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時事新聞評論彙編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時事新聞評論是有著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一種文體,高中生如何寫好政治相關評論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中政治時事新聞評論,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評論一

  時事評論背景:

  “服用三到五週,總膽固醇下降11.4”“糖尿病患者,吃了藥之後兩個半月血糖正常”……一些極其普通的食品,經過精心包裝就成了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並以成本數十倍的價格賣給老年人。今年央視3·15晚會上曝光的保健品會議銷售騙局,讓不少人驚出一身冷汗。

  時事評論觀點:

  先通過贈送禮品、打溫情牌和老人建立感情,獲得信任後套取個人病史,再邀其參加假名醫的演講會診,最後銷售無資質的保健品。盤點騙子們的手段,並不高明,可為什麼還是有不少老人“上鉤”?從生理上看,因年齡老化,大腦前額葉皮層逐漸喪失結構的完整性,導致思維功能的衰退;從心理上分析,還是源於保健知識、網路知識和情感需求的多重缺失。還原老人被騙的因由,後者恐怕是主要原因。

  健康長壽、日常陪伴,是越來越多老人的生活剛需。當攻克疾病、打敗孤獨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那些虛情假意的偽親情營銷,往往就容易贏得老人的好感。不管是輕信“花小錢、治大病”,還是隨大流不聽勸,對保健品營銷趨之若鶩,背後隱藏著的都是一顆顆孤寂的老人心。人們常說,多一個盡責的兒女,就少一個被騙的老人。這裡的盡責,其實不只是告訴老人哪些話不能信、哪些事不能做,還指向如何消除其內心的孤獨感,促進其知識素養的有效提升。

  “有一種孝順,是帶老人跟上這個資訊時代。”今天,子女孝順不僅僅是物質贍養,更要注重情感贍養和知識贍養。事實證明,對於伴隨網際網路長大的我們而言,幫老人多裝備幾個“技能包”,為他們編織一張厚實的精神防護網,並非難事。從繪製圖文並茂的“微信操作說明書”,到教父母熟練使用各種出行軟體,來自後輩的“文化反哺”,既能避免老人因知識脫節而被邊緣化,也能大大減緩其身處數字時代的寂寞空虛。試想,如果子女多花點心思,引導父母化解內心的焦慮,老人怎麼還會聽信那些不著邊際的吹捧與忽悠?

  增進老年生活的幸福感,既少不了子女的精心照顧,也離不開社會治理方式和能力的改進。有位年過七旬的老讀者,曾給人民日報來信,反映許多助老活動,僅限於學習雷鋒日、重陽節、春節那幾天。這正說明,營造良好養老環境,僅有巨集大敘事是不夠的,也要寫好每一個章節。具體到保健品營銷亂象,不少老年人從正規的醫療渠道無法得到滿意的保健服務,才使偽科學活動、偽健康講座有了滋生的土壤。只有在不斷提高監管精準度的同時,為老年人創造更加優質、便利的醫療服務環境,他們才有可能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健康消費觀,逐漸形成“慎買保健品,有病去醫院”的行為自覺。

  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還包括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老人來說,被人牽掛、被人需要的感覺是最有價值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支撐。無論是為老人提供專業的心理疏導服務,還是開拓參與社交活動的渠道,從長遠來看,鼓勵老人融入資訊時代,在參與中豐富生活、感受快樂,用“有事幹”打掉內心的失落感和不安全感,正是提高其“防套路”能力的治本之策。

  莫道桑榆晚,人間重晚晴。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受騙上當,加大對不法分子的打擊力度,用心填補老人的“心靈空洞”,類似“代天下兒女盡孝”的虛假宣傳標語,才不會成為他們緩解孤獨的興奮劑。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評論二

  時事評論背景: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當遇到不認識的字詞時,我們會轉頭去網上檢索,在權威的釋義中理解。但如果有人告訴你,你所信任的網路百科詞條,可以任由某個陌生人隨意編輯,真假莫辨甚至無中生有,不由得讓人陷入懷疑僵局。

  時事評論觀點:

  今年的央視“3·15”晚會上,號稱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網站互動百科遭到曝光。只需付費即可杜撰釋出不實詞條,這一知識共享平臺竟成為虛假資訊的放大器。儘管稽查大隊雷霆出擊、涉事企業緊急宣告,但業已造成的信任危機,正順著網際網路密集的毛細血管不斷蔓延。

  互動百科的境況揭開了網際網路知識分享業態的冰山一角。在知識問答社群知乎上,“摳腳大叔”化身“知乎女神”,詐騙網友得逞;“最有故事的男人”分飾244個角色,活躍數年才遭封停……有網友打趣,一些網上知識分享平臺越來越泥沙俱下,在“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的同時,也在分享著以假亂真的故事。顯然,共享知識的網路業態正遭遇著幾近相同的困境:無孔不入的廣告植入,讓這些平臺越來越像路邊的電線杆;日益沉重的盈利壓力,使得收費釋出成為不可言說的潛規則;內容生產的隨意化,更是讓知識分享、傳播、使用鏈條上的很多人大失所望。一方面,我們依然相信創新的共享模式讓人們醉心於知識的汪洋;但另一方面,利益架構起來的知識島嶼往往會誤導人們求知的航向。

  前不久,《2016年中國社會化媒體格局圖》釋出,指出“在中國,社交媒體持續主導消費者的時間、注意力,及對於產品和服務的信任度”。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些在網際網路風口飛起來的分享平臺,集納了論壇、社交、網站等多種功能,已經具備了媒體屬性。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如果生活中一個女孩關注了一款化妝品,通常會帶著興趣在搜尋引擎或者電商平臺查詢一下,社群內的網友評價會成為左右她購買的重要參考;反過來說,當她在網上寫下自己的消費體驗,又會成為下一個消費者的參考資訊源。一來一往,傳播力可見一斑。與傳統媒體的行業規範相比,這種跨界平臺尚存相當的灰色地帶,一旦缺乏有效監管,就可能淪為刷好評、集贊、營銷充斥的“故事會”。

  “一切背離了公正的知識都應叫做狡詐,而不應稱為智慧。”在眾籌時代與共享時代並駕齊驅的浪潮中,平臺的開放性與知識的真實性從來不是背道而行,更不容許貪婪的慾望在其中主導知識的傳播。只有用更加謹慎的把關態度、更加規範的篩選機制,才能讓知識流動轉化成力量的源泉,而不會淪落成釣取金錢的魚鉤。進一步說,分享知識、共享資訊,其實正是網路空間公共性的反映。知識的原野沒有邊界,但生長其中的作物卻需要甄別。每個人不管是主動分享,還是被動接收,遵守規則、承擔責任,用客觀理性的觀念培植知識的植株,做一名慧眼識珠的花匠、恪盡職守的護花使者,知識的花朵才會燦然盛開、傳遞芬芳。

  無論資訊手段如何日新月異,行業形態如何推陳出新,真知始終是標識一個人乃至一個時代理性氣質的媒介。讓理性求真成為引領知識分享的航標,我們才能在知識的海島間把握方向,在求知的海洋中行穩致遠。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評論三

  時事評論背景:

  年輕人往往被貼上“個性化”“自由散漫”甚至“叛逆”的標籤,這些標籤化的認知,往往掩蓋了他們豐富的時代面貌。今年兩會上,“9”和“6”兩個數字,可成為我們觀察年輕人的切口。

  時事評論觀點:

  “9”是今年全國人大代表中,30歲以下代表的數量。這些代表中有曾經的奧運冠軍、大學生村官、基層收費站管理員,也有來自軍隊的年輕人。人數雖然不多,但關注的問題卻足夠廣泛。從非明星運動員權益保護到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從農村電商發展到全面兩孩政策落實,他們從自己的真實經歷出發,展現年輕人不一樣的視角,也帶來有溫度、有銳度的思考。

  “6”則是今年經由政協委員提交的中學生提案的數量。從校園欺凌到智慧養老,再到維護環衛工人權益,來自全國若干所中學的“小委員”,利用課外時間實地調研,嘗試反映這些並不小的社會熱點。而孕育這6份提案的“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已經舉辦三屆,每屆都有優秀的學生提案上全國兩會。由此,一個放大青少年聲音,又促使青少年瞭解社會的模式,日趨成熟。

  實際上,除了正式參會,更多年輕人通過“關注”和“評論”,參與到兩會中來。社交媒體風起雲湧的今天,熟諳網際網路話語的年輕人,在網路上討論社會重大議題,已成為他們參與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聯合騰訊指數釋出的一份資料顯示,關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網民中,20—30歲的年輕人佔比最高,達到38%。而根據今日頭條算數中心的資料,兩會期間年輕人關注度最高的話題,除了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中國經濟”“全面二孩”“住房”外,“南海問題”“民法總則”“脫貧攻堅”等也成為焦點。“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鐫刻在不少年輕網民的兩會時間。

  年輕人歷來是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參與者,從梁啟超發出“少年強則國強”的呼喊,到五四運動中進步學生的擔當,再到遠渡重洋尋覓救國良策的早期留學生,年輕人的積極參與,見證了許多關鍵的時間節點,亦推動歷史車輪不斷向前。對今天的“80後”“90後”,也曾有批評之聲,但他們已證明了自己是有責任敢擔當的“汶川一代”“奧運一代”。時代在變,參與政治生活的方式也在變,不變的卻是年輕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從這個意義講,兩會是一個標誌,也是一個縮影,年輕人正藉助自己的方式,為大國小家的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曾點評“95後”:“他們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如果說年輕人“好像早晨點鐘的太陽”,那麼若干年後,他們的光芒將照耀每一個角落。透過兩會這樣一個視窗,我們也要理解年輕人的焦慮,傾聽年輕人的思考,並把他們的智慧融入國家政治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言談舉止中,我們能夠看到中國生機勃勃的未來。

<>的人還:

高中政治時事評論精編
人教版高中政治時事評論
相關知識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評論彙編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評論集錦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評論精選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分析範文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分析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總結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材料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素材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素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