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農民創業艱辛故事
對所有創業者來說,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不懼艱辛的精神,激勵自己勇敢面對困難。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90後不做大學教師回鄉養牛創業年賺百萬
2月11日下午,賀根到黃岡市黃州區七一商場的“賀根牛肉”專櫃來送貨,售貨的大姐告訴他,今天的生意真不錯,賣了100多斤,700多元。
2月11日暮色時分,在一陣鞭炮聲中,23歲的湖北羅田縣白蓮河鄉覆鍾地村“民生養牛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賀根,從團羅田縣委書記胡晶手中,接過了中共羅田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授予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帶頭人”獲獎證書和500元獎金。
2011年6月,在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破格留校任教的賀根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辭去大學教師的工作回鄉養牛創業。2012年,他被推舉參加“感動荊楚十大人物”評選,入選理由是:放下大學教鞭,回鄉執起牛鞭,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一個多月前,在黃岡師範學院大禮堂舉行黃岡青年“創天下”俱樂部成立大會上,本土的“大學生創業英雄”、“90後大學生牛倌”賀根第一個登臺演講。
現場互動環節,一個男生問他:“你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賀根的回答出人意料:“農村創業最大的困難不是資金、不是專案、不是政府的政策資助,而是農村沒有年輕人!”
這是他的切身感受。
羅田縣白蓮河鄉覆鍾地村1990年10月22日出生的“90後”大學生賀根,是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機械製造工程系的畢業生。大二時,賀根在學校的數控銑床技能競賽中奪得亞軍。幹過班長、學生會副主席。剛剛入黨的賀根,很快通過了學校的層層挑選,破格成為了該校的外聘教師。然而,在老師和同學的驚呼聲中,他懷著對未來生活的遐想、輝煌事業的憧憬和燦爛人生的構想,賀根擺脫當地世俗觀念的束縛,2011年在父母的百般阻擾下,他毅然的放棄了大學教師這份穩定的工作,果斷選擇回到農村,回到羅田白蓮河鄉覆鍾地村的老家,在山溝裡專門養起了黃牛。
2011年11月份賀根開始建造牛舍、購買土黃牛,添置養牛必備的車輛和用具。每天早晨5點半,賀根準時起床。伺候一百多頭牛“過個早”,工作量有多大?2011年6月15日,武漢高校的大學生到賀根家中體驗,5個同學喂完60多頭牛,用時1小時26分。平時,賀根一個人完成這個工作,也就兩個小時。
喂完牛,匆匆扒幾口飯,賀根開著剛買回來的二手小貨車出門,去26公里外的縣城河道割草。一天下來,賀根和同伴兩個人得割1500多公斤青草,還得一擔擔從河道里挑出來。50多公斤重的擔子壓在肩上,賀根體驗到了鑽心般的疼痛。
摸黑趕回家,還得給牛喂水,整理牛舍,準備第二天飼料……忙完這一切,深夜11點多,覆鍾地村已看不到農戶的燈光。
賀根的雙手很快磨出了血泡、長滿了老繭,雙臂、雙腿滿是***割傷的血印。最讓他受不了的,還有來自四周的“負面輿論”和父母的不理解。
但這些都沒能擋住賀根堅持做“大別山黃牛”養殖專案的決心。
每天各種繁重的體力活,賀根都獨自承擔。一個月下來,他的體重減了7公斤。
第一批黃牛出欄,銷路成了問題。為了讓別人知道他的牛肉好,賀根開著農用車沿街叫賣。牛肉很快賣完了,不過他回家算了賬,一頭牛除去成本,大概賺了兩三千元。賀根意識到,必須擴大養殖規模,以降低成本。
在賀根帶動下,村裡一些在外務工的村民也回鄉養牛。2012年4月,賀根成立了養牛專業合作社,年出欄黃牛780頭 ,產值600萬元。經過發展,合作社社員從5名發展到如今的117名,養殖規模已達1200頭。賀根還開門店銷售自己的牛肉,他的牛肉品牌取名“傻根”。目前,他在黃岡開了5家門店,今年,他的黃牛肉還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養殖規模也由開始的14頭土黃牛發展到個人存欄120頭、農戶存欄80頭;合作社的社員從5戶發展到63戶,2013年的產值超過600萬元。
從這時起,賀根原本一年賺個20萬元小富即安的“小夢想”變成了投身現代養殖業的“大夢想”——創辦農業合作社,建立“大別山黃牛”養殖基地,做與牛相關的系列深加工產品。
可是,事業做大做強要靠人才、靠團隊,而覆鍾地村的青壯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跳出農門”的老同學,一聽要合夥養牛,都沒多大興趣。雖然有幾個從電視節目中看到賀根的故事後慕名而來的青年,可幹了幾天也都離開了。理由很簡單,吃不了這份苦,也受不了這份寂寞。
今年春節,賀根一天也沒有休息。從小年起到除夕,賀根根據訂單先後宰殺了37頭牛,因肉新鮮且品質好,拿到市場上很快就銷售一空。節後在黃岡市黃州區七一商場新開張的“賀根牛肉”專櫃,當日就賣出牛肉100多斤。
事業的發展、工作的忙碌使他尋找“創業合夥人”的想法愈加強烈。
2月10日深夜,又忙了一整天的賀根,將這樣一條簡訊息發到了自己的QQ空間:“有沒有願意回農村創業的兄弟?”
資訊發出後,在賀根的QQ空間,這幾天不斷有年輕人和他探討如何一起創業。
賀根的兩位高中同學——長江大學畢業的王河兵和張謙最近以股份參與的方式加入了賀根的團隊,王河冰甚至為此放棄了縣林業局的正式崗位。而用什麼辦法來尋找“創業合夥人”、留住“創業合夥人”,也成為賀根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新問題,“一般的勸說恐怕吸引力還不夠,應該考慮通過市場的方式、利益共同體的機制把大家聯為一體”。
賀根說自己命裡註定就是屬於農村的,在他眼裡,除了有綠水青山,農村更有一片廣闊的發展空間。在2013年5月完成的《大別山黃牛生態養殖綜合發展專案可行性報告》中,他把理想寫了進去:公司將形成大別山黃牛養殖、研發、加工、銷售於一體,業態上形成良性互補的綠色生態產業鏈。發展目標是:將本專案打造成“大別山黃牛生態養殖產業化第一品牌”“國家級大別山土黃牛養殖示範基地”“大別山紅色革命老區生態綠色農業產業樣板工程”“大別山農林觀光休閒度假第一站”。
事實上,這些構想已經開始付諸行動。在他新承包的一片山地和水庫旁,投資七八十萬元建設的三間高標準的牛舍已經落成,分別作為母牛繁育基地和肉牛育肥基地,以後還要在這裡種樹、養魚。賀根還計劃今年將“賀根牛肉”的品牌推到黃石、武漢去。
二
西雙版納種香蕉賺錢 年入千萬元
■人物
姜東海?男,29歲,重慶合川人。9年前隻身來到西雙版納種植香蕉,如今已是有名的香蕉種植老闆,年進賬千萬元。
■對話
重慶晨報:剛來的時候是怎樣的?
姜東海:一個字,苦。蟲子多、野生動物多、紫外線強、溫差大,剛來的時候差點沒挺過去。後來咬牙堅持下來了,也就覺得沒啥大不了的。
重慶晨報:現在多久回一次家?
姜東海:以前沒錢的時候,一年也難回一次家,現在有錢了,什麼時候想回什麼時候就動身,對重慶崽兒來說,出來時間長了,都會思鄉。
■聲音
世界那麼大,不多走走多看看,你怎麼知道什麼職業最適合你。
他高中畢業,抱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帶著500元錢獨自到外地闖蕩,最終成為年進賬數千萬、西雙版納數一數二的香蕉種植企業的老闆。他就是合川85後——雲南西雙版納東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東海。
三千畝香蕉園的主人
秋天午後的雲南西雙版納,氣溫仍然有28攝氏度。
迎著有些炙熱的陽光,乘車從西雙版納自治州首府景洪市中心出發前往普者黑,在高速路上開30公里,從關坪下道後再經過20多公里鄉村公路,便抵達了目的地——一片佔地3000畝的香蕉園。
剛走進香蕉園,一位身穿天藍色短袖襯衫、淺灰色西褲、棕色休閒皮鞋的年輕人便迎了上來。如果不是一旁的工作人員介紹,記者很難想象,這位85後男生,就是這片香蕉園的主人、雲南西雙版納東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東海。
“路上沒人暈車吧?”還沒等記者開口,姜東海就詢問起大家。得到記者的“否定”答覆後,姜東海松了一口氣。他笑著解釋說,這一路上彎道太多,曾經有一些遠道而來的朋友在路上被“甩吐”過。
揣著500元錢闖天下
29歲的姜東海出生在合川農村。2006年讀完高中後,抱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態,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帶著僅有的500元錢,獨自一人南下廣東佛山,開始了自己的逐夢之旅。
在佛山一家小型電器廠,姜東海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產品質量管理員,每月薪水不到一千元。憑著踏實肯幹,一年多後他成為部門主管,工資也漲到3000多元。
加班對姜東海來說是家常便飯,尤其到了銷售旺季,“朝八晚十一”的作息時間不時會出現。
雖然是電器廠的中幹,但企業有限的發展前景,讓姜東海提不起繼續“往上爬”的興趣。在外漂泊兩年,思鄉的情緒也越發強烈。2007年底,姜東海回到了重慶。
把香蕉運到盤溪來賣
“香蕉在這邊適合種植,這邊的地也比較寬闊,所以就到這邊來。”姜東海說,當時自己的親戚在西雙版納種植香蕉,2008年初姜東海也來到這裡,開始了二次創業。
剛到西雙版納的時候,姜東海在自家200畝的香蕉園裡,乾的是“打雜”的工作,除草、施肥樣樣都幹,也沒少碰到面板晒傷、腳被扭傷的事情。一年以後,看著當初的荒山坡變成香蕉林,盤算著每1元的投入變成2.5元的產出,姜東海覺得之前的種種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0年初,廣西、海南等香蕉主產區大豐收,讓往年不愁銷路的雲南香蕉碰到了“無人問津”的窘境。看著地裡已經掛果的香蕉,姜東海有些犯難,“那時候頭都大了,後來想起家裡有個朋友,他在重慶的盤溪市場批發香蕉,於是我就給他打了個電話。”
朋友的一個建議,“你可以自己把香蕉拿到盤溪來賣”,讓姜東海動了心。他立即租了一輛卡車,將20多噸香蕉親自運到了重慶盤溪水果批發市場,不到一天的時間便銷售一空。除此之外,姜東海還和不少客商建立了聯絡,產品打開了銷路。
不忘為家鄉做貢獻
如今,姜東海的企業在西雙版納當地也是數一數二,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年進賬3000多萬元。今年4月,姜東海在家鄉合川區的中心地段,修起了一座可以同時接待180桌客人用餐的酒樓。這家酒樓有員工近百人,以上是合川當地人,“這麼多年一直很想家,這也是對合川的一點貢獻。”姜東海說。
返鄉農民創業例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