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之戰的背景介紹
伊闕之戰後韓國精銳損失殆盡,秦國則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原擴充套件,那麼伊闕之戰的背景是什麼呢?你想了解更多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伊闕之戰的背景,希望能幫到你。
伊闕之戰的背景
要是說起伊闕之戰有些人也有了解,但是要是說起伊闕之戰背景想必知之甚少吧。伊闕之戰其實就是當時秦國為了開啟所謂的中原通道的一場戰鬥,伊闕之戰是由白起在伊闕的迎戰韓國、魏國、東周的一場戰鬥。
現在就來看看伊闕之戰背景。秦國原先只是一個簡單的諸侯國,原本並不強大,直到秦穆公的時候,秦國才開始參與到諸侯爭霸中去。在戰國初期時,韓、趙、魏三國被周天子所承認,於是成為了當時的新興國家。當時的魏國是最強大的,因為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魏國是最早實行社會改革的國家,所以國力強盛。到了戰國中期,則是另一番面貌,這時候可以說秦、齊、楚、趙、魏、韓、燕這七個國家爭雄的局面已經有了雛形,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和齊國的鄒忌變法讓秦國和齊國都逐漸強大起來,而魏國衰弱,所以他的霸主地位被秦、齊兩國取代。在秦惠文王稱王后,各諸侯打偶先後稱王,自此各個國家之間交戰不斷,外交也更加頻繁,有出現“合縱連橫”的鬥爭。
秦昭王繼位後,秦國就開始加快吞併六國的步伐,在秦國進攻韓國的時候,還和韓國、魏國、齊國一起攻打楚國。面對四國大軍,楚國做了多項部署,他一面抵抗秦國,另一面派軍抗擊齊、韓、魏三國軍隊。但是垂沙之戰楚軍大敗。在這大戰後,秦國想進一步攻佔韓國和魏國的土地,但是擔心齊國會出兵,就將計劃暫時擱置下來。後來因為齊國的孟嘗君逃到了魏國,還黨人魏國的相國並且還進攻齊國,這時秦國知道機會來了,於是秦國開始交好齊國,由此秦國東侵有了非常好的時機。這就是伊闕之戰背景。
伊闕之戰的結果
伊闕之戰的時候秦國能以一國之力對抗韓、魏、東周聯軍,可以看出秦國是非常強大的,由此可見伊闕之戰結果肯定是秦國勝利了。不過有人好奇為什麼伊闕之戰結果會是秦國而不是三國的聯軍呢?
原本戰局是處於僵持的,如果秦國當時沒有采取行動的話,最後伊闕之戰結果可能會被改寫,秦國將不會勝利。在兩軍僵持許久後,秦昭王接受了丞相魏冉的推薦,讓白起接替了向壽擔任主將的位置。由於兩軍兵力懸殊,秦國的兵力不足韓、魏、東周聯軍的一半,但是憑藉這伊闕地勢險要,所以兩軍仍在僵持。白起擔任主帥後,眺望韓魏兩軍,並且發現兩軍位置駐紮的並不緊密,後聽情報兵訊息說韓魏兩軍主帥並不和睦,想各自儲存實力。於是白起想到了避實就虛、各個擊破的策略。
在戰鬥開始的時候,白起使用疑兵之計,只佈置了少量的士兵同韓國軍隊對陣,還擺出想要進攻韓軍的架勢,讓敵人誤以為這是秦軍主力的進軍方向,藉此牽制韓軍。而真正的主力卻被白起繞道帶往韓魏等聯軍的後方,然後攻其不備,魏軍因為毫無防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不一會兒魏國就遭受慘敗。韓軍知道夢盟友被擊潰也就迅速準備撤離,不想同秦軍交戰。沒想到的是秦軍乘勝追擊,想要擴大戰果,秦國將韓國軍對殺的是片甲不留、屍橫無數,還俘虜了魏軍的主將公孫喜。
伊闕之戰的起因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魏襄王和韓襄王在同一年去世,韓國、魏國局勢動盪。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韓國,秦國將領向壽奪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
韓國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秦國是共同的敵人,韓、魏又有同盟關係,魏王並沒有作壁上觀。魏王立即下令,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點齊人馬,前去助戰。於是魏、韓國君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東周也派兵加入魏、韓聯軍。
東晉北府兵將領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