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為什麼要喝香薷飲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很立秋時節,民間有喝香薷飲的飲食習俗,那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立秋喝香薷飲習俗的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立秋飲食習俗:香薷飲介紹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曆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清代名醫吳謙著的《醫宗金鑑》卷二十八雲:“香薷飲,治暑熱乘涼飲冷,陽氣為陰邪所遏,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腹滿、吐瀉者”。明清時期,也傳有立秋時服香薷飲清除從夏季帶下來暑溼、預防感冒的民俗。《帝京歲時紀勝》中也提到,要在立秋前一天,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至立秋日闔家飲之。

  古代民間因此有習俗在立秋前一天到藥鋪買好香薷飲的原料,急火煎好後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時涼飲。中醫認為香薷飲以涼服為佳,且不易引起嘔吐。

  香薷飲處方介紹:

  香薷飲是中醫的一個古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藥組成,具有消除暑溼、預防感冒的作用。所以立秋前一天,人們都會到藥鋪買齊這些藥,然後煎好後露宿一夜,於次日立秋之時涼飲。

  香薷飲就是一個好東西。香薷、白扁豆和厚朴的組合,來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薷飲有發汗、解暑、健脾、利溼之效,對治療夏季中暑、頭暈、嘔吐、腹瀉等效果顯著,使用也比較簡單,可以拿開水泡,代茶飲。民間在中醫藥方的基礎上,發展出這種民俗,實在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在曹雪芹的《紅樓夢》裡,就出現過“香薷飲”。有一次,林妹妹隨賈母、寶玉等去清虛觀打醮看戲,其間,不知好歹的張道士給寶玉提了門親事,惹得林妹妹心裡不快。天氣炎熱加上情緒因素,林妹妹便中暑了,當時醫生給她開的方子,就是“香薷飲”。

  香薷飲加減化裁為多個方劑。《溫病條辨》中,在香薷飲的基礎上,加上銀花、連翹兩味藥,名為“新加香薷飲”,以辛涼宣散的銀翹相助,正合暑為陽邪,非涼不清之旨;此方再加上青蒿、滑石、甘草名為“加味香薷湯”,加清涼芳散的青蒿以清暑邪,滑石滲溼利溼,疏導三焦,甘草和中,調和諸藥,並可矯其苦味,更增強解表滌暑、芳香化溼、清熱滲溼之效;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飲;去扁豆,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加陳皮、人蔘、白朮、黃?、木瓜、甘草等,名十味香薷飲。

  香薷飲除用於治療因乘涼飲所引起的怕冷、發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症之外,也可作為立秋的防暑飲品加以飲用。香薷飲雖為解暑良方,但服用也有禁忌症,如發熱、汗出、不惡寒、心煩口渴者,不宜服用。

  香薷飲的做法:

  香薷飲的做法也很簡單,可將香薷10克,厚朴***搗碎***5克,白扁豆***炒黃搗碎***5克,放入保溫杯中,以沸水沖泡,蓋嚴燜1小時,待涼後代茶頻飲。飲後可發汗、祛暑,對有上吐下瀉症狀者也適用。

  也可將上3味藥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水煎時需先將3味藥提前浸泡10~20分鐘,煎藥時水量最好別少於500毫升,火宜大,時間要短,即“大火急煎”至200毫升左右;服藥時,一定要冷服,防止服藥後出現嘔吐現象;服藥後,以患者從頭到腳,特別是手足心微微有汗為最佳。

立秋飲食養生應該怎麼做
江蘇各地立秋習俗介紹
相關知識
立秋為什麼要喝香薷飲
立秋為什麼要吃黃瓜
立秋為什麼要吃西瓜的由來介紹
立秋為什麼要吃藕
立秋為什麼要吃茄子
立秋為什麼要吃西瓜
立秋為什麼要吃西瓜的由來
為什麼立秋要喝香薷飲及由來
大暑為什麼要喝羊肉湯的來歷
立春為什麼要看春臺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