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觀後感
養成教育貫穿學校德育工作的全過程。它在整個小學德育工作中處於“基礎”地位,具有明顯的特點,可以這麼說,中小學德育是從抓養成教育開始的,從培養一系列的具體行為習慣著手的。小學奠基工程如何,對於小學生以後的成長乃至一生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學生是社會未來的主人,使他們從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重要基礎。而這些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靠潛移默化、日積月累。那麼,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我本人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提高認識,充分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榜樣是一把尺子,一盞明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小學生模仿效能強,我們如果用榜樣人物的模範行為和優秀品德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動,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論、抽象的道德標準人格化,使少年兒童在富於形象性、感染性和現實性的範例中獲得難忘的印象,就會對少年兒童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教師要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不應該只教書,不教人,不能當“教書匠”。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認真探索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的規律,把說在嘴上,寫在紙上的“教書育人”切實裝到心裡,落實到行動上,自覺站在育人的高度進行教學。學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時間與教師在一起,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早晨,師生互相問好;每個星期一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老師正規的禮儀動作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給學生播撒了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良種。所以,師生必須認真學習有關條例,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準繩,重點抓學生行為規範養成教育,制訂開展養成教育的具體措施,教育學生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使用文明語言,禮貌待人,養成良好的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
二、多種途徑和形式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1. 班隊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我校通過班會組織學生學習《規範》知識。可別小看這班會課,班隊活動課可是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關心周圍的人、事和環境、關心身邊的整個社會,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們還開展“值日班長制”,這一天,早讀課、廣播操、課外活動等,都得值日班長負責。學生在活動中確立了自主意識,自覺做到老師在與不在一個樣。
2,重視學生規範教育,加強訓練監督的力度。
加強紅領巾值日崗管理。堅持值日崗制度,對於檢查的情況將及時公佈,每月頒發流動紅旗,並根據實際問題,不斷改進,做到有問題及時解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身邊的日常小事做起。一些學生對《守則》、《規範》背得滾瓜爛熟,與同學交往時稍不滿意卻髒話連連;平時,在無人看管的公園,隨手亂扔果屑;一些學生在校內學雷鋒做好事,回到家裡卻“君子動口不動手”,任由父母忙這忙那。因此,養成教育需要從學生身邊的點滴小事抓起。
3.與家庭、社群相結合,形成養成教育的合力。
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家庭和社會也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小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學校要主動與家庭密切配合,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妁養成。
我校首先溝通家長和學校間的情感,通過家訪、開座談會、對家長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家庭教育提出明確的要求,如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務,不讓孩子進遊戲廳,如何培養孩子在家的習慣養成等,形成共識。要求家長能以自己的道德行為、良好家風、規範的禮儀、禮節、禮貌影響孩子、督促孩子,以形成教育和訓練的合力。組織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活動,充分利用社會為我們提供的豐富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培訓文明小交警,讓他們上街執勤,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到街道、公園、車站等公共場所進行大掃除,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維護公共秩序的工作,讓學生從以往簡單、空洞的說教學轉變為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自覺地養成了熱愛勞動、熱愛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的好品質。
現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他還說:“我想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社會習慣,諸如熱愛祖國,關心人的習慣,禮貌誠篤的習慣,閱讀書寫的習慣,虛心自強的習慣等等。” 養成教育,就是要培養形成良好習慣的教育。良好的習慣範圍很大,從坐立行走、言談舉止、到學習、生活等。習慣的好壞代表著一個家庭;在學校裡,代表一個班級,一個學校;在社會上,代表著一個單位;在世界交往中,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小學生的養成教育是一個漫長的教育過程。搞好學生的養成教育,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其健康的全面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新一代教師的重任責任之一
談談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