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學課改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政治學科不同於自然科學,由於學科思想性、時代性強,而且又是理論科目,因此,教學中過程中應注重反思,而反思的過程又恰恰是創新的前提,而教學反思不僅優化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並由此萌生教師與學生在教學與學習過程中的互動。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首先,把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絡及橫向聯絡,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裡盡情暢遊。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誌、書刊、網路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政治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

  其實我們的政治也是豐富多彩的,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政治的影子。政治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政治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政治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政治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政治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

  首先溫政治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其次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絡各學科的知識***。政治包羅永珍,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絡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政治,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政治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政治也是息息相關。

  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與政治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絡。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判斷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政治資訊。可以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瞭解時代資訊。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政治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政治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政治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篇二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幾年了,我校廣大政治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經過努力,政治課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彎路。如: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以至於在一段時間裡課堂上活動雖然很多,形式也豐富多彩,熱鬧是熱鬧了,可是熱鬧過後留下的卻微乎甚微——各種各樣的活動及其豐富的形式讓學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在課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課外相關資訊,讓學生自己找出課文中自己最喜歡、最感動的內容,並闡述為何選擇這些內容的原因,不管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課堂的“標準答案”,都應該得到老師的讚揚和認可。甚至有時,教師還會被學生的某些與課堂毫不不相關的觀點牽著走,進入了盲目討論的誤區,而政治教學中最基本的字詞標點、句子段落的具體分析,文學創作手法及規律的講解在政治課堂上漸漸隱退了。一段時間後學生在作文中的錯別字、病句數不勝數,他們甚至分不清什麼叫表達方式,什麼叫寫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結構與順序有什麼區別,因此學生在政治學習的閱讀、寫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1政治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非我們的教學目標,而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政治學習中用什麼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於教學目標的要求。

  ②“政治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這裡的“平等”絕不是師生在任何事務上都是絕對平起平坐,更不是說教師與學生具有平等的知識水平。教師在尊重學生平等地位的同時又是高於學生的,他們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政治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鑑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一定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進步的。因此,教師應在堅持學生平等地位的同時在某些方面又要高於學生。

  ③關注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並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藉政治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 “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④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達到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政治學習中的調動並不等於真正的啟用,如果學生在調動的外表下內部的思維一直處於停滯狀態,這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採取哪些調動方式,只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 “動”。相反,如果學生在熱鬧的形式下內部的思考一直處於停滯狀態,這樣的“動”也無益。因此,教師在政治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啟用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真正的“動”。

  2課堂教學注意問題

  ①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探究”不僅是學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千萬不能課文還未讀懂,就找來課外知識以拓展學生的知識。教師須知知識的遷移不是“見異思遷”,向課外延伸應有“度”的限制,很多時候,將延伸的內容作為課外作業完成,會更有收穫。轉貼於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②教法。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或在枝節問題上爭論不休;有的一節課則完全用滑鼠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方法沖淡了政治教學的實際任務,難免有“做秀之嫌”。

  ③師生關係。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對文字作最後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3課堂教學避免誤區

  ①不能讓政治課變成朦朧詩,即閱讀文章不求甚解籠而統之,瞭解大意即可。

  ②不能將政治閱讀變成警句摘讀,即讓學生只找出自己認為最精彩、最感人的語句,任意闡述緣由即可。

  4課堂教學建議

  ①把預習、導讀、複習、練習都納入課堂。教師指引,讓每個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實踐,教師的主導作用則畫龍點睛地突顯在學生思維受阻時給與指導和解決,使整個學習過程能把握重點,易化難點,激發疑點,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還可以讓師生始終聚焦於教材,同時也節省了大量課內外學習政治的時間,以便組織指導學生進行更多的課外閱讀。

  ②要把握好課堂討論。在近幾年的政治課堂上,我們常見“你覺得哪裡寫得最精彩”,“文章的哪裡令你最感動”等問題,這些問題本身提得很好,但我們在設計這些環節時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讓學生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得到什麼?是對寫作手法的瞭解?還是對內在含義的領悟?學生應該從哪個角度,用什麼方法和思路去闡明“精彩”、“感動”的緣由呢?漫無目的的提問,隨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勞動。因此,課堂上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此外教師面對學生的討論時要注意適時調控。

  ③朗讀教學中要授之以“漁”。朗讀是品味文章的一個重要手段,好的朗讀是建立在瞭解文章內容、揣摩文章語言和體會文章情感基礎之上的,這些基礎,只是反覆朗讀或空泛地評價朗讀的好壞都是無效勞動。多問幾個“這裡應該怎樣讀”, “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應該用什麼語氣語調來讀” ,“為什麼要這樣讀”等,這樣在教會了學生朗讀的方法的同時也能讓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文章的情感,可謂一舉兩得。

  以上是我們在政治課改中的點滴感悟,從中不難發現,實行課改並非只是教學方法的轉變,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思想、觀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內容,它要求教師必須有一個脫胎換骨的轉變,而轉變的唯一途徑就是鑽研新課程標準,並在學習的過程中結合實踐,不斷反思,不斷更新,不斷突破,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政治課改教師。

  篇三

  新課程改革的展開與深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及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已經悄然走入了我們的課堂。課堂教學也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責任感、健全其人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使之成為一代宗師;我們不斷地反思,實際上就是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昇華自己的過程,就是走向合理教學、提升教育理念、完善自我的過程。

  一、教師角色的改變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但並不是徹底否定過去的角色,例如有人認為不能當“知識的傳播者”,要當“學習的促進者”,不能當“教學的管理者”,要當“學生的引導者”……,如果學生是主體,整個課堂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就會各行其是,像一盤散沙,雖然他們各抒己見,但對須掌握的知識模稜兩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新課改是要求我們必須打破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習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但不是全盤否定講授法,講授法並非全是“灌注式” 。其實講授法自有它的優勢,簡潔高效,在單位時間內資訊輸出量大。正確運用講授法,對發展學生的智慧也是有益的。如: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在學習時,什麼是生產社會化就需要老師加以適當的講解。不然學生就很難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一直注重的是結果,所講給學生的是生硬的知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在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中,老師以一個學習者、尤其是一個成功的學習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即在講的內容上,注重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獲得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生硬的結果。

  作為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我認為仍然是教師應盡的責任,因此我們不應以否定一切的態度來看待教師角色的轉變,而應該多一點辯證觀點,教師既是知識的呈現者,也是資訊的組織者;既是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學習的促進者;既是課堂的管理者,也是課堂的合作者;既是學業的評價者,也是學生成長的記錄者。在這裡,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是不能忽略的。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在課堂教學中起穿針引線的作用,把各個教學環節有機地連線起來,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學生反饋的資訊進行重組、加工,使學生能在積極、有效、高質量的多向、互動、探究中掌握知識。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熱鬧”、“浮躁”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當前的課堂中,新的學習方式的應用,學生自主意識比以前得到增強,合作願望不斷提高,探索熱情持續高漲,熱熱鬧鬧的討論場面已經不難見到,學生幾人一組,七嘴八舌的開始了討論研究,課堂上氣氛非常活躍。然而,相當一部分討論只要老師深入其中,就會發現這種流於形式的討論,只是表面熱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各行其是,說的、做的很多都與老師要求的無關,出現了活動的形式化、淺層化傾向,並無實際功效。我們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注意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千萬別讓課堂變成一個沒有秩序的課堂。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秩序、規矩並沒有束縛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正相反,它能有效地保護學生正常地學習和平等交流。在一定的秩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少一些自以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多動,多一些探究。我們說的民主並不意味著一味的遷就,自主也不等同於放任自流,尊重更不能演化成放縱。學生思維的發展和遵守井然的秩序並不矛盾,一個形式上有秩序的而內容上突顯個性追求思維發展的課堂才是我們想要的課堂,讓孩子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學會合作、學會探究,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2、自主學習

  新課程倡導自主的學習模式,但有人主張讓學生自主學習就是“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學生上臺,老師下臺”,我認為這樣帶有片面性。提倡學生自主活動,不等於放棄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自主學習在倡導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同時,並不排斥學生作為教育物件接受教師指導的必要性。如:調查你所在的學校或居住小區周邊的環境問題,並向有關部門提合理化建議。學生對回答身邊的環境問題不困難,但提合理化建議就很不易說全面了,這時就很需要老師的指導。教師引導解決此類問題要從國家和個人該如何做,如何健全法制和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等方面入手即可。但我們在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更要注重有效的自主學習,講究促進自主學習的策略。*** 1***要建立積極的課堂環境,真心實意營造寬鬆、安全的氛圍。***2***使教學生動有趣,並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絡,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如:在九年級政治總複習中,我展示了這樣一個材料:從“神舟”一號至四號順利升空到成功發射“神舟”五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自主研製和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到“神六”實現雙人多天飛行,我國航天事業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很多情況下都是出示問題後,學生討論回答。這次我是讓學生自己聯絡材料設計問題,由於對這個材料學生很感興趣。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如:①當你在電視上看到“神舟”號騰空而起,直衝雲霄及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後,你的感受如何?這一問題具有開放性,提的不錯。②請你為神舟六號飛船升空設計一條廣告語或標語。這個問題設計的也很新穎,當時我追問了一句:能展示一下你設計的廣告語嗎?那位同學的回答是:神舟再登九天,科技創造強國。儘管學生的問題和答案還不是盡善盡美,但還是很有創造性的。***3***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樂於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4***以某種建設性、激勵的方式給予學生快速、準確、詳實的反饋。***5***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價值、與他人有聯絡和被尊重的感覺。***6***培養學生選擇能力、履行責任的能力。***7***鼓勵學生提出有深度、開放性的問題,並且鼓勵學生相互回答。

  3、合作學習

  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但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方式的轉變時,合作學習不應該理解成狹隘的課上討論學習,合作學習還包括學生在課下與夥伴、老師、家長、同學等的交流,學生只要在這個過程中有所獲,應該都是有效的合作學習,因此,合作學習應該滲透貫徹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現在教學中有這麼幾種傾向:*** 1***合作學習主要適宜比較簡單的學習任務的完成,因而課堂中呈現出來的合作學習,往往只是同學們“合作”找出老師佈置的問題的答案。如:九年級教材第一課《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的問題:①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是什麼?②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標誌是什麼?③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是什麼?……這些問題的回答就屬於這個型別。***2***不僅在教學的難點、重點處要討論,而且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也提出來讓學生討論,結果導致課堂教學表面上是全員參與,實際上沒有任何創新和實效。***3***還有的教師在一節課就安排多次討論,熱鬧的討論聲使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匆忙零亂,缺乏整體性。這些都具有片面性,我們應明確以下幾個方面:

  *** 1***首先,要明確什麼問題適宜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應該是在學生個體無法完成,或個體無法有效完成的任務;或者是學生對自己產生的想法和做法有待與他人討論,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設計的合作內容要有利於促進動腦、有吸引力,同時還具有挑戰性,有利於集體研究,促進合作學習,能產生積極的態度,對合作學習產生強烈的願望。

  *** 2***其次,什麼是真正的合作學習?

  衡量學生是否進行了合作學習,關鍵不是看有沒有組織小組討論,而是看學生的活動是否具有合作的意識,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能***善於傾聽、述說、交流、分工與協作等***,是否產生了合作的效能。如在課堂合作前,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分工,並在組內安排學困生優先發言,讓他們先說出最容易想的解題策略,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合作時,要求他們認真仔細地聽取別人意見,細緻分析一下過程,取別人之長補己之短;教師巡迴指導過程中,應重點指導學困生學習操作活動,瞭解他們的學習思維狀況,幫助他們解決操作困難。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體會到:同學之間的積極的相互依賴意味著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啟發中共同學習,而不是消極地依靠某個學生或某一部分學生解決全組問

  *** 3***真正讓學生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應該注意的問題:①要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合作。②明確學習中當多人合作的效果確實比一個人好時,才進行討論合作。合作時要處理好組內組員之間的關係。③合作前要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作好合作的準備。④合作學習的時間、頻率要控制適當。⑤引導學生善於總結,準確表達小組討論研究的結果。

  4、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相對的是接受學習。有的老師認為有了新型的學習方式,傳統的的學習方式就應棄之不用了,也就是接受學習被全盤否定。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接受學習,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探究學習,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也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① 我認為接受學習還應分兩種:被動接受式學習和主動接受式學習。主動接受式學習不同於學生單向接受老師傳授知識的被動接受式學習,也不同於科學家發明創造所採用的發現式探究學習方式,而是一種通過類似探究的方法或途徑來獲得或體驗知識結論的學習方式,在這種學習方式中,既包括探究式學習的特徵,但實質上又仍然是接受式的學習,不過是通過探究和體驗而獲得知識結論的主動接受式學習***因為知識結論已經由前人發現並加以概括形成理論,並構成課程內容了***。而這樣一種相容兩者的主動接受學習方式,恰恰正是普遍存在於我們學校中的學生學習方式。我們不可能每節課都探究,每個問題都探究,那樣根本完不成教學任務,應引導學生就某個章節、某個問題讓學生體會探究方法,學會對問題的探究。可見,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都是學生的重要學習方式,彼此應取長補短。當前我們在大力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的時候,既要看到探究學習是師生在課堂中一種積極的學習方式,又要看到這是一種受學習內容、學習條件限制的學習方式,是一種不能普遍適用於任何內容的學習方式。

  三、 多元化的課堂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評價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使學生更明智、更理性地進行學習。為了張揚學生的個性,有的老師為了追求課堂的活躍氣氛,片面地運用了肯定為主的教學原則,幾乎課堂只要學生回答了問題,老師總是面帶微笑地表揚“不錯,你動了腦筋”“你真聰明”等鼓勵性語言,但對一些錯誤的回答,老師卻沒能及時地引導學生認識領悟,回答究竟是“錯”,還是“對”。過分的模糊評價將導致學生的知識缺陷和是非不分,一句由衷的讚譽,或是誇獎,可能使他們終生受益,但教師的評價如果很隨意,不明確,學生聽了之後就猶如喝涼開水 ---索然無味,久而久之學生對老師過多的廉價表揚會默然處置,學習的積極性又從何而來?我認為,當學生的回答很好時,我們教師要給予真誠的表揚;當學生的回答殘缺不全時,教師要指明努力的方向;當學生的回答背道而馳時,我們應委婉地進行批評指正,只有這樣明確的、求實的評價才有利於學生學到知識,獲得發展。教師不但要把握好評價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該在課堂評價中,實施多元評價,多方面開發學生的潛能。

  實踐證明,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適時作出評價,可以充分滿足學生受表揚的心理需要,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但學生需要的是帶有真情的、恰倒好處的、中肯的表揚。這種表揚才顯得珍貴,才能深深打動學生的心靈,才能成為學生內在的、不竭的學習動力。

  這需要我們注意以下幾點:表揚注意適當的時機和場合;表揚要講究“度”;表揚要真實,要發自老師的內心、真誠;表揚要因人而異;表揚要講究方式。教師同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自評、運用自評、建立自信。學生自評有利於調動學生內因,啟發學生認識自我,發現自我;運用自評有利於減少對學生的傷害,使學生不斷地認識和改進自我。如:在聯合國主辦的一次關於環境問題的全球徵文中,獲得最高獎的是一篇只有一句話的文章:“當地球上只剩下一個人時,他***她***聽到了敲門聲……”⑴請你展開想象,續寫這篇文章***不超過 50個字***。⑵續寫後,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感想。學生在完成續寫並談完感想後,讓他們對自己的答案自評時,學生自評為“我覺得我寫得不錯”“我覺得我想得不夠完善”“我覺得我做得還行”等等。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互評,促進合作,共同發展。教師在引導學生互評時,首先要幫助學生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夥伴,從夥伴的優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激勵學生共同發展。例如:一個學生是這樣續寫的:他走到門前,打開了門,沒有看見任何人,只有那荒涼一片,風帶著沙在空中飛舞,沒有花,沒有草,只有那沙漠。當這個同學讀完馬上就有同學站起來評價,一生說:“你寫得非常合理,真好,我要向你學習。”另一生說:“你寫是風沙在敲門,我寫的是幻覺,我想跟你比一比。”接著就很有感情地讀到:當他開啟門時,他看到了以前的景色,到處是綠綠的草,鮮豔的花。當他走出去時,這景象便消失了,他對自己以前破壞環境的行為是多麼的後悔!多麼懷念以前的時光!這位同學剛讀完便贏得全班肯定的評價----熱烈的掌聲。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總之,我們要不斷轉變教學理念,積極探討適合學生髮展的評價方式、評價角度,建立完善的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評價機制。

  隨著新課程的逐漸推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不斷深入,會隨時地暴露出一些問題,但我們堅信,只要我們能正視這些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採取對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必能達到中學思想政治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所追求的新境界。
 

初中政治公開課教學反思
初中政治課堂反思
相關知識
初中政治教學課改反思
初中英語教學課後反思
初中體育教學課後反思
初中體育教學課後反思
最新初中政治教學反思範文
初中政治教學工作總結最新範文
初中政治教學工作總結範文
初中政治教學工作總結
初中政治教學研究論文範文
初中政治教學老師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