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質量提升工作會上的講話***3***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8日

  教育質量提升工作會上的講話篇3

  同志們、老師們、同學們:

  下午好!在學校高度重視和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我校20xx年提升本科教育質量會議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就要閉幕了,在此,我代表學校黨委向所有參會人員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謝!向大會的圓滿成功表示熱烈祝賀!

  這次會議為全校進一步統一認識、轉變觀念、總結交流、推動本科教學質量提升工作提供了機會和平臺。

  當前高等教育面臨著嚴峻的形勢。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推進實施,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不斷作出新的部署,並持續增加了投入和支援,高等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毛入學率不斷提高,在短短十幾年就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了名符其實的人力資源大國。但同時也面臨很多新的挑戰。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導致了人力資源需求變化。勞動力市場對人力資源的結構和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使得知識更新和成果轉化週期不斷縮短,網際網路技術飛速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對大學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和學習方式形成了強烈衝擊。另一方面,社會對高質量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等教育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從以規模擴張和空間拓展為特徵的外延式發展轉變到以提高質量和優化結構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

  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本科教育工作中既存在共性問題,各個學校也有一些各自的不足,這些李建東副校長已經在開幕式上講過了,在討論與發言中大家也進行了充分的分析與交流,鄭校長在開幕式上也就辦學理念作了很好的發言,我這裡就不重述了。

  沒有哪個教師不想把自己的學生教好,也沒有哪個學生不想把自己的學習搞好,更沒有哪個高校不想讓自己的學生成人成才成功、讓自己的教職員工幸福快樂,這是我們的共同基點。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全社會乃至全球範圍的普遍共識,但其實現過程卻並不容易。因為它不是單個事件,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同時也不僅僅是理念認識問題,也還存在一個大環境和實踐操作問題,只有全社會各界人士及全體教職工、學生,家長等各方真正重視,共同努力,人才培養質量才可能得以真正提高。為更好地完成這次大會提出的各項工作任務和目標,推進本科培養質量提升,我再強調幾點意見,與大家共商:

  一、高度重視,認真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我們所有工作的最終落腳點是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本科教學是學校經常性的中心工作,衡量一所大學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就是看人才培養的質量。我們要認真貫徹高教30條“高校領導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學校管理工作中,把工作重點集中到提高教育質量上”的要求,黨委會、校長辦公會、學院黨政聯席會等要經常研究本科教育質量問題,學校職能部門也要形成專題研究和完善保障本科教育教學服務等制度,每年要召開本科教育教學工作會議,著力解決教育教學中的難點問題,把本科教學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自覺強化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理念,全校都要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提升辦學水平最主要指標來抓。

  關於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國家已有明確要求,我們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高度重視道德和誠信教育,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的社會責任感,努力培養愛國進取、創新思辨,厚基礎、寬口徑、精術業、強實踐,具有國際視野的行業骨幹和引領者。具體而言,立德樹人,如何立,如何樹?

  一是要著力培養學生的道德感。良好的道德品質決定著一個人發展的方向,影響和左右著一個人的行為。美國教育家德懷特·艾倫講過,“如果我們使學生變得聰明而未使他們具有道德性的話,那麼我們就在為社會創造危害。”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提到未來一千年的科學時指出,人類所面臨的挑戰不是來自科學,而是來自道德。道德決定我們是創造奇蹟還是創造怪物,是讓人類更加幸福還是毀滅人類。教書育人,育人為本;德智體美,以德為先。無數的事例說明,做人、做事、做學問,首先是做人。5月12日,華商報報道了我校機電工程學院2011級學生下井營救落井3歲男孩的事蹟,新聞轉到我校網站上很多人都給予了正面評價,這就是正能量,培養一個有道德感的人比純粹培養一個有才的人對社會貢獻更大,德就是一個人成才的木桶短板,德的高下,決定了一個人一生成就的最大值。司馬光在《資治通鑑》提出了四類區分人才的觀點,“才德雙全者為聖人,才德俱無者為愚人,德勝才者為君子,才勝德者為小人。”古人的“德乃做人之本”的思想,至今仍然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甚至更加需要。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是傳統道德最濃縮的精華所在,也是現代社會最需要的道德品質。我們學校每年畢業七八千人,這些學生走向社會之後呈現一個什麼樣的面貌,向周圍的人傳遞一個什麼樣的訊號,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他們在學校裡受到了什麼樣的教育。在現代社會,一個有道德教養的人,必然得到社會的肯定,受到大家的歡迎和喜愛,我們要把育人作為首要目標,讓他們有擔當、明是非、懂善惡、知美醜、講誠信,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成為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才,這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二是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探索制定實施有利於學生成才的個性化培養方案,而不應該是隻把精力集中在名目繁多的“實驗班”,我認為,人才培養比選拔更重要,大眾化教育是“推”、是“塑造”,而不是“拔”、不是“模鑄”,它更應該關注“後進生”的成長成才,有別於精英教育的培養模式與方法,要探求“水漲船高”的整體人才效應;在自然界,那種孤零零立在田野中的樹,會長得歪歪扭扭,枝蔓旁生;相反,樹林中的樹由於有臨近樹木的阻礙,就會長得高聳挺拔,以求獲得其上方的空氣和陽光。要構建知識-能力-素質全面提升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和“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創新與創業”“關愛與引導”四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完善轉專業制度,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個性化選擇,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個性化成才通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尊重學生個人選擇,積極營造鼓勵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育人環境,使學生在校期間養成終身受用的良好習慣和獲得未來發展的多種準備。

  三是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育人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要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各類專業實踐教學學時學分,實施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拓展以“星火盃”為代表的科技實踐活動。進一步加強社會實踐,推動學生廣泛參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活動,探索建立學生實習實踐的相關制度,大力推進實踐教學改革,繼續加強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專業特色實驗室,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校企聯合實習基地建設,建立專業-學科-科研一體化、高水平的實驗平臺,完善實驗室開放執行管理機制和校外實習保障制度,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加強學生實習實踐基地建設,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二、人以為本,樹立科學的人才培養質量觀

  一要強化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要把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所有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對人才培養工作投入感情,把培養學生作為事業來做,把關愛學生作為本能來要求。學校領導更要關注學生需求,善待學生,捨得在學生身上下功夫、花本錢。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應該是大學永恆的精神追求,要把高校對學生的管理轉化為對學生的服務。

  二是要釐清教學、學科與科研的關係。在高校,人才培養是原點、根本和核心;學科建設保障人才培養,助推科學研究;科學研究提升人才培養,帶動學科建設。三者內在交叉、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教學應是高校科研的主要目標與延伸,應是學科建設的內在動因。我們要根據自身情況,合理安排教師教學和科研工作量的比例,通過教學、科研管理體制以及政策制度等內部分配製度改革,激勵教師投身教學的積極性,在有關考核、獎勵、晉升制度上,保障認真從教且教學效果好的教師能夠獲得較好的待遇,使我們的政策措施真正起到既保證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又有利於促進開展科學研究的作用,實現教學與科研和諧發展,使兩者良性互動、共同提高。

  三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教師要首先傳授給學生對待知識、對待學術的科學精神,訓練學生髮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教給學生專業知識,讓學生自覺養成問題意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毫無疑問,教學工作是重要的。一位成功的教師應該受到尊重,但是,如果他沒有引導學生向最高方向努力,難道他不該受到譴責嗎?

  四是要樹立“給學生創造更多的選擇機會才是最好的服務”的理念。在某種程度上,人生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要讓學生真正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選擇課程、選擇參與各種活動等。我們的義務和責任應該是給學生創造更多的選擇機會,激發學生更多的發展潛力,變“學一行”“愛一行”為“愛一行”“學一行”,避免從選材到培養的割裂局面、扼殺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和而不同,提升和優化學校治理能力

  立德樹人誰是關鍵?教育部20xx年工作要點提出,要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學校如何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辦出優勢,如何提高資源、資產利用效率,加強精細化管理,都對學校提升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領導班子作為學校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的領導者、組織者和推動者,毋庸置疑是立德樹人的關鍵所在,責任重大,要提高和力、合力和向心力,各負其責,和而不同,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把心思集中在想幹事上,把膽識體現在敢幹事上,把能力展現在會幹事上,把功夫下在幹成事上,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學校管理和學生培養上,把時間用在治校上,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質量上。

  四、深化改革,優化人才培養體制機制

  一個雞蛋,從外面開啟是食物,從裡面開啟就是生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通過改革體制機制增添動力、釋放活力,形成內在驅動力。

  一是要改革教學模式。在教學手段使用、教學方法、教學環節等方面要積極改革探索,鼓勵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和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多采取互動式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的聯絡和交流,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增強學生運用網路資源學習的能力。要把教授給本科生上課作為一項基本制度,將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任的基本條件,讓最優秀的教師為本科生上課。

  二是要建立人才培養目標動態調整機制。要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型別層次結構,堅持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導向,優化專業結構,制定各專業質量標準與人才培養標準,建立專業設定預警、退出和動態調整機制,繼續提高優勢和特色專業的集中度優勢,做到動態與靜態相結合。

  三是要完善協同育人機制。要構建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建立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實務部門與人才培養結合,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鞏固完善學校與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戰略聯盟,擴大資源共享、合作辦學、協同育人和共贏發展。

  四是要推動建立教學內容更新機制。要推進課程改革,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探索模組化課程設定:如公共基礎課、公共選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實踐活動課等,平衡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基礎教學與職業技能訓練之間的關係,兼顧系統性、前瞻性和實用性,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材質量,為跨專業教育、培養複合型人才搭建平臺。要進一步拓展視野,加快推進國際化程序,重視培養國際化人才或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吸引更多的外國學生到中國留學。

  五是要完善職稱評審制度。要探索建立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雙軌制職稱評審制,把教學效果的好壞作為重要指標,鼓勵教師將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思考融入課堂教學,使廣大教師從內心裡樂於教學,安心教學,讓教師能夠全身心迴歸課堂,靜心於自己的教書事業。只有當教授職位的工作和能力有明確要求時,當教授被要求要跟上所在領域的發展並要盡全力促進領域的發展時,特別是當他因這些原因而被選出時,那麼教授就是一個值得為之努力爭取的職位,成功的競爭者就會得到相應的尊重。

  五、多措並舉,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綜合素質

  立德樹人從誰立起?財富不能成就大學,大樓也不能,大學是由教授和跟隨他們學習的學生們構成的。大學是少數學生能夠踏入的最後和最高一步,之後,他走向世界,他在大學裡有意或無意感受到的理想會影響他今後所能達到的高度。教師是人才培養的實施者和主導者,不僅在傳授知識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以其“為人師表”的表率作用對學生髮揮著巨大的精神影響。教師的教風及人格、水準及態度都將對學生產生重大影響,對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要拓寬教師來源,形成恰當的師生比。要積極引進人才,國外著名大學每年都有年輕學者進入,很大一部分是從外面引進的,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不允許自己學校的學生直接留校。作為行業特色型高校,我們要探索從行業企業引進一些具有較高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同時,保持一定的教師“保有量”,形成恰當的師生比,也是提高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的基礎和前提。

  二要抓師德。師德是社會道德的重要標杆,教師教育學生,一是知識、二是方法、三是品格,其中品格是最高層次。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大學是君子培養君子的地方,君子不一定培養的就是君子,但小人肯定是培養不出君子的。教師要將愛國精神、事業心、責任感、團隊意識、認真刻苦等品格,融入課堂、融入課題、融入文章,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學識風範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一般而言,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會經歷三種基本的關係。第一種是子女與父母的關係,第二種是學生與老師的關係,第三種是下屬與上司的關係。我理解人生就是在這三種基本關係中交替,圍繞這三種關係,我們有很多要學的知識,理論上而言,除了父母你沒辦法選擇,其餘的都有可能選擇。你以前當學生的時候希望有什麼樣的老師,你就要努力做你所希望的那個老師,並告訴你的學生:什麼是你期望的學生,這樣我們的教師就能做一個讓自己快樂、讓家庭快樂、讓朋友快樂、讓學生快樂、讓社會快樂的人,你就是一個自身非常和諧的人。我們現在回想一下以前的老師,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老師,往往是有人格魅力和德行的老師,雖然可能他教什麼內容你已經記不清了。

  三要提升教學能力。我校青年教師是教師的主體,青年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成為教學質量中的關鍵因素。學校將逐步建立教學准入制、助教制、教學質量評價辦法等制度,形成制度化、層次化的教師教學能力培訓機制,著力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定期選拔優秀骨幹教師到國外著名大學進行教學研修,建立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長效機制,健全老中青教師傳幫帶機制。還要實施青年教師助教制度、本科教學准入制度和新開課、上新課試講制度、“兩課”教師和輔導員能力提升計劃,還要探索建立中青年教師社會實踐制度,組織開展調查研究、學習考察、志願服務等活動,促進中青年教師進一步瞭解國情社情民情,選派中青年骨幹教師到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兼職或掛職,參與產學研結合專案,促進其專業特長、職業發展與服務社會相結合,推進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其在教學科研的實踐中鍛鍊成長。

  六、從嚴施教,規訓和塑造合格的畢業生

  當前我們個別老師缺乏責任心,照本宣科,我講我的,你愛聽不聽,只要不影響我講課,學生幹什麼都無所謂,有的學生經常不到課。這種態度是不合適的。有些學生進入大學後缺乏新的人生髮展目標,自我約束能力、心理除錯能力欠缺,極易產生挫敗感和逃避心理,經常不到課,那還能學到什麼東西?考試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考風是對學風的最終檢驗,考風不正會敗壞學風,會損害踏實學習的學生,也很不公平,任其發展,教育教學質量必然會嚴重下降。考風是學風建設的晴雨表,關係到公平公正和誠信,也關係到人才培養質量和學校的聲譽,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正學風必先正考風,抓考風促學風,把嚴肅考風考紀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對待,要形成誠實守信光榮、違紀作弊可恥的氛圍,要讓學生感受到考試違紀作弊是高壓線,一旦觸碰將會付出高昂代價。各學院、各職能部門要嚴格執行對學生違規違紀處理和淘汰等制度,不能放水,不給考試違紀作弊行為留下生存空間。

  中國有句古話叫“棍棒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總的來說,我們要從嚴治學、從嚴施教,敢管敢要求,一些老師為了學生評教得到好分數,一位偏袒放任學生、甚至討好學生,這是非常不合適的,也是不負責任的。教育育人,不但要教書,重要的還要育人,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要努力當一名嚴師,做學生的好榜樣。前蘇聯教育家加裡寧說過:“如果教師很有威信,那麼這個教師的影響就會在某些學生身上永遠留下痕跡,正因為這樣,所以一個教師必須好好地檢點自己,他應該感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過這樣嚴格的監督”。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能否奏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本人能否以身作則,嚴以律己。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是無聲的命令,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身體力行,凡是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必須堅決不做,這樣說話才有力量,才能使學生口服心服。只有先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嚴格要求他人,這就是榜樣的力量。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西電培養的畢業生怎麼樣,是每個人都應該關注的,我們一定要從嚴施教,從嚴管理,這也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

  七、以文化人,不斷加強環境育人建設

  我們能為學生提供什麼樣的發展環境?什麼樣的教學模式?什麼樣的服務模式?這會關係到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所以,育人環境的營造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要求。環境育人是個系統工程,育人環境包括優美的景觀環境、濃厚的學術環境、民主的學習環境與和諧的人文環境等。人從總體說是社會的人,任何個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環境的產物,古人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學校就像一個大染缸,每個人都會對投入染缸的布料有其期待的色彩,但其色彩成色的優劣就與染料、水溫及方法等綜合因素相關。同樣,學生進入學校,就會在其生態環境中隨時間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一個人出了問題,這個人所處的生態環境可能早就出了問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固然重要,但孕育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尤其是良好的學校班子作風與管理隊伍作風,更具普遍的人文價值和深遠影響。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好的環境能讓學生在無形的濃郁深厚的大學精神與特色文化中,受到感染、薰陶和教化,產生持續有效的群體氛圍,對個人產生經久不衰甚至伴隨終生的影響力。我們要善於以文“化”人,以環境去“養成”人。要在營造自由寬容的生態環境、教學相長的育人氛圍上下大功夫,要通過長期努力與積澱,以一種潤物無聲、水到渠成的方式,營造一種感人至深、催人上進的氣氛。要重塑成功的內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不論他是誰,起點如何,我們能夠而且必須幫助他們在學習中取得成功,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甚至雙胞胎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興趣和長處。我們相信,每個學生都會以不同的方式成功,只要他在大環境裡學到了知識,塑造了人格,收穫了快樂,也能與人快樂且未傷害他人、危害社會,他就是成功的,這也應該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八、重在落實,增強提升本科質量的責任感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學校經過充分研究制定了“關於進一步提升本科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以及“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各學院形成了各自本科教育改革創新舉措和質量提升工作計劃,各職能部處形成了促進本科教育質量提升的保障舉措或工作方案,都有了精彩的演講與表述,下一步我們的重點就是抓落實,要著手推進建立教師投身教學的激勵機制,從制度、平臺、評價、上升通道及物質保障等各個方面鼓勵優秀教師投身教學、熱愛教學,把教學當作事業去做。哈佛大學羅爾斯教授,15年不發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的《正義論》,現在這本書成為了經典著作。但他講課非常認真,當他講完一學期的課後向大家告別,學生們不約而同地起立鼓掌。他已經離開教室很遠,學生還在鼓掌,為他的學術精神而鼓掌。有在場的中國學生問,你們要鼓到什麼時候?他們回答,要這個教授在很遠的地方仍然能聽到掌聲。我們有沒有這種精神?這是一種遠離世俗塵埃的追求卓越、追求真理的一種境界,這是脫離了功利化的自我昇華,這是一種精神財富的生產。西電老一輩專家學者和幹部身上也讓我感到了這種精神的彰顯。我們的評價指標是否能吸引大家都來上課呢?對學生除了從嚴施教外,激勵、尊重和賦於責任才是最好的激勵手段,要從全域性出發,不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不能光治標,要治本,逐步培養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提高反省能力。教與學更多的是精神思維的活動,是良心活,是傳承創新。我們不能象一個富翁對為生活而奔波的貧者斤斤計較一分錢而不屑一顧。我們要反思對教師“評工分”的評價方式,要把教師當“主人”去激勵、去關心、去服務、去尊重對待,探索發揮出教師的最大潛能;要反思對學生像管“幼兒園小朋友”的手段,要把學生視為自己的兒女去教育、去塑造、去“恨鐵不成鋼”、去疼愛和引導。要探索學院辦大學的路徑,真正做到:二級辦學,重心下移。全校各單位一定要把人才培養放在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以人為本,切實把工作重點向教學環節聚焦,加大教學投入,保障教學經費,深化教學改革,不斷增強辦好學校、育好人才、做好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調動一切力量,完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工作體系,以高層次的校園文化、高水平的學生服務、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高質量的後勤保障來共同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今天大家都談了很好的意見,希望各個部門立足部門實際,找好抓手和切入點,真正做好一兩件事,比如學院結合教學工作提出一兩件事情認真做好,比如職能部門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深化整改與服務教學抓好一兩件事的落實。

  最後,再強調兩點認識。一是穩定是一切的基礎,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遵循法治的原則,教學工作也不例外,首先要保證正常秩序,在此基礎上才可能有真正持續的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從而達到最終的和諧。

  二是“天人合一”,學校的工作及提升本科教學質量也可借鑑“三定律”。一是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既不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外的形式,這也告誡我們做什麼事情不能胡來,不能無中生有,也不能瞞天過海。“熱”不能完全轉化為功,有一些會損耗掉,不能“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要敬畏自然,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尊重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尊重大學的內在規律。同時還告誡我們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仕而優則“學”,更不能求全責備一個專家或學者,要專注學生及每個人的“德”養成。二是慣性定律。沒有外力時,物體都做慣性運動,人和社會亦然,人才培養更是如此。慣性很大,不能做一件事馬上就見效。改變慣性,一是要加外力,但不能過急,要逐步調整,隨時修正或抑制***不利的***慣性使然***習慣使然***,要重視機制、體制及制度的約束,重視環境的營造,重視習慣的養成。三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外力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作用在不同的部位,產生的效果不一定同樣,但你壓得越厲害,反作用力就越大。人定勝天是不可能的,碰到問題時光靠堵不行,要注意疏導,還要找準“施力點”,對症下藥。另外,你幫助了多少人,就有多少人幫助你;你讓多少人快樂,就有多少人讓你快樂;你用真誠對待過多少人,就有多少人用真誠對待你;你用多少真誠對待了人,人就用多少真誠對待你;你算計了多少人,你就要準備接受多少人算計。

  同志們,教育工作是一項神聖而偉大的事業,大學回歸首先應迴歸到大學本身的高尚與博雅,大學改革首先應剔除領導幹部、教師、學生身上的功利主義,要與國際接軌。我們從事的不僅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項關乎千家萬戶的良心工程,我們每個人都要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踏實工作,創造條件,讓來到西電上學的莘莘學子在這裡成人、成才,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體會成功、走向成功!

  謝謝大家!

 
 看過教育質量提升工作會上的講話的人還看了:

小學安全工作會議講話
八年級學生會議講話稿
相關知識
教育質量提升工作會上的講話***3***
教育局局長在全市教育工作會上的講話***3***
在衛生計生工作會上的講話***3***
工程管理工作會上的講話***3***
教學質量提升工作總結參考範文
區長在全區教育工作會上的講話
縣長在工程質量兩年行動會上的講話
鎮經濟工作會上的講話材料
全市政協宣傳資訊工作會上的講話
政協宣傳工作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