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觀後感作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題記

  小學生階段是人形成終身習慣的最佳時期,他們如一張未曾寫過的白紙,沒有形成難以修正的壞習慣,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所以,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時期對他們進行有效的行為習慣教育,讓學校、家長、社會共同攜起手來對他們施加教育和引導,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於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不是通過一、兩次教育或一、兩個教育活動就能實現的,需要我們在教育工作中長期不懈地抓住這個德育工作重點,堅持從點滴做起,把修訂後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小學生守則”各項要求滲透到全部教育活動中去,持之以恆,使各項要求逐步變成學生的自覺行為。

  一、正確認識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行為習慣是人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它將影響人一生的成長,從一定程度上說它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敗和對社會的貢獻大小。所以,我們說“細節決定成敗”,行為習慣教育不是無足輕重的細微末節,而是我們德育工作的基礎和重點。從小處說,只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才可能形成良好的學風、班風、校風;從大處說,只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中華民族才會擁有德才雙馨的建設者,才能把祖國建設成自主創新型國家。

  二、影響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因素為了弄清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受到了那些因素的影響,筆者對自己所在學校的3-6年級學生12個班級,共計532名學生***其中男生 271名佔 50.7%,女生261名佔49.3%***進行了一次書面問卷調查,通過對問卷調查情況的分析,筆者發現學生的個體行為主要受到了以下四個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1、個體價值觀個體價值觀指小學生對自己和他人個體行為的價值取向持的評價標準和尺度。問卷14題:“你對父母、長輩的關心,看法是……”,有8.3%共44名學生選擇了“理所當然,”有3.8%共20名學生選擇了“心裡覺得煩,不理不睬”。

  從根源深處看,我們不難發現,正是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的價值判斷,才把父母、長輩的愛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不存感激之意,甚至當成是一種煩心的事,更沒想到應該用力所能及的方式予以報答。問卷19題,問及“班上有個別同學不遵守班規、校規,與老師公開作對時,你的看法是……”,有6.6%的學生共35名,認為他們“勇敢”,敢於同老師作對,有4.1%的學生共22名,為他們鼓掌。

  我們可以看出正是因為沒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不知道什麼是正氣,什麼是歪風邪氣,才出現了6.6%的學生認為這種公然與老師作對的行為是“英雄”行為,有4.1%的學生對班級班風建設持贊成歪風邪氣的態度。

  2、個體需要個體需要指小學生個體行為不滿足於現狀且要改變現狀的一種內驅力。這是個體對某種目標***包括合理與不合理的,現實與不現實的***的渴求或慾望。如問卷8題:“當班上有同學成績超過你時,你的想法是……”有8.9%共47名學生選擇了“不服氣、嫉妒他,挖苦他”。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小學生有追求進步的需要,但這種正常的渴求變質為了不健康的心態,產生了嫉妒心理。問卷4題:“你覺得你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注意了嗎?如果沒有,你會採取什麼方式來贏得。”有6.7%共35名學生選擇了“用調皮、上課時故意做出違反紀律的言行來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注意本是一種正常的心態,卻演變成了不遵守紀律的內在因素。

  3、個體行為能力個體行為能力指個體實現教育者期望目標具備的各種心理特徵的總和。包括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辨別是非能力、鑑別美醜能力等。小學生處在人的成長期,生活經驗缺乏,對人和事缺乏應有的判斷力,有很多行為不是由於知道不對才這樣做的,而是由於理解能力、辨別是非能力、鑑別美醜能力的制約造成了他們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合符正確道德規範的。所以,個體行為能力的缺乏是造成小學生行為習慣偏離的重要因素之一。

  4、環境情景環境情景指思想品德教育面臨的社會客觀現實。包括社會文化、社會風氣、傳播媒價導向功能,以及家庭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條件等。問卷7題:“在乘車時遇見老人,你有座位,你的做法是……”有18.6共99名學生選擇了“想讓,但沒有勇氣,怕別人笑話”,有10%共24名學生選擇了“裝沒看見,不會讓”。我們可以看到,部分學生想讓座,但怕別人笑話,這正說明了對學生的教育不僅是學校一家之事,社會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全社會公民都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形成一種未成年人學習實踐公德的氛圍。問卷6題問及“你意外拾得100元錢”時,有6.8%共36名學生選擇了“交給父母作為家庭收入”,有10.7%共57名學生選擇了“留著自己花”;我們可以看出,有10.7%的學生由於受到了家庭教育的錯誤影響而不能正確對待拾到的財物。

  以上四個因素貫穿於學生個體行為的始終,它們的不同組合就構成不同型別的個體行為,我們在現實工作中應努力優化各變數,力求實現最佳組合,以達到行為習慣教育的目的。

  三、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小學生的行為規範教育是一個複雜而艱苦的工程,我們必須更新教育思想,採取恰當的教育方法,有時可以採取提高學生思想道德認識開始,有時可以從激發學生的道德感著手,有時則可以從磨練學生意志或訓練學生行為習慣做起,有時還可以採取強化的方式特別是及時強化的方式,這樣做往往有更大的作用,如:表揚與批評、獎勵與懲罰等。

  1、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個體價值觀思想是行為的指南,有什麼樣的認識往往就會顯示出什麼樣的行為。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認知引導,讓學生認識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是不對的行為;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大樹立學生身邊的榜樣工作,加大宣傳好人好事的工作力度,為學生樹立身邊的榜樣,潛移默化地感染他們,從小就知道向先進人物學習;第三,我們要增強學生遵守班規、校規意識,樹立法制觀念,成為知法守紀法的小公民。

  2、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個體需要與道德準則的矛盾小學生的個體需要是強烈的,並且由於自身對社會準則要求瞭解的缺乏,而造成自己的需求演變成了違反紀律要求的行為。在現實教育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對自由與紀律、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認識上有偏差,強調個體自由的同時,較為忽視紀律、規則約束;強調自己的喜好需求,忽視別人、集體的利益和需求。往往表現為沒有紀律意識,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沒有責任意識,片面要求別人對自己應該怎樣,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的幫助不存感激之心。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通過各種渠道對學生進行個體需求必須在社會道德準則允許之內的教育,讓小學生知道我們都是生存於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社會準則要求,除了他人應該幫助尊重自己以外,自己還應該力所能及地幫助尊重他人。

  3、不斷提升小學生個體行為能力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辨別是非能力、鑑別美醜能力等能力,都只能通過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來形成。所以,我們要改變傳統說教式的德育教育方式,為學生創設個體行為能力形成的實踐情境,讓學生體驗中對現實道德問題進行理解、判斷、辨別,從而形成理解、判斷、辨別人和事物的能力,形成實現我們教育目標的個體能力。

  4、強化“三結合”教育網路功能讓小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家庭作為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並且,由於家庭血緣關係的影響,使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具有親和性與權威性。

  同時家庭教育與兒童的成長同步,使家庭教育帶有持續性與穩定性的特點。另外,家庭教育以言傳身教、情境影響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的特點,在兒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通過家長開放活動、定期家長會、教師家訪等方式進行系統的家教合作交流,形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力,對於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另外,社會是小學生成長的大課堂,社會應該共同關注小學生的成長。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學習大課堂,改變社會陋習,把社會建成文明、進步,高度精神文明的大課堂,對於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願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把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習慣當成一件關係孩子健康成長和社會進步、振興民族的大事來抓,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貢獻出一份力量。

要牢記陰霾天氣行車安全的五大注意事項
談談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觀後感
相關知識
中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觀後感作文
中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觀後感
中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觀後感
中小學生安全素質教育觀後感
小學生行為習慣童謠
如何抓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小學生行為習慣演講發言稿
關於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優秀演講稿
小學生行為習慣規範優秀演講稿
小學生行為習慣規範優秀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