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31日

  導語: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比不良習氣的形成更難,學校教育和教師的正確引導是責無旁貸的,要持之以恆地從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常抓不懈,努力營造一個適合學生身心發展,健康而和諧的社會環境。

  習慣是個體素質內化積累水平的重要指標。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國目前處於特定的歷史發展時期,兒童在習慣上存在很多毛病、任性、霸道;缺乏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責任感;缺乏環保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集體觀念淡薄,意志力薄弱,不能面對困難和挫折。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展。小學生是學生良好習慣形成和培養的關鍵時期。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於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是致關重要的。它將影響學生的一生。

  一、嚴格要求,細心關照

  “紀律是學習的保證”。沒有良好的紀律就沒有良好的學風和班風,而班級紀律好壞取決於學生的行為習慣。我對所任教的班級同學是“嚴中有愛,愛中有嚴”,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行為規範》明確告訴學生在課堂上哪些不能做,如上課不許隨意走動,不許高聲談笑,不許謾罵,侮辱他人。在學校不許打架、鬥毆;不許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不許在牆上亂畫,在桌上、門窗上亂寫亂刻;不許攀爬樹枝,摘折花草……讓這些規章制度去約束學生的行為。如果發現學生有違紀行為,就得及時批評,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再違反。

  當然學生社會閱歷不足,思想單純,自制力不強,難免會有違反紀律的現象出現。如果教師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只是一味地體罰、責怪、高聲訓斥,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產生逆反心理,不良行為會愈演愈烈,因此教師必須對他們更加呵護,用情感去影響、感化他們,因為愛往往在學生的感情世界中佔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如果教師能夠適時地顯示出對違紀學生的愛護與關注,他們便會如獲至寶,深受感動,真正從心底尊重,佩服自己的老師,這便是他尊重他人的開始,並將尊師之情擴充套件開去,便會成為懂得尊重人,愛護人的人。教師的愛心還會強化全班同學對集體的“歸宿感”形成強大的集體凝聚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當然,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的表率作用不可忽視。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必須嚴格遵守學校作息制度,嚴於律已,講究公共衛生,維護公共秩序,言行舉止文明大方。有位教育家談起他的小學老師時說道:“我個子矮,老坐在第一桌,最怕的是上課鈴聲響了,老師一走進教室,就”呼呼“朝講臺桌吹,搞得我滿臉滿身都是粉筆灰,有時眼睛裡也進了灰塵,不敢睜開了。新學期開始了我們班來了位中年教師,穿著雖然很普通,但是很整潔,灰色中山裝的每粒釦子整整齊齊地扣著。他走進教室,看了一眼講臺,一句話也沒說,只見他從褲兜裡掏出了一塊嶄新的藍白相間的大手帕,小心翼翼地抹起桌子。班上沒了聲音,我也第一次沒有發現飄飛的粉塵,第一次打消了逃離現場的想法。從此以後,我連一張小紙片都不敢往地下扔,抽屜裡多了一塊小抹布,時常在別的同學衝出教室時,我輕輕地把講臺桌和自己的課堂抹乾淨。”如此看來,教師的行為,對學生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國旗下的講話”進行規範教育

  國旗下的講話,內容豐富多彩,我校每位擔任“國旗下講話”任務的領導都能緊跟目前形勢或有關節日,紀念日,進行相關內容的講話。有英雄人物故事,有紀律法制教育,有道德教育,有心理健康教育,有保護環境衛生教育……每位教師要緊密配合學校工作,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英雄人物故事是對學生理想教育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走向成才之路。通過學習英雄人物事蹟,讓學生達到知情行的統一,由感情認識內化為理性認識,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比如去年借國慶節之際我校在國旗下對學生進行理想主義教育,講述英雄人物的故事,有邱少云為了戰鬥的勝利不怕烈火燒身,有狼牙山五壯士為了群眾和連隊主力,英勇跳崖。有的學生聽了這些故事都流淚了,回到班上,我又藉此機會讓學生討論,剛才的故事,你覺得我們以後要怎麼做,才對得起革命先烈,學生受到了關心他人,為別人著想的道德教育,促進兒童養成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的良好習慣。

  國旗下的紀律法制教育效果也很顯著,通過一些有關紀律、法制小故事、小案例,讓學生明白遵守法紀、法規,應該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遵守班規班紀做起。通過紀律法制教育,把紀律要求和法律知識變為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使他們能夠規範自己的行為,養成遵守紀律的自覺性。

  在國旗下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行。要求學生熱愛祖國,必須從愛家鄉、愛學校、愛班級做起,那就得有集體榮譽感,關心愛護同學,愛護公共財物,愛護花草樹木,保持公共衛生,不撒謊,有錯就改。通過五愛教育,激發學生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家校配合,社會支援

  小學生年齡小、自控性差,模仿能力強。家庭環境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主要因素。有個資料上報道,青少年犯罪抽樣調查發現,65%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離異或家庭不和,孩子失去了母愛或父愛,無人關心。45%是家庭溺愛,中國受幾千年傳統思想的影響,爺爺、奶奶;父母寵愛有加,沒有形成教育孩子的統一思想,孩子想怎樣就怎樣,家長千方百計滿足他的要求,久而久之,這些孩子變得任性、霸道、不明是非,不懂對錯。在學校不懂如何與同學相處,屢屢犯錯。

  有的家長因溺愛,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坐視不理,甚至助長壞習氣,比如老人偷偷給孩子大量的零用錢,導致孩子養成吃零食,迷戀遊戲機;還有些家長生怕自己的心肝寶貝吃虧,告誡孩子不能吃虧,別人打你,你要還手,一定要打贏,導致孩子不明是非,不分輕重,同學稍不注意碰到他,他就大打出手。當然也有的家長缺乏正確的引導孩子在學校犯了錯,受到同學們的指責,回到家總想得到家長的同情或安慰,可家長“恨鐵不成鋼”對孩子進行更加嚴厲的指責,甚至打罵。這些孩子受到辱罵後,自尊心受到傷害,產生了逆反心理,不願意再接受教育,變本加厲,不良行為愈演愈烈。為了防止上述現象發生。我經常與家長聯絡,分析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共同商討糾正孩子不良行為的對策。每學期開學初召開家長會,讓家長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知識和該學期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策略,聽取家長的建議和要求,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援。共同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四、以激勵為主,營造良好的氛圍

  正確的集體輿論,是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的重要標誌。一個班集體裡的正確輿論一經形成,就能持久地發揮作用,增加班級集體的凝聚力和約束力。對於班級的好人好事要及時表揚,可以讓班幹部寫成廣播稿,利用廣播適時宣傳表揚;也可動動筆墨,用紅紙寫寫表揚信,張貼在學校公示欄;還可利用班級開闢的黑板報、“表揚欄”進行表揚。在班級營造一種良好的,積極向上的氛圍,讓具備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充滿自信,成為其他同學的榜樣,去影響他們。對不良的行為。教師要及時制止,利用班隊課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讓學生的不良行為處於萌芽狀態時就遭到扼殺。這樣的班級集體是積極向上的,人人都會努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特殊生並不是天生的不守紀律,有許多特殊生因為成績不好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在班上打架,損壞公物,都是為了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特別關注特殊生,以求全體進步。在班級設立“特殊生進步獎”,對特殊生的點滴進步都要有所反應,可以口頭表揚;可以給所在小組加分;可以在這位同學評比表中的“品行”一欄加蓋小紅花。讓學困生感受到老師、同學們都在關注他的發展,他的自尊心也因此得到滿足,逆反心理必將消失。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比不良習氣的形成更難,學校教育和教師的正確引導是責無旁貸的,要持之以恆地從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常抓不懈,努力營造一個適合學生身心發展,健康而和諧的社會環境。

中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觀後感
游泳安全教育觀後感
相關知識
中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觀後感作文
中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觀後感
中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觀後感
中小學生安全素質教育觀後感
小學生行為習慣童謠
如何抓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小學生行為習慣演講發言稿
關於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優秀演講稿
小學生行為習慣規範優秀演講稿
小學生行為習慣規範優秀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