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的研究教學反思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本課教學是在上節課通過槓桿尺的研究得出槓桿如何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類槓桿類工具。對於此課教學,簡單枯燥的說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儘可能多的通過實物,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在遊戲中體會科學的奧祕,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接下來是為大家帶來的,望大家喜歡。
一
什麼情況下,槓桿省力?什麼情況下,槓桿費力?什麼情況下,槓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解答這三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用力點到支點距離和阻力點到支點距離的比較,可如何讓學生自行發現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和學生共同確認什麼是省力?
“當用力點是兩個鉤碼而阻力點是一個鉤碼時,槓桿保持水平,是省力還是費力?”
“費力”
“當用力點是一個鉤碼而阻力點是兩個鉤碼時,槓桿保持水平,是省力還是費力?”
“省力”
當省力與費力的標準確定後,我將幾組資料交給學生,讓他們自行判斷是省力槓桿還是費力槓桿。
學生在經過自行動手驗證之後,很快得出判斷
此時我第一次提問,“從我們的資料表格中能夠發現,槓桿在什麼時候省力嗎?”
此時能夠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並不多,但已有部分學生隱隱約約猜測到了省力與距離之間的關係,可始終無法擺脫鉤碼數的干擾。
為了幫組學生理解,我將表格中所有的鉤碼數全部從黑板上擦去,只留下了格數與驗證資訊。
學生們眼前一亮,干擾他們的主要資訊沒有了,很快就發現距離與三種槓桿之間的密切關係。
為了鞏固學生的發現,本人再次出示幾組資料,讓學生先判斷,再動手用槓桿尺驗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再次體驗到三種槓桿與用力點到支點距離和阻力點到支點距離之間關係。
二
本課教學是在上節課通過槓桿尺的研究得出槓桿如何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類槓桿類工具。對於此課教學,簡單枯燥的說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儘可能多的通過實物,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在遊戲中體會科學的奧祕,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
教材第一部分是如何區分槓桿是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我告訴學生可以分兩個步驟,1、先要找到槓桿類工具的支點、用力點、阻力點;2、分析三個點之間的位置關係,依據槓桿尺實驗的結論來區分。對於鐵片撬開鐵桶蓋、夾子夾東西、開瓶器開啤酒瓶三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分析,前兩項較易掌握,在開酒瓶蓋時有的學生找不準阻力點和支點,這裡需要老師加以引導分析。
第二部分是生活中更多的槓桿類工具的分析,老師要多準備些實物,通過演示操作,讓學生親眼看到各類槓桿類工具的工作過程,學生就容易發現三個點,從而能方便的區分是何種槓桿的應用。對於剪刀,教師有必要進行補充,對於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費力情況也是不同的。對於費力的鑷子和筷子這兩種槓桿類工具,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設計成費力的?
三
這一課我選擇的是槓桿尺作為研究材料,採用教材上的活動方法,讓學生經歷不同狀態下槓桿尺的除錯活動,通過觀察、記錄,以及對實驗資料的分析來發現槓桿省力的規律。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我們曾經使用過的槓桿類工具,並要求學生能畫出工作圖,以鞏固這一方法的認識。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能夠從眾多看似雜亂的資料中,分析整理出槓桿省力的規律。可以說,探究活動是成功的,但是還是有個別同學沒有完全理解,分析本次課,我認為是我自己把教材複雜化了,其實在本課中並未強調重點和力點,而我在學生們沒有任何基礎的條件下將重點和力點強加給學生,本身對學生來說又加大了難度,所以影響到了部分學生的理解。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案例範文