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行者無疆讀後感
《行者無疆》真的是一本好書,在這裡,我不便多述書中的細節內容,你不妨自己去慢慢賞讀、細細體味、好好享受。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歷時6個月,餘秋雨走過了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但卻又不僅限於只是記錄;是旅行但又不僅是一次他鄉山水的風光領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學習與探索、風土人情的揣摩與領會,每一次歷史的背後都引發我們的無限驚歎和思索。
首先覺得大師就是大師,寫法非凡:每節開篇多以精煉的詞藻和深遠的意境開始,又收於凝重的歷史和感慨。“廢墟,大海,海浪,歷史常常從這裡出發;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裡隱蔽;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常常在這裡轉折;蒼涼,寂寞,執著,歷史常常在這裡凝鍊。”
更讓人驚歎的是,無論餘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我們很榮幸通過大師的眼睛,知道了歐洲這片鮮活了幾世紀的土地,歷經上蒼的考驗,它的國家和偉大的大師們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樣,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南歐的威尼斯,一個身在現代而無車馬的喧鬧水城,一個著實讓人嚮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讓這座古老的小城顯得風燭殘年,岌岌可危。歸納起來,覺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總是幫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維,總是把出色者列入強者之列。於是威尼斯身上產生了矛盾之美。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中呢?
西歐的巴黎和我們想象的一樣高傲,氣宇軒昂而且神采奕奕。大師在描寫巴黎時用的最多一個的詞是“聚合”——財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審美氣氛的聚合……的確,柔情萬種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讓這裡的人有了不一樣的自在。
全書之厚重和紛繁豈是我等閱者倉惶之中可以理解得到的,僅讓我們藉以餘秋雨大師的評價:“歐洲文明確實優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文明,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這令我們這些足不出戶的凡者打開了一扇西方歷史文明的視窗,使我們擁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
行者註定是孤獨的、是淒涼的、是痛苦的,但註定又是不可戰勝的。歷經無數的遊行,每次彷徨於陌生的都市,見證一次次的生死浩劫、歷史滄桑鉅變,心靈在一次次震驚和痛苦中游離,但這倘若無法摧毀一個戰士的心志,必將使得他更為強大。我一直都對行者這個詞十分敬仰,或許源自於水滸中“行者武松”的果敢和仗義的好感,亦十分嚮往成為一個可以暫稱為“行者”的旅遊過客,雖不得真諦,但還可在路上行走幾番。人一生至少有兩件事是還需必須做做的,一件是旅遊,一件是讀書,前者可以使你身體在路上,後者則可以使心靈遊歷於世界的歷史舞臺,但我覺得不純粹的去行走一番永遠都無法那麼的真切。
有那麼一天,讓我們都成為一個自詡為行者的過客,遊歷著世界上那麼多無盡的文明瑰寶,暫得那心靈的複雜,將別有一番滋味!
篇二
今天,我終於將餘秋雨先生所著的《行者無疆》拜讀完畢。全書共分四部分,分別記述了他在南歐、中歐、西歐和北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描繪了四地區的滄桑鉅變和人文風情。我對這本書感悟頗深,我既領受到餘先生旅歐的艱辛、知識的淵博、獨特的視野、思辨的敏銳和文筆的冷峻,也對歐洲歷史和歐洲文明有了更深更細的瞭解。
這本書可以說是餘先生的歐行漫記了,他和同行者一道遠行前往歐洲進行社會考察和採訪,從南歐一角踏上歐洲大陸開始,由南至北一路走去,遊歷了許多國家,踏遍了歐洲的山山水水,走訪了許多名人故居,充分領略了歐洲古典文明曾經擁有的輝煌和現代文明的活力四射的魅力。餘先生自知是匆匆過客,所以每駐足一處,總是處處留心,細緻入微地觀察,用歷史的眼光、獨特的視角,在良知的驅使下理性看待中西方之間的文明、人文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並從中對比反思,直言中國在這些方面隱存的種種弊病。的確每個國家和民族甚至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本體,都有其生存發展所固有的良性特質,但也會存有影響其生存發展的負面因素,所以只有在對比中勇於揭示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斷改過自新,不斷前行。我很欣賞他的這種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這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思索和對話,是對歷史的直視和感悟,是一種膽略和智慧。對此我頗有同感,歐洲社會即保留了古典傳統的魅力,也輝耀著現代文明的光芒,中華文明悠悠五千年,本來應該有著比歐洲更厚重的歷史沉積和更多值得世人仰慕的有價值的精神所在,而我們卻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沒有真正將傳統文明的精髓發揚光大;人們在追求財富的同時,卻忽略了精神素養的提升,從而缺失了精神文明這一臂膀的支撐,這是前進道路上的悲嘆之處。在這裡,我呼籲更多像餘先生這樣的有社會良知有歷史和社會責任感的仁人志士湧現,靠他們的言行感召感染世人勇於面對社會和自身存在的缺失,主動學人之長彌己之短,積極提高國民的人文素養,讓我們的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舞臺重新大放異彩。
《行者無疆》真的是一本好書,在這裡,我不便多述書中的細節內容,你不妨自己去慢慢賞讀、細細體味、好好享受。
篇三
先生在九十年代跨越了中亞、西亞、歐洲大地,在窺探城市風貌和人們歷史的道路上一直在思索著。可以說每到一處,他都用一顆非常激動的筆記錄著自己對於建築、詩文、歷史整體的打量和逐漸深入的剖析。
就是在他散散的字裡,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了一位文人乃至整個當代的文人的內心躁動。為漸漸迷失的價值躁動,為不能徹底解惑的書齋遺蹟躁動,為曾經並不安詳現代又悄然無聲躁動。說白了,文化就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後漸漸失去了應有的尊重和保留。
但是歷史的小巷裡、閒人的談資間、民間的野史中或多或少能收斂到一些真正藝術的殘垢,舔到與藝術本身相關的墨汁。所以我每次讀那些沒有被注重的遺蹟時,就想徜徉在自己設定的背景裡,希望永遠不要出來,因為一旦出來就破壞了那張用想象安慰的畫卷。
他大概有許多感慨的話要說,所以才記敘下自己在旅途中臨時感知,那些感知是經過加工的。我自己每次看那些關於龐貝、羅馬、威尼斯時,就不禁感覺到背後的灼熱,這便是對於文化苦旅的粗糙觸控的感覺。
從亞洲走到北極是遙遠的,但要真正地讓一些野蠻、荒誕、懶散沉落在人們的主觀之後,那麼這個過程更遙遠。在走訪過程中多是熱情,讓人難以身處冷落的部落,所以比以往文人更有懷敬、沉湎之情。雖然漫長,但是著實詢問了些關於恢巨集的東西,碾碎了不該破壞這些原本不羼有近代的東西。一路的記憶,一路的欣賞和嘆息!
將蔓延在歐洲的羅馬文明和擴散在太平洋西岸的中華文明進行一次對照。從城市的佈局,前人的書籍,儲存的建築,全然能分曉兩種文化是有著很多的相似,而並未人們所說的排斥。所以要我們感同深受地去咀嚼一些即使是頹廢的帶有偏見的風俗。中西亞、歐洲並不是美國那樣單調,也並非中國現在的不倫不類,或許在不經意的半壁半開的木門就能夠透露出一點關於當地的祕密,或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就能夠閒聊到關於古代的茶館、酒廊,或許在公共的廣場和天然的花亭不受意識控制地就能發現我們需要採摘的現場。從別人和博物館收藏的古畫裡,從大街小巷一路皆是的雕紋中,從一位赤足面板黝黑的農夫的眼神裡,都可以解讀到過去對現的影響。
要拍攝的畫面太多太多,每一次的拍攝也並沒有雷同,所以你就不問時間就是在捕做,直至膠捲沒了,直至人都困睡了。然而有的不要去這般的拍攝,這樣反而使得所經歷的有了缺陷,難以使得藝術在固定的鏡頭裡輾轉。所以就用筆記,就用自己的腦袋去揣測、推敲,串聯著前人們的見識,夾雜自己的聽聞。哪怕在一處小小的寓言裡,你也能領略到寓言背後時代的風騷。
美麗可能是背馳的,隱諱的,不願意去回憶的。但是誰讓我們這樣說它有這樣的質感?是我們所看的影視裡,是有過在這個國度生活的那些人。所以這隻代表了他們的見解並未你自己的閱覽。真正的體會是無論全盤否定自己的情感,無論讓你突然停筆失去了靈感,無論欣喜到癲狂的地步,都能保持著對於一種物象和精神的平視。就是這種帶有好奇的、惶恐的、畏忌的、模糊的心情去修飾著這些平視後留下的結果,就真正的造就了、渲染了、激活了美。
《行者無疆》的確是本難以釋手的書,通過保留一些所見識到的軀殼充滿帶有東西方全然的思想使得文化在上升。
行者無疆,但最後只是無我。
自立愛默生散文讀後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