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上的冰花是怎麼形成的
在寒冷的冬天,我們會看到自己的玻璃窗戶上結滿了冰花,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玻璃會形成冰花呢?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水蒸氣的凝結:
眾所周知,通常情況下水有三種狀態,氣態水蒸氣、液態水和固態冰、霜、雪等,它們都是晶體,液態和固態又通稱凝聚態。它們都有同一種分子即水分子構成,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組成,氫-氧-氫之間的交角為約104.5o。氧原子帶負電荷,氫原子帶正電荷。兩個分子接近時,氫原子與另一個分子的氧原子能夠相互吸引,這種分子間的作用稱為氫鍵。
凝聚態表面動能較大的水分子可以離開液麵或晶面成為氣態這個過程分別稱為蒸發或昇華,或統稱氣化,氣態水分子也可以被凝聚體中的水分子以氫鍵力或其它分子間作用力相吸引,成為凝聚態中的分子這個過程稱為凝結。一般情況下,氣化和凝結這兩個過程同時存在。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絕大多數情況下,氣化的過程是佔著優勢的,所以我們洗了的衣物能夠晾乾,這是因為空氣中的水分子還不夠多。如果一定空間內空氣中水分子不斷增加,氣化的優勢就越來越小,當水分子增加到一定數量時,氣化和凝結兩個過程會達到平衡,這時候,我們洗的衣物就晾不幹了。我們稱這時候空氣中的水蒸氣飽和了,或者說,空氣中的相對溼度達到了百分之百。如果這時候再繼續增加空氣中的水分子,即超過了飽和狀態,那麼這些水分子將凝結起來。
大家知道,在一個容器中,氣體分子越多,產生的壓強就越大。空氣中水分子越多,它產生的蒸氣壓也越大。我們把飽和的水蒸氣所產生的蒸氣壓稱為飽和蒸氣壓。利用這個概念,我們可以把上面所說的氣化和凝結兩個過程相互競爭的情況重新敘述一下:在蒸氣壓沒有達到飽和時,氣化過程佔優勢;當達到了飽和蒸氣壓,氣化和凝結就達到平衡;當蒸氣壓超過了飽和蒸氣壓,那麼凝結過程就會佔優勢。
飽和蒸氣壓是隨溫度而變化的。所謂溫度升高,就是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加,凝聚態的水分子就更容易離開凝聚體,跑到空中,這樣,飽和蒸氣壓就升高。反之,溫度降低,分子的平均動能減少,氣態水分子就容易凝結,飽和蒸氣壓就降低。陰天下雨,蒸氣壓接近飽和,我們洗了衣服,晾在那裡不容易幹,但是烤一烤就幹得快了。這就是因為溫度升高,飽和蒸氣壓也升高,原來接近於飽和的蒸氣壓,現在不飽和了,氣化過程優勢明顯了,衣服就容易幹了。
玻璃上的冰花怎麼形成的:
冬季,室外溫度很低,窗戶玻璃的溫度也就會大大低於室內的氣溫。室內其他地方的空氣靠近玻璃時,由於溫度降低,其飽和蒸氣壓會降低,水蒸氣超過了飽和狀態,於是凝結就佔了優勢。如果玻璃溫度不很低,那麼水蒸氣將凝結成水,如果玻璃溫度足夠低,那麼水蒸氣就凝結成冰霜。由於空氣在靠近玻璃處變冷,冷空氣密度較大,向下流動,邊向下流動邊下降溫度。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最先上霜的總是窗戶玻璃的最下方,冰霜最厚的也在那裡。
從分子運動的角度看,當空氣分子靠近窗戶玻璃時,分子把動能傳給了玻璃,在空氣靠近玻璃向下流動的過程中,動能降低的分子越來越多,他們就凝結起來了。它們是怎樣凝結的呢?最開始,由於玻璃上總有一些塵埃,它們能夠吸附水分子,並凝結起來,然後由於水分子的不斷加入而體積越來越大。水分子是一個又一個地凝結到凝聚體上面,而且水分子向凝聚體接近的方向又是任意的、不規則的,因此,這種水的晶體即冰霜的生長與液體水的整體結冰又有所不同。一般地說,在凝聚體尖端部分能夠接觸到空氣中水分子的可能性會更大,水蒸氣也就容易凝結在那裡,不斷的凝結使尖端長得更長,如此不斷重複,這樣長出來的晶體往往呈羽毛狀,形成美麗的冰花。如果時間足夠長,水汽足夠多,冰花也就越來越粗壯。但是,如果室內溫度較高,冰霜在凝結形成的過程中同時在融化,融化了又凝結,這就與普通的冰差別不大了。我們在窗戶玻璃的底部看到了往往是這樣的冰。而在玻璃的上部則能夠看到比較漂亮的窗花。
我家的窗戶有兩層,所以,當外面的溫度並不很低時,窗戶上往往並不掛霜。但是,在前幾天,室外的溫度下降到零下十多度時,外層的玻璃上也掛上了冰花。由於兩層窗戶之間只有較少的空氣,所以窗花顯得細小,而內層窗戶又隔絕了許多熱量,使得兩層窗戶之間溫度很低,從而在形成窗花過程中較少地融化,這樣形成的窗花格外細緻,精巧。
玻璃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