。什麼樣的脫俗,都有主客的應對。禮儀不作為禮儀來行持也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寬闊的心胸。縱使沒有一件像樣的茶器,從內心脫去世俗之形的人,才可稱得上“佗數寄”之稱吧。《鳥鼠集》中寫道:

  “不擁有任何名物的人,更加知道‘幽寂極珍’真正合乎自然之理,不枉費心機,爽然做茶,因而情趣盎然。”

  茶道的落處

  茶道的最後一個特性是“落”,落即落處,落到真正的家鄉,指茶的究竟處。那是一個說也難以說清楚的地方,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也無法用筆寫出來。

  前面說的脫俗,多少有些分別和執著,即要捨棄世間,想要脫俗這樣的想法。棄迷得悟,不做凡夫要做佛,不向外求,覺悟自身這樣的想法,多少帶著不能解釋的分別心,也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到了茶道的落處,便完全不能用語言來表達了。

  禪宗雖然有“本來無一物”之說,但這“無一物”中有無盡的寶藏,那也是無以言說的。還有趙州的無字,也不是有無之無的無,悟透了這個無字,一切便會顯現。一切所為都成了遊戲三昧,所做非做,都是佛行。這一點也是不能解釋清楚的。

  臨濟禪師說:“勿嫌底法”。弘法大師也在《十住心論》第一中針對諸法說:“焉舍焉取”。這樣的事情是對悟道的人說的,未悟的人若是聽了,會有出乎意料的誤解。

  在這樣的茶道里,一切都是道。在其中,一直沒有分別地脫俗,最後一定能到達落處。由此,徹底達到茶三昧的境界,所做非做,全都是對茶道的實現。如果人沒有達到這個落處,便不真實,便虛假。只是模模擬實的東西,即使在夢中,也不會明白那個“落處”!

  佛陀捨棄王宮,捨棄妻子,捨棄一切,去求真正的道。但是,那道還是有棄惡取善,舍迷得悟,斷煩惱證菩提,離生死人涅盤這樣的取捨,有分別之心。這顆心,還是我之心,是我這軀體所有之心。從這個自我,這個身心脫落,悟出道元禪師所說的:“身心脫落,脫落身心”的境界,什麼也沒有。雖說什麼都沒有,但這沒有處什麼都有。覺悟了這樣的心,真正地“惟我獨尊”,這才是世尊的成道。禪宗稱此為捨去一次身心,大死一番。將這身心落去千尺谷底。然後,從此大活,回過頭來,自由自在地生,這就叫“佛”。就像至道無難禪師***1603—1676***對著釋迦悟道後的畫像所說的:

  “但叫身心死後生,方可稱佛名。”

  在這句詩中,有深深的“落”的妙處。與此相同,茶道不悟出這個落處的妙處,也不能稱其為茶道。在世間能夠稱得上“嗜茶三昧”的高人,即使親自使用名貴茶器來做大名茶,也不會對此起執著的佗心、清寂心、閒靜心,便是這珍貴的“落”的大活的體現。任手做任手不做,任腳去行任腳去歸,一切不離茶之道,那便是真正的“落”的神祕歸宿。這樣的茶人實在少有。茶聖千利休、佗茶人宗旦這樣徹悟茶道精神的人,其落處之心極為罕見。

  什麼也不能交換的這神祕之“落”,是茶道的第四個特性。

  茶道的理念

  一、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託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二、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的功能,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

  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鑑”“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四、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廚師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臺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製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樸實味美,東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瀰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昇華到“悟我“的境界。

 

天目茶道的詮釋
談論中國茶道的發展歷史
相關知識
談論茶道的特性與理念
唐代茶道的思想與特點
日本茶道的禮儀與特徵
茶文化的特性與歷史
經營道德的特性與建設
茶道的步驟與分類
跆拳道的特點與作用
茶道的做法與心得體會
語言的特性與介紹有哪些
中國古代茶道的形成與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