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人口犯罪的形成機理及其預防策略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7日

  流動人口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流動性強、背井離鄉、居無定所,社會對其控制有一定的難度,這就導致犯罪現象的頻繁發生。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流動人口犯罪的形成機理及其預防策略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與參考:

流動人口犯罪的形成機理及其預防策略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繁榮發展,勞動力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導致社會的流動程度加強,大量剩餘的勞動力從農村湧向城市,從經濟不發達地區湧向經濟發達地區。人口的大規模流動,有利於勞動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經濟的發展,但同時由於社會管理的不完善,加之追求經濟利益的慾望較強,流動人口犯罪現象卻日趨嚴重,給社會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脅。研究流動人口犯罪的形成機理,進而為防控此類犯罪提出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一、犯罪的形成機理

  流動人口犯罪在近些來一直呈高發態勢,其產生的背景是:人口的流動基本上都是自發進行的,缺乏有效地組織和管理,因此流動呈現出混亂無序的狀態,社會難以對流動人口進行強有力地管制,再加上經濟利益的驅動,犯罪行為就更加難以避免了。誘發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下文將詳細闡述。

  ***一***社會因素

  流動人口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流動性強、背井離鄉、居無定所,社會對其控制有一定的難度,這就導致犯罪現象的頻繁發生。目前,社會管理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基礎管理不完善。流動人口的日常管理主要依賴公安機關,但公安機關在警力配置上是按照常住人口來分配的,並沒有考慮到流動人口這一因素,再加上警力不足的問題,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大多流於形式,一年來通常就進行兩三次的突擊工作,以此達到清理整頓的目的。這顯然不能掌握有關流動人口情況的第一手資料,為他們流竄作案提供了緩衝條件。其次,戶籍管理部門的工作不到位。流動人口雖然事實上已是城市裡的常住人口,但由於城市戶籍制度的身份限制,他們不能取得當地戶籍,這就要求流動人口的現居地和戶籍所在地的主管部門之間進行區域合作,落實好身份資訊。

  但長期以來,管理部門之間缺乏必要聯絡,彼此工作脫節,沒有建立一套完備的個人資訊檔案制度,對外來人口的真實資訊難以達到完全掌握的程度,為犯罪提供了“溫床”。流動人口作案後,因其在當地資訊的模糊性,致使案件取證難,偵破難,最後不了了之,姑息了犯罪行為。最後,社會保障機制的不健全。由於沒有城市戶籍,流動人口在身份和待遇上與城市居民存在差距,他們的擇業範圍狹窄,工資待遇低,福利少;在享受社會保障方面,也因戶籍的不同而與城市居民存在差別,主要體現在一系列的福利保障上,如就業政策、失業保障、醫療衛生、子女教育等方面不能享受同等待遇,甚至受到歧視和排擠。現實中,流動人口多從事勞動工作,一旦失業,便失去了經濟來源,生存條件受到極大挑戰。這些都在他們的心理上留下了陰影,一些人往往把無奈和怨氣化為心理抵制,盲目的發洩,進行違法犯罪行為。

  ***二***經濟因素

  流動人口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首先,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加大,經濟上的不平等是誘發流動人口犯罪的重要因素。流動人口湧向城市是為了謀求一份收入較好的工作,以改善自己現有的生存狀況,但由於他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又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能,許多人找不到工資高的工作,只能從事城市人不願做的底層的髒、累、重的體力勞動,如環衛工人、建築工人,其勞動所得也只是能夠解決溫飽問題。同時,還有一部分人因找不到穩定工作而處於失業、半失業的狀態。但城市居民的工作卻相對穩定,薪酬較高。面對這種經濟上的差異性,流動人口中的一部分人產生了消極情緒,企圖通過不正當的途徑甚至犯罪來實現自己的財富夢想。其次,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競爭的加大,使得流動人口在城市的地位難以得到保障,成為導致犯罪的重要因素。[1]城市的繁榮發展,財富的高度集中,與流動人口的現狀形成強烈的對比,心理上的落差,使他們把謙卑平和的心態拋在腦後,不再用道德準則來約束自己,瘋狂地追求物質上的滿足。

  ***三***文化因素

  文化背景的衝突及自身文化水平的不足,使流動人口很難完全適應城市文化,並融入城市生活。一方面,流動人口大多來自農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長期以來形成了樸素簡單的文化價值觀,當他們進入城市後,會與城市多樣化的文化價值觀產生強烈衝突。他們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受到城市文化的衝擊,因而會處於矛盾和困惑的狀態,在判斷是非曲直和美醜善惡時思想錯位,導致越位走偏,再加上語言、行為、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都與城市居民相差較大,心理上容易產生自卑感,精神文化生活也極度空虛,在受到不良文化的影響和不良行為人的誘導時,容易失去理智,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由於階層文化的衝突,許多城市居民在享受流動人口湧入帶來的各種生活便利的同時,內心卻對這些外來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見和歧視,這使他們產生一定的挫敗感,又由於與城市居民生活條件的反差,價值觀發生扭曲變位,為尋求城市歸屬感,鋌而走險實施犯罪行為。

  ***四***個體因素

  心理失衡和法制觀念淡薄是流動人口犯罪個體因素的主要表現。犯罪學家菲利指出:“犯罪是一種有意識的活動,所以研究犯罪的最終途徑是研究罪犯的犯罪心理。”[2]夢想和現實的差距是心理失衡的原因之一。流動人口進城務工,大多是抱著到城市淘金的目的來的,由於受教育程度等自身素質的原因和經濟轉型的影響,他們找到的工作往往不盡人意,不僅條件差、工資低,而且還出現老闆拖欠薪酬的現象。面對城市居民豐富的物質生活和城市裡的種種誘惑,驅使一部分人用非法手段去實現自己的財富願望,從輕微的違法行為上升到嚴重的犯罪行為。城鄉居民社會待遇不平等是心理失衡的又一原因。

  長期以來,我國處於城鄉分離的二元社會結構狀態,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後,得不到相關部門的有效管理和救濟,在社保等方面不如城市居民,感到不公平,不被認同,產生了“仇富”、“仇官”的不健康心理。長期遠居他鄉,顧及社會輿論的心理負擔又較小,一旦與人產生矛盾,很容易引發犯罪。此外,流動人口的法制觀念淡薄,甚至少數人根本不懂法,不知道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和將要造成的嚴重性後果,不清楚自己應負的法律責任,甚至當利益受到侵害時,往往採取暴力行為去“自救”,傷人害己。


  二、犯罪的預防政策

  ***一***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機制

  立法上,不妨在有關流動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規中,增設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規定流動人口外出務工時,必須向當地的基層組織報告,由基層組織核實身份資訊,在確認無誤後開具外出證明,加蓋公章,並進行備案,為降低勞務輸出的風險做好前期工作。在流動人口流入某地後,必須在法律法規規定的期限內持外出證明到當地的公安機關進行資訊登記,辦理居留證,以確保對外來人口的屬地管理。二是規定出租屋主有將登記的流動人口資訊在一定期限內向公安機關彙報的義務。流動人口來到他鄉,出租屋是其生活場所,督促屋主嚴格遵守和執行對住宿人員的登記報告制度,能夠有效掌握流動人口的狀況,實現資訊之間的對接聯絡。若屋主不積極履行此項,給予警告甚至***,以起到懲戒作用。三是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僱傭無居留證、工作證或身份不明的外來人員,否則對單位負責人施以行政處罰。

  實踐中,首先,人口流入地與流出地的主管部門之間要相互聯絡,利用網際網路技術確保流動人口資訊的共享,以便於對流動人口的查詢。其次,公安機關要擴充警力,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治安管理,對無正當職業的人員、有前科的人員重點監查。再次,整合社群、居民委員會和人民群眾的力量一起監督管理流動人口,對於可疑人員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做到早發現早預防,保障社會的***。

  ***二***改革戶籍管理制度並完善社會保障措施

  我國實行二元的戶籍制度,即農村城市兩類戶口,使得城鄉居民在待遇上有所不同。不妨打破這種傳統的做法,參照國際經濟法中有關納稅人的規定,建立流動的、平等的戶籍制度,即只要外來人口在當地有穩定的收入,就有資格辦理暫住證或常住證,和當地居民一樣享受平等的權利,待遇和保障。這能排除城市居民的排外,歧視思想,使流動人口感受到認同感和歸屬感,減少犯罪的可能性。

  流動人口是社會保障機制中的缺失者,完善社會保障措施要求城市做好就業失業、醫療衛生、教育等各項工作,如成立就業資訊釋出平臺,及時幫流動人口找到工作,免費對失業的流動人員進行各種勞動技能培訓,加大再上崗的可能性,同時推行為農民工辦理醫療保險等切實保障他們利益的措施、開辦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解決流動人口子女上學難的問題。[3]只有強化了上述種種保障,才能消除流動人口與這個城市的隔閡感,使他們融入城市生活,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在經濟方面,加快農村經濟建設,縮小城鄉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但城鄉間的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許多農民為擺脫貧困的生活,開始向城市湧動。因此,要從根本上控制流動人口,就必須使農村富起來,加快農村的經濟建設。一是改革農村的經濟管理體制和稅費制度,減輕農民的負擔;二是大力扶持小城鎮的建設,繼續發展鄉鎮企業和城鎮的第三產業,不僅創造財富,也在一定程度上轉移或就地解決農村剩餘的勞動力。降低人口的大規模流動,犯罪現象也自然減少。

  ***四***全面提高流動人口的綜合素質

  流動人口綜合素質的低下是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素質強化。首先,加強職業技能的培訓。各地要積極施行有關流動人員的培訓教育計劃,通過建立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等方式,幫助他們獲得應有的勞動技能,從而降低與城市居民在工資上的巨大差距。其次,加強文化教育。文化素質的高低,影響道德水準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強對流動人口的基礎知識教育、科學知識教育,會使他們的道德素養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從而用自己內心的標準去判斷是非曲直,堅定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受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最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流動人口大都法制觀念淡薄,因此,在他們居住的社群、工作的單位要定期開展普法活動,以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能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試論我國成人監護制度的構建論文
人口統計資訊化建設探討論文
相關知識
流動人口犯罪的形成機理及其預防策略論文
城市化程序中流動人口犯罪的特點及訊問方法論文
跑步膝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療方法
黑頭的形成原因及其處理辦法
淺談回族倫理道德中的優良傳統及其現代意義論文
我國物價結構性上漲的影響因素及其未來走勢論文
鍵盤事件的掛鉤監控原理及其應用探討論文
羊胎盤保健品的製備工藝及其功效探討論文
提高實時作業系統的實時效能和可靠性策略論文
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狀及其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