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汶川地震領導致辭範文
歷史不會忘記, 5·12 汶川大地震帶來的山河破碎的震撼和骨肉分離的痛苦,讓我們世代耕耘的家園毀於一旦。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1
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明天,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地震一週年紀念日。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那一刻,山崩地裂,高樓坍塌,頃刻城鎮化瓦礫;村莊陷落,道路損毀,轉瞬鄉村成泥碳;生靈蒙難,日月無光,八萬民眾難生還。特大地震,震驚了中國,震驚了世界。
從那一刻起,一場抗震救災的戰鬥打響了。
大地震牽動著中央領導的心,也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震後不到1小時,新華社播發中共中央胡錦濤重要指示,要儘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兩小時後,溫家寶搭乘空軍專機趕往四川災區,要求部隊指戰員排除一切困難,就是步行也要前往受災最嚴重的地區。難忘那段艱苦的日子,全國人民心手相連,共度災難。人民解放軍在危急時刻排除萬難衝到了最前線,空降兵穿過雲層落在地震中心,我們的軍隊遍佈所有災區,實施緊張的救援。醫護人員不分晝夜無私奉獻著,白衣天使用堅強和忙碌演繹著精彩的篇章。志願者從四面八方趕赴災區,一個人的能力雖然有限,可所有人的力量加起來,就能夠凝整合最美的光環。
所幸,在地震到來的那一刻,有形無形的無數力量,匯聚成堅不可催的精神長城,再一次驗證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強大民族凝聚力。
“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總會由進步來補償。”一年來,面對特大地震所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我們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重建的規模、力度和速度,令世界驚歎。
在這一年裡,中國政府和人民經受住了多重挑戰與考驗,國人的心靈得到了劇烈的淘冶和淨化。中國人民也收穫了眾多的感悟與啟迪。
人們更加堅信中央的科學決策和領導權威。面對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央運籌帷幄,應對自如。一系列果斷、科學的正確決策,是取得抗震救災勝利和災後重建進展順利的堅強保證。
人們更加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力量。如果沒有改革開放30年所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和生產力規模,不可能有如此充足的物質儲備和生產能力來應對如此大的災難。
人們更加堅信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的中國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夠以舉國動員體制來抗擊這種突如其來的世紀災難。對口幫扶的災後重建制度安排,也只有在社會主義中國才能夠如此堅決有力地得到貫徹落實。
胡錦濤在抗震救災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代表座談會上對抗震救災精神作了精闢的概括: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是我們黨和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抗震救災精神,已經和仍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一場災難,使生命變得脆弱,也使生命變得頑強;使生命變得渺小,也使生命變得偉大。面對巨大的災難,中華民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淬鍊與昇華,並煥發出走向崛起的強大力量。
在這個嶄新而晴朗的早晨,我們的國旗又在微風中冉冉升起了,她它是那麼鮮豔而動人,就像我們內心的熱血,中國人的熱血。同學們讓我們在國旗下宣誓,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熱愛中國,我們將以自己的方式和全國人民唱響同一首大愛的歌,我們要齊心協力和災區的同胞在一起,幫助他們,鼓舞他們,站立起來創造出新的幸福生活。
讓我們勇敢地面對著,堅韌地挑戰著,那無情而多舛的磨難,
讓我們永遠地憧憬著,不斷地創造著,那溫馨而美麗的人間。
篇2
老師們,同學們:
今天是20xx 年5 月12 日,我們在這裡隆重集會,紀念“5 ·12 ”這個不能忘卻的日子。
2008 年5 月12 日 14 時28 分,在中國,在四川,在汶川,一場8.0 級強烈地震毀滅了我們的家園,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生活,給歷史留下了無法忘卻的一頁。 這是自1976 年唐山大地震以來,中國遭受的傷亡最重的自然災害,舉世為之震驚,無數國人為死難同胞落淚。
轉眼三年過去了。當又一個5 月12 日到來的時候,它所勾起的,必然是我們心中那份深切的哀思。5 月12 日,這是一個定然會掀起情感波瀾的日子——為遇難者哀悼,為倖存者祈福。
三年過去了。在過去的三年裡,因為這場災難,一個民族靈魂深處的大愛精神被充分激發出來,一種堅毅、團結與果敢的精神氣質傳遞開來,鑄成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也鑄成了偉大的災後重建精神。
三年過去了。在過去的三年裡,來自海內外的援助源源不斷地向災區輸送;在過去的三年裡,新的學校、醫院、民居在災區土地上重新建造;在過去的三年裡,我們災區民眾逐漸抹去了淚水,堅強地迎接著新的生活。在廢墟之中,汶川,以及所有像汶川一樣的災區,站了起來。經過地震的踉蹌,四川站了起來,以一種更頑強更美麗的姿勢,破繭成蝶。
老師們,同學們,今天我們紀念“5 ·12 ”,不僅僅是為了紀念而紀念,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感恩。
我們應該感恩黨和國家領導人。是他們與我們災區人民同呼吸,共患難,他們穿行在災區,決策在前線,英明指揮,鼓舞鬥志,領導全黨全軍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不屈不撓;是他們指揮13 億中國人用生命挽救生命,用淚水撫慰淚水,用愛心書寫愛心;是他們領導13 億中華兒女有錢出錢,有力出力,13 億中國人頃刻間匯聚起巨大的愛的暖流,給受災的我們以莫大的慰籍。在這一刻,13 億中華兒女為戰勝巨大的災難而握緊拳頭,凝聚力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國上下,全體動員。在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的過程中,我們悲痛著、牽掛著,同時我們又感動著、振奮著、自豪著。
我們還要感恩廣元市委、市人民政府,是他們的英明決策,才有了我們樹人中學的災後異地重建,才有了我們現在四萬餘平方米的一期工程高中部和即將在本月動工興建的二期工程初中部。
我們還要感恩四川省紅十字協會、香港邵逸夫基金會、北京東方家園集團、美國萬向集團等單位的無私援助。是他們的無私援助,為我們新校區的建設提供了資金支援,讓我們的新校區建設有了資金的保障。
我們還要感恩為我們新校區建設付出了許多辛勤、汗水和智慧的建設者。
是啊,我們應該感恩,感恩災難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和團結。我們應該感恩,感恩在災難面前,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抗震救災;我們應該感恩,感恩祖國如此強大,讓我們在災難面前有一個強大的支柱。
老師們,同學們,我們感恩,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對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給予的點點滴滴的關心與幫助,要用心去銘記,銘記那無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圖回報的惠助之恩。因為惟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刻,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惠澤的人。
讓我們懷著感恩的心對待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每一天的工作和每一天的學習吧!讓我們懷著感恩的心對待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同事、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同學吧!讓我們懷著感恩的心面向世界吧!
篇3
老師們、同學們:
公元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時 28 分,一個世人永遠銘記的時刻,四川汶川發生 8.0級特大地震。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瞬間襲來,山崩地裂,江河寸斷,數萬個鮮活的生命傾刻隕滅,幾百萬同胞失去家園。一時間,華夏山河同嗚咽,神州大地共悲泣。那半懸的國旗,那一聲聲汽笛,那長鳴的警報,寄託起國人對逝者的深切哀思。
中國人民歷經滄桑,飽受磨難,然而在災難面前,中華民族始終展現出無比的堅韌和頑強,災害無法阻止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堅強步伐。重建家園,儘管困難重重,儘管艱難險阻,但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從中央到地方,從團體到個人……都在為災後重建出錢出力。中華民族從未像這樣心同力協,民族的凝聚力在這裡再次得到集中的體現。時隔一年,如今汶川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昨天的廢墟已經變成現代化的小區!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一片片綠廕生機盎然,一朵朵鮮花爭先怒放……這一切令國際社會無不驚歎,驚歎這個偉大民族永遠充滿著自強不息的奮勇精神!
今天又是五月十二日。在汶川地震一週年之際,我們不會忘記歷史,我們將永遠銘記這一刻。我們向地震中遇難同胞表達深深的哀思,我們向堅強的英雄致以崇高敬禮,我們為中華民族共同譜寫的感天動地的生命讚歌真情相湧。
傷痛可以放下,但是教訓不能忘記。為了紀念汶川大地震一週年,為貫徹“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工作原則 ,保障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提高全校師生緊急疏散應對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在遇到地震緊急情況時,能及時,有效地整合人力、物力、資訊等資源,迅速組織師生有序安全撤離,避免出現現場的慌亂無序,防止發生疏散過程中的人群擠壓、踩踏事故,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學校選擇 5月 12 日 14 時 28 分這一特別時間,組織師生進行安全應急疏散演練。本次活動有以下幾方面特點。一是統一了認識,制訂了方案。學校成立了組織機構,做到領導與成員精確分工,各司其職。二是宣傳到位,措施有力。 為了提高演練的效果,學校邀請了縣人武部和地震局的專家,分別來校向學生和教職工做了專題講座,讓安全意識深入人心。三是全員參與,準備充分。在演練前,政教處、年級部、班級分別組織了三次預演。還有體育組教師利用體育課時間訓練學生有序撤離教室,讓同學們熟悉了路線,從而保證了今天疏散演練的有序進行。
老師們、同學們,今天的演練歷時 2 分鐘,整個過程安全有序,並表現出嚴肅團結的精神風貌,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今後我們將繼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安全教育活動,做到安全教育,常抓不懈。基礎教育的辦學目標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同學們在校學習、生活的任務是“五個學會”,首先是學會生存,再依次是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創造。沒有生存權,就談不上發展權。希望同學們通過 演練,強化安全意識,熟悉疏散技巧,珍愛生命,珍惜美好的青春年華。發奮努力,把自己鍛鍊成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才!
謝謝大家
看過的人還看了:
迎接五四領導致辭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