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診斷疾病
或許許多人都會認為,中醫通過摸脈就能夠治療病人的疾病,這也太厲害了。但實際上中醫只是憑著摸脈就能夠知曉病情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資料,歡迎閱讀。
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
1.望診:是醫生用視覺來觀察病人的神色情況,作用初步估計病人所患上疾病的輕重,疾病的性質以及預後的根據。望診是四診之首,這是真自然的。病人來了之後,醫生首先看一看病人,對病情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2.聞診:就是醫生用聽覺和嗅覺來辨別病人發出的聲音和排出物的氣味,對分辨疾病的寒、熱、虛、實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3.問診:這點更為重要,詳細詢問病人的病史,能夠充分了解疾病的全部過程以及病人的主要痛苦,對於分析病情,做出了正確的診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切診:就是平時指的摸脈和按診兩個部分。是醫生用手對病人的脈搏和病變的部位觸控按壓,從而獲得比較客觀的體徵。
這以上的四種診察方法是通過長期的無數人次的親身經驗和歷代醫學家的不斷總結形成的一種具有民族醫學特色的診斷方法。在臨床應用時,必須把四種診斷方法綜合起來。
那種認為單憑摸脈就能診斷出疾病的人,是對中醫診斷方法缺乏全面的瞭解。他們不瞭解當病人的症狀表現與脈象不一致時,醫生可以採取舍脈求證的方法。必須特別之處的是,那種自吹單憑摸脈就能看病的醫生,大都是些“賣狗皮膏藥”的江湖郎中,是不可信的,千萬不要上當受騙,防止疾病沒治好還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間。
中醫是怎樣診治疾病的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絡起來的有機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機體各個部分在生理上互相聯絡,在病理上互相影響;不但如此,中醫還把人與自然界聯絡在一起,認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這就是貫穿中醫理論的整體思想。
中醫看病講究“辨證論治”結合“辨病論治”。首先是收集資料,中醫要求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然後在這些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中醫的整體抽象思維,得出辨證結論。中醫的辨證方法包括八綱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經絡辨證等。其中八綱辨證又是最常使用的,而八綱又以陰陽為總綱,辨其表裡、寒熱、虛實。抽象思維的過程,就是將望聞問切四診資料與人體的生理病理相聯絡,根據疾病的不同,結合醫生個人的經驗特點,選擇一個或幾個合適的辨證方法,做出分析綜合。最後採取相應的治法和方藥或鍼灸按摩等方法進行治療。
比如患者感受外邪了,咳嗽症狀很重,痰白略黃,粘稠不易咯出,口渴,還有鼻塞流清涕,頭痛,惡寒***怕冷***等症狀,中醫診斷病名是“咳嗽”,八綱辨證屬實,表寒裡熱證,臟腑辨證病位在肺,採取解表散寒,清肺止咳的方法,可以選用麻杏石甘湯加減。
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望是觀察病人的精神、面色、體態、舌象、表情等;聞是聽病人的說話、咳嗽、喘息等聲音,嗅出病人體味、排洩物的氣味等;問是詢問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狀,以前所患過的疾病等;切是用手診脈或按腹部有沒有痞塊等。常有人以為一摸脈便能說出患者的病情是很高明的大夫,其實中醫經典裡說“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對患者的觀察細緻入微,對各種臨床現象的瞭解儘可能全面,有助於做出準確的診斷。
中醫的病名診斷一般並不困難,而辨證的結果就要複雜得多。尤其是久病重病多病的時候,證型往往錯綜複雜,虛實、寒熱,不同醫生都有可能做出不甚相同的結論。加之中醫有不同的流派,醫生有各自的經驗和特點,對於同一個病人,辨證可能完全不同,採取的相應治法就會不一樣。即便辨證相同,中醫方劑學的內容也是汗牛充棟,醫生根據各自的經驗和用藥特點,也可能開出不同的方藥。而不同的方藥有可能取得同樣好的療效,也有可能療效大相徑庭。
目前中醫體質正日益受到醫生和老百姓的重視,目前比較普遍的可能是九種類型體質辨識法。其實體質辨識也包括很多方法,比如有先天體質的說法,根據生日推算人的五運六氣稟賦,不同稟賦有相應的體質特點和易患疾病。一些醫師把“辨證論治”、“辨病論治”、“辨體論治”三者結合應用。作為現代中醫大夫,必須與時俱進,對西醫的知識也要有所掌握,才能適應時代需要。
有人會說,中醫治病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太難把握了,這是對的,中醫學是一門非常博大精深的學問,絕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領悟的。有人在報刊雜誌上看到一個方子,便對號入座,以為就能治療自己的病,其實這種做法是十分不妥的,有時甚至可能適得其反。我在臨床上有時也遇到這樣照方開藥的人,感覺很無奈。現在全民的養生保健意識的提高是件大好事,對於簡單的小問題,選用一些非處方類中成藥,可以自行解決,真是遇到疾病,請教有經驗的中醫大夫才是明智之舉。
中醫如何診斷耳聾
1.風熱侵襲
證候:開始多有感冒症狀,起病較速,耳悶耳脹堵塞感,耳鳴、聽力下降而自聲增強,伴頭痛、惡寒、發熱、口乾等全身症狀,脈浮數,苔薄白或薄黃,區域性檢查見鼓膜輕度潮紅及內陷。
辨析:①辨證:外感熱病中出現耳鳴耳聾,脈浮數為辨證要點。②病機:外感風熱上擾,耳部經氣痞塞不宣故有耳內阻塞感,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發熱惡寒,脈浮數,苔黃均為外感之徵。
2.肝火上擾
證候:突然耳鳴,如聞潮聲,或如風雷聲,風聾時輕時重,每於鬱怒之後耳鳴耳聾突發加重,併兼有耳脹,耳痛感,眩暈,口苦咽乾,頭痛面赤,心煩易怒,夜寢不安,胸脅脹痛,大便祕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辨析:①辨證:突發耳鳴耳聾,頭痛面赤,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為辨證要點。②病機:因足少陽經上入於耳,下絡於肝而屬膽,所以情志抑鬱,肝氣失於疏洩,鬱而化火,或暴怒傷肝,肝膽之火上擾,清竅被蒙,則生耳鳴耳聾。火盛炎上,故頭痛面赤;肝膽火旺,擾動心神,故心煩易怒,夜寐不安;肝氣鬱結,絡氣不暢,故胸脅脹悶;肝內火鬱,腸中津液被灼,故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肝鬱化火之徵候。
3.痰熱鬱結
證候:兩耳蟬鳴,有時閉塞如聾,胸悶痰多,耳鳴眩暈***眩暈【譯】:是因機體對空間定位障礙而產生的一種動性或位置性錯覺,絕大多數人一生中均經歷此症。***,時輕時重,煩悶不舒,二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辨析:①辨證:雙耳蟬鳴時輕時重,有時閉塞憋氣,痰多胸悶,苔黃膩,脈滑為辨證要點。②病機,痰熱鬱結,矇蔽清竅,氣道不暢,故耳鳴如潮,甚則氣閉失聰;痰濁內盛,氣機不利,故胸脘滿悶;痰火中阻,影響健運則口苦,二便不暢;苔黃膩、脈弦滑均為痰火之症。
4. 腎精虧損
證候:中年以後雙耳聽力逐漸下降,伴細聲耳鳴、夜間較甚,失眠,頭暈眼花;腰膝痠軟,遺精多帶,口渴多飲,舌紅少苔,脈細弱或細數。
辨析:①辨證:中年以後耳鳴耳聾,夜間較甚,兼見腰膝痠軟,遺精多帶,舌紅脈細為主要辨證要點。②病機:經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半即衰之謂也。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清竅,邪火轉而上乘,以致耳鳴耳聾逐漸加重;腰為腎之府,腎虧則髓不充於骨,故腰膝痠軟;腎虧相火妄動,干擾精室,故多虛煩失眠、夢遺走洩;舌紅少苔為腎精不足之徵;精血不足,故脈來細弱無力;若見細而兼數,則為陰虛相火亢盛。
5.脾胃虛弱
證候:耳鳴耳聾,休息暫減,勞而更甚,蹲下站起時加重。倦怠乏力,勞怯神疲,納少,食後腹脹,大便搪薄,面色萎黃,脈虛弱,苔薄白膩。
辨析:①辨證:耳鳴耳聾,時輕時重,四肢睏倦,昏憒食少,大便時糖,脈細苔薄為辨證要點,②病機:脾胃虛弱則清氣不能上升,耳部經脈空虛,故耳鳴耳聾;脾弱運遲,胃虛納呆,則食少便溏;脾陽不實四肢,則懈情無力,脈細弱、苔白膩,均為脾氣虛餒之徵。
溫馨提示:多吃含鐵豐富的食物,缺鐵易使紅細胞變硬,運輸氧的能力降低,耳部養分供給不足,可使聽覺細胞功能受損,導致聽力下降。補鐵,則能有效預防和延緩中老年人耳鳴、耳聾的發生。常吃有活血作用的食物,活血化瘀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黏稠度,有利於保持耳部小血管的正常微迴圈。可常食用黑木耳、韭菜、紅葡萄酒、黃酒等。
黃帝內經與人類養生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